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高校社会实践开展需要围绕针对性的育人目标,对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内在要素进行有机配置,发挥学校、政府、企业和学生的协同联动性作用,在社会实践育人工作开展中制定丰富、有效的社会实践项目,通过多方主体之间的密切配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海量资源整合,打造开放、系统的社会实践体系。如何构建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需要对症下药,通过建立实践目标、调整实践内容、优化组织结构、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社情,主动探寻结合社会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与方法,让当代青年能够主动履行国家建设的重要使命。理论知识讲解和专业技能学习是在同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同时进行的两个教学层面,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无法分割的。教师在社会实践项目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职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现代化社会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出优秀的、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技能型人才。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需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标准,正确地看待社会实践与学生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一切能力的提高都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的探索。知识的形成是以学生的才华与能力为基础条件,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经验积累,在实践的总结中完善知识的获取。社会实践育人需要遵循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投入到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增强自我认知,提升学生发展阶段需具备的各种技能。知识学习是能力的凝结,而能力的培养是在社会实践中进行的,想要更好地理解世界、认识世界,需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参与社会实践,增强自我认知。同时,在实践指导阶段不能脱离知识体系。知识传授无法与能力培养相互取代,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能力,知识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世界的认识结果,能力是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主探索、自主改造的力量。由此可见,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是两个概念,从学生的阅历、年龄、专业等各类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开展适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与知识学习,辅助学生认识世界,赋予学生改造世界的力量与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统一,是高校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目标。在专业知识吸收的前提下,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自觉的将知识应用到社会问题分析中,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使学生们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后,能够充分发挥出个人的社会价值。现代化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想要培养学生优秀的科学理念,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背景,通过社会实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科学精神是履行社会文化职能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应当将科学精神贯穿于社会活动中,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实践活动设计中遵循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让学生认可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科学知识检验,将社会实践作为知识转化的不竭动力,在探索世界、发现世界的过程中践行科学宗旨,树立社会主义科学观。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实践方式,引导学生针对社会某一事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采用历史回顾、资料整理、调查访问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对研究过程中的结论进行量化分析。定量分析是针对社会事实进行判断,通过海量数据的对比得到有效的解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存在明显差异,但都需要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科学认识,实现多学科知识之间融会贯通。打破单一知识学习的局限性,为学生问题探讨、问题解决创造有利条件,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探索与发现,开拓科学精神的养成路径。社会责任感要求学生确定个人在社会关系中需要履行的社会职责,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认知的过程。想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个人在社会中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在一系列社会实践道德活动中能够约束自身,做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在社会实践中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道德教育,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明确个人在社会生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动协调好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享受社会带来的权益和便利。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要认可个人的价值和作用,主动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人民幸福等一系列决策的执行中,在社会建设中实现个人的目标。通过社会实践育人,培养学生优秀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主动的去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形成优秀的思想道德品德,才能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高校社会实践育人活动设计要以大学生为载体,强化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让学生在丰富的社会体验中,明确个人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建立多元互动式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在社会实践育人目标的构建阶段,要从实践方式、实践内容、实践组织、实践成果评价等多个方面入手,紧密围绕育人目标设计实施。实践方式的选择包括第一理论课堂、第二实践课堂、教师科研、教师科研、社会实践、虚拟场景构建和现实教学总结等多个方向;实践内容设计包括课堂知识讲解、校内/外实践活动、网络实践活动等多种渠道;实践组织要求学生主动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统筹规划中,积极面对上级下达的实践指导任务,实施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社会实践机构;实践成果评价采用全过程纵向评价方式,加强实践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实现优秀社会实践成果转化。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在实践内容确定的过程中,需要严格参考实践主旨,运用实践平台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内容调整,在课堂知识讲解中采用阅读、辩论、写作、实践等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利用校内网络实践平台,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知识竞赛、校园文化宣传等。加强校企合作,让学校与校外组织机构建立密切联系,打造社会实践校外平台,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建立实践联盟,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咨询服务。成立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合作教育优势,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平台,建立社会实践主题网站,采用情景模拟、实践分析、网络社区共享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获取真实有效的数据反馈,为后续社会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高校与社会双向共赢:社会实践育人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想要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型人才,需要解决教育工程普遍性难题,发挥社会实践育人的驱动性作用,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建立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育人体系,保证高校与社会实践单位人才培养需求的契合性,在实践育人活动设计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服务项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交际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类型的选择要区别于传统的专业学习,可以以不同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将学生分为多个实践小组,精心设计实践项目,让学生主动的接纳实践教育引导。多方联动实践机制:建立多方联动实践机制,让学校、学生、政府共同参与到社会实践育人中,整合海量教育元素,打造出完整的实践运行机制,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各司其职。成立专门的监督检查机构,负责观察学生的实践表现,保证实践育人活动设计的合理性,学生在自主体验中形成有机配合,以高校和社会实践单位为主体调整教学方案,让学生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培养优秀的道德素养。做好社会实践育人活动顶层设计,政府要起到监督管理作用,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向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完善社会实践育人组织机构等。合理的调整活动流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社会实训机构进行紧密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师的思想指导;通过对学生实践表现的观察,完善多元化考评机制,引导高校、政府和实训单位共同参与学生综合评价,发挥多方主体的育人合力。对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的育人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思想教育、实践工作、年度考核等多个维度入手,分析在社会实践教育中学生的思想教育成效。严格按照国家下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各项教育文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将社会实践育人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关键内容,保证社会实践育人的整体质量。建立多层次评价机制,结合高校的实际教育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育人组织调整,开展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活动;通过学生的实践表现,探索增值评价,对学生的个人能力进行个性化纵向评估;扩大评价范围,内容涵盖学生思想指导、学生业务能力培养、教师教学工作开展、学校教育任务履行等多个维度。建立专业认证机制,保证高校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将教学评价聚焦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将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归入到教学工作评价中,适当提高社会实践育人评价权重。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不仅需要提高其专业技能,更需要引导培养其正确的政治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树立使命感,主动寻找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与路径。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建立科学有效的实践育人体系,不仅是促进学生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社会责任、健全学生优良品格,更是高校落实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作者:柴小婷,武汉轻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本文系2022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劳育铸魂培养工匠”——基于“13241”闭环式劳动育人体系创新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2Z237)、2022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基于非线性模型的高校劳动教育增值评价研究”(课题编号:22LD0303)阶段性成果。来源:光明网举报/反馈

上一篇:茅小凌酒心巧克力上市:贵州茅台跨界背后的三个品牌逻辑
下一篇:江苏镇江产学研平台:“上天入海”赋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