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逃避式考研”我们不能只责备大学生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最近,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新词——“逃避式考研”。简单来说,就是因“逃避”进入社会而读研。对很多学生来说,相比起考试的难,作出人生方向关键选择的难度会更大,“象牙塔”之外的“社会人生活”也充满未知,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更具确定性的考研。(8月23日 《中国青年报》)

  从今年的“脱不下长衫”焦虑,到“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再到“逃避式考研”,大学生们的选择和态度,带动了关于青年就业压力和关于青年择业观的热议。大学生为何会选择加入考研大军,而没有走上工作岗位?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考研报名人数继续缓慢增长,达到474万人。在“考研热”的持续升温下,考研俨然已成为“二次高考”,背后反映出重重复杂而现实的原因。

  一方面,想要从“消极”走向“积极”,大学生们需要反思自身选择考研的意义。

  大学生在考研问题上的逃避心理主要源于对自身发展道路未知的恐惧。毕业后直接就业可能意味着面临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生活和职场环境,需要直面工作压力、竞争和责任,这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心理上的挑战。相比之下,考研的学习期间可以被视为一种“过渡期”,能够提供一段相对稳定的学习生活,让大学生们能够暂时规避现实的压力和挑战,有更多时间去思考和准备,以便更好地适应职场后的挑战。

  面对越来越“内卷”的就业形势,考研也提供了一种“备胎”式的心理安慰。担心自己毕业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或者担心在职业道路上会遭遇失败。通过考研,可以保持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更容易放下对就业不确定性的担忧。这是一种所谓的“备用计划”,让人们觉得即使就业困难,仍有机会通过进一步的学习、获取更高的学位,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帮助大学生们从“回避”到“面对”,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

  社会对研究生学历的过度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一种“逃避式考研”的心态。一些用人单位更倾向于录用研究生,这使得一些大学生感到只有通过考研才能更好地融入职场,并取得职业发展上的突破。此外,社会舆论对“考研热”“考公热”“缓就业”等现象也起到了影响,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选择“逃避式考研”。然而,这种以考研为逃避现实、追求一纸文凭的行为并非是解决就业压力的根本方法,也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迷失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也是一种变相加压。家长通常希望子女能够进入更好的大学和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进而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大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下,可能感到过于沉重的责任和压力,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困惑与犹豫。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大学生会选择逃避式考研,将就业压力转嫁到研究生阶段,寻求追求更高学历的安全感和认可。然而,逃避和转嫁并非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亟待回归对教育的根本思考。

  当下经济环境对就业形势的影响则深刻影响着大学生们的选择。要解决“逃避式考研”现象,首先需要加强经济政策的引导,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新动能的培育,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还应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提高他们对职场的认知和实践经验。此外,还需要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就业,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创业支持和创业环境。

  关于考研的意义,或许没有明确的答案。有人选择考研,是为了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增长自己学识,提高自身能力,而非简单的逃避现实。有人选择考研,选择继续钻进象牙塔,是为了逃避工作,逃避压力和竞争。然而,从现实来看,无论我们读研与否,最终都要面对步入社会的问题。因此,考研并不能真正解决逃避问题,只是一个表面的遮蔽。在读研深造期间,大学生们应该反思自己的目的和动机,不要只是盲目地逃避现实,而是要真正通过学习、研究和实践来积累知识和经验。

  “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求学的目的在于提高自身素质,拓宽视野,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社会也需要对大学生们多持关怀的心态,鼓励年轻人面对困难,积极主动地探索自己的职业道路,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只有通过积极面对,承担责任,才能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创造更好的未来。

上一篇:翁昕邀您共同探寻法国艺术魅力源头,换个角度阅读艺术史
下一篇:三级“金牌服务团队”服务保障种业项目“拿地即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