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人教育困境,如何让“非主流教师”成为主流?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广东省中山市迪茵公学的语文教师韩宜奋自称是一名“非主流教师”,她已经在教师行业工作了37年,不仅拥有丰富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她善于运用“玩”的观念和方式寓教于乐,让她的学生们不仅学得轻松,也学得到位。8月16日,韩宜奋从4位提名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七届全人教育奖(全人教育计划提名教师)。(8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全人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通过人文教育达到全人发展的目标”。成为一个完善的人,正是全人教育的理论导向。但就目前的教育形势而言,玩乐结合、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会遇到学生个人兴趣不匹配、家长期望不协调等相应的问题,成为大家口中的“非主流”。而全人教育是对学生个人身心素质全面成长的要求,教师就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如何让“非主流教师”成为教师的主流,让全人教育能够从点到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人文情怀呢,其实归根到底,就是归还学生自由。

  全人教育困境久矣。就目前中小学的学业形势和升学压力而言,学生的学业目标高、任务重、压力大,因此不具备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自身的多维能力;同时,教师为了跟随学校进度、调节家长期望,也不敢擅自将课堂的时间划分给除课本知识和试卷讲解以外的部分;部分学校虽然会组织运动会、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学生活动,但存在管理人员和制度不完善、无法很好地提供相应的资金等问题,效果不尽人意。因此,在学生所利用时间和空间最长的课堂,就成了教师开展全人教育真正的必争之地。

  所谓归还学生自由,就是把选择权和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本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自主欲,以及在这个年纪本该有的少年意气和个性。而学生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则是他作为人一生最好的导师。在青春期,如果想象力不被引导和启发而是束缚和禁锢,对于其今后的人生而言,无疑是带来一场巨大的荒芜。如狄德罗所言,“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对于课程的选择权、对于课堂的话语权,在提供广大视野的同时,培养其阅读能力和兴趣,提高对文本的思辨能力和对事物现象的洞察及表达能力,这正是全人教育中“在实践中对抗内卷,用丰富的教育体验让儿童青少年获得成长。”的意义。

  全人教育的两位代表老师,韩宜奋在课堂上,给学生放电影,鼓励学生演话剧、拍电影,在办公室里孵鸭蛋,和学生一起观察新生命的诞生;宋新菊则依托乡土文化、淳朴民风和本土文化资源,开创黄河泥埙课程;依循农历设计节气仪式;她们都给学生们创造了自己发挥的机会,带领孩子们体验生命和生活的真实与美好。正是给予学生的自由,让他们有了更多对于客观世界的思考,也能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向着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而前进。

  全人教育还需要社会共同的意识提升,这也离不开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当家长不再将成绩指标强压在学校上,不再只关注孩子的排名和结果,让孩子在一定限度内自由成长,其实会收获新的惊喜;学校也可以设计更多的校本课程,让学生们能够更接近本土化地了解所学的学科,这无疑是双赢的一种举措。社会也可以给予全人教育多一点关注和耐心,正如国家督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所期望的那样,“希望全人教育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做10年、20年、30年,一定会影响这个社会。”

上一篇:浙江早稻面积及产量创近八年新高
下一篇: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赓续红色血脉 推动特色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