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贬不可放纵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作者:赵轶峰(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院长)

  史书记载人类经验,本质为自我省思。因为此种性质,史书编著者无法彻底置身事外,无法以客观心态观察、书写历史。史家价值观或隐或显,必定渗透于历史书写之中。此点古今中外,并无例外。问题在于,史家主观性,包括道德、得失之褒贬与求真之间究竟为何种关系。史家不求真,史书丧失经验价值;史家无褒贬,并无可能,刻意为之,失去思想空间。故史家之难,在于把握二者间中道。然而事涉精微,时至今日,权衡仍为难题。中国传统史学于此多有论说,虽不足为法,推敲琢磨,不为无益。

  刘知幾称:“昔夫子修《春秋》,别是非、申黜陟,而贼臣逆子惧。凡今之为史而载文也,苟能拨浮华,采贞实,亦可使夫雕虫小技者,闻义而知徙矣。此乃禁淫之堤防,持雅之管辖,凡为载削者,可不务乎?”此将褒贬视为史书主要功用。同时,褒贬与真实并提,显然认为二者可以并存,至少存在通路,并非水火。此种通路之一,即所谓“春秋笔法”。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并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可见其果决。现代历史学兴起之前,即有质疑孔子之褒贬是否得宜者,未见以为史书不可褒贬者。笔为载记,削为删除,此即今日论史者所称历史学家之选择,古人视为当然,并不讳言。然而笔削之际,又有权衡。刘知幾称:“《春秋》所贬当世君臣,其事实皆形于传。故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可知孔子对于现实威权,不能无所委曲,然而仍以婉转方式,存其褒贬。以“微言”存“大义”,至于征、伐、诛、弑、奔、烝,一字褒贬,虽涉隐曲,犹致谴责。

  古今价值观不同,孔子褒贬尺度,早已过时。史书过度强调褒贬,造成诸多刻意隐讳、神化,为孔子以降中国传统史学显然弊端。然而申明史家有所褒贬,却为坦率做法。19世纪欧洲史学受科学主义及对启蒙理性过度自信影响,刻意追求使历史学接近自然科学,进而夸大史学揭示规律、法则功能,夸大历史书写客观性,实际上又无法摆脱主观性与价值取舍,影响及于各国,竟至中国历史学界风靡响从。设若当初欧洲及中国史学理论家于史学史多做揣摩,体察人文意蕴,当可取其所宜而弃其已甚,不至于往而不复,为后人诟病。晚近新潮史学理论家于指摘“客观主义”史学之际,竟将历史学客观性大举抹杀,倡言历史学与诗学无异,史家无法证实任何事实,只能构思文本、驰骋思想、展现才艺,毋乃矫枉过正?究其所论,亦只就19世纪欧洲“客观主义”史学立说,及近而不及远,其弊正与19世纪史家相似。史家研究、书写必以思想贯通,必有价值观融入,此古今通理,亦极高明者方能得见。然而史之可立,仍在信实。经验事实无可征信,则一切议论悬空,思想亦成梦呓。古人以实录、直笔与褒贬相颉颃,正因深知直笔难能而褒贬亦不可放纵。

上一篇:算丰征途特种安防巡逻机器人助力国防动员系统军区基层治理规范化建设
下一篇: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