孩子沉迷手机,父母应该怎么办?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2-11-29
手机版

  大家好,我是一个多愁善感,喜欢时尚穿搭并专注于研究情感心理学的多功能吃货小专家~希望大家关注我,我会帮您解决各类情感问题~有共鸣的小主们,一起来参加讨论吧~

  

  但是,完全禁止不现实,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妥协放任则更加不可取,所以,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养成比较合理的使用习惯。

  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呢?

  01 父母的陪伴不到位。

  有的父母日常工作比较忙,下班回家后,累得恨不得倒头就睡,当孩子提出想要父母陪他玩一会儿的时候,父母就把手机扔给孩子,让手机帮忙看孩子,大多数孩子会被手机上的动画或者游戏吸引,而不再纠缠父母。

  时间久了,就会养成习惯,动画每天都有更新,游戏也要不停地升级打怪,孩子慢慢地就无法放下手机了。

  

  02 父母的不加限制。

  有的父母本身没有规则意识,心情好的时候,让孩子可劲儿玩,心情不好地时候借孩子玩手机训斥一顿。

  孩子就会认为自己能不能玩手机,是由父母的心情来决定的,没有一个明确的边界。

  这种情况也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总是想着能多玩一会儿是一会儿,无形中可能就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手机上了。

  03 父母高估了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的许多家庭作业会用到手机,而自己的手机也难免有事情需要处理,为了方便就给孩子配备了手机。

  父母当然会再三叮嘱孩子不能多看手机,但是却往往高估了孩子的自控能力。

  大多数时候,孩子答应的很好,落实的很差。拥有了自己的手机之后,孩子可能会趁父母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玩儿,或者借作业之名玩儿,使用手机的时间只会成倍的增长。

  

  如何才能防患于未燃呢?

  01 订立规则。

  父母一定要对孩子每天玩手机的时间做出限定,并且坚定地执行,不能有任何的妥协与让步,让孩子树立明确的规则意识,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知道自己应该使用多长时间手机。

  时间久了,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既不耽误学习,又拥有了部分娱乐的时间,也不至于沉迷其中。

  02 增加陪伴的时间。

  再忙再累,也要尽量多给孩子一点陪伴的时间,让孩子享受亲情的抚养,每天和孩子一起玩亲子游戏、带孩子去做户外运动、陪孩子读书等等,或者让孩子专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总之,让孩子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来转移孩子对手机的注意力。

  03 父母以身作则。

  父母回家后,也尽量少看手机,多读书,除非有要紧的事情才使用手机,其他情况下最好将手机放到一边。

  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看似无意,其实孩子都在默默地学习,父母对手机有控制力,孩子也不容易沉迷其中。

  

  如果孩子已经沉迷手机该怎么办呢?

  不良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戒除的,养成一个好习惯需要长久的坚持,戒掉一个坏习惯也需要持久的恒心,这个过程必然是充满痛苦的,父母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孩子慢慢纠正。

  首先,找准出发点。

  切忌使用强迫的方式,强迫只会加剧不良行为的再次发生。父母应该出于对孩子的同情与帮助,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始终是为着自己的。

  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爸爸)来帮助你一起改变!”孩子内心其实也知道长时间使用手机不好,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坚定地站在一起,有利于增强孩子战胜不良习惯的信心。

  

  其次,循序渐进。

  刚开始的时候先订一个小目标,如果孩子平时每天玩手机四、五个小时,就先减到两、三个小时,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就减到半个小时、一个小时。

  当孩子做到之后,父母要适时地予以鼓励与肯定。

  戒手机的过程类似于成人戒烟的过程,抽烟的人一定知道戒烟有多痛苦。

  每天比前一天更减少一点时间,坚持下去,就可以帮助孩子把使用手机的时间控制到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

  第三、给孩子机会。

  如果孩子某一天多看了一会儿,也不要急着批评、否定孩子。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无法做到,彻底失去信心。

  而应该原谅孩子,给孩子一个机会,一次两次的做不到,并不代表永远做不到,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还可以重新开始。

  我们大人不也常常做不到坚持每天早起,一个月有一两天的懈怠,或者因为身体不舒服等客观原因,而无法早起的情况也不是不存在。

  孩子也是一样,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给孩子机会,孩子一定可以做的更好。

  

  孩子毕竟还小,离不开父母的正确引导,父母一定要承担起这个责任。

  如果孩子不小心把路走弯了,父母也不要气急败坏,不要轻易对孩子失去信心,而应该耐心地帮助孩子。

  归根结底,孩子有问题,根源在父母。

  喜欢看我文章的小主们,可以关注一下,小编会定期推荐好看的文章给你们,希望宝宝们可以提出宝贵的意见。随时欢迎小伙伴评论加关注~屏幕下方记得多多留言哦~

上一篇:初一数学上册:单元过关检测(基础+提升卷),期末复习值得一练
下一篇:2022中考迎来调整,低于500分的学生上得了高中吗?答案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