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特色全解读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2-04
手机版

  温馨提示:点击这里免费订阅学科竞赛信息

  编者按

  2009年,北京大学作为第一批启动试点院校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即 “拔尖计划1.0”)。自2019年来,“拔尖计划2.0”接续推进,北京大学为继续加强重点领域的人才培养,制定了以“未名学者计划”(PKU Junior Scholar Program)为名称的“拔尖计划2.0”总体工作方案。目前,北京大学共有19个基地入选“拔尖计划2.0”。

  在 “拔尖人才培养”的改革进程中,北大有哪些经验呢?本期推送,我们将以8个关键词和丰富的个案来回答这个问题,让你系统了解“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项目的北大特色。

  

  北京大学拔尖人才交流会

  关键词1:动态选培

  “北大数院的天才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保护出来的。”正如张平文院士的名言所指出的,北京大学培养拔尖学生,以尊重人才自身的成长发展规律为前提,注重环境育人、文化育人、氛围育人。拔尖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覆盖范围方面,基于对人才成长规律的认识,考虑到生源整体质量优秀、学科综合实力强劲的特点,学校适当扩大了学科和人员受益范围,更好地促进学生动态进出,从而在一个有挑战的目标引导下,在适度自由的机制保障下,在相对更大的范围内让真正有学术追求的拔尖学生自己冒出来。学校并未专门设立一个拔尖人才学院,而是鼓励学科在开展自主培养,努力实现因材施教,给予拔尖人才以最适宜的成长环境。

  在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大一、大二学生可选择关于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基础的挑战性小班课程,学院鼓励学生在大一尝试科研,在大二下学期自主申报拔尖班,并将由老师集体投票表决出最终人选。

  在城市与环境学院,“动态筛选”制度让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就能报名进入名额不限的科研预选,并在第二学期期末之前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是否变更指导教师。在大二年级和大三年级下学期,学院则会进行年度考核和筛选,大一时未报名的学生也可直接参加任何一次考核,通过竞争进入本计划的第一或第二阶段。

  这两个例子,都是自主选择与动态进出制度实施的代表。“动态选培”的意义,不在于提前分流,拉大差距,而在于通过较长时间的师生互动,降低教师对学生学术能力与热情的误判,而那些并不确定自身是否要从事学术道路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制逐渐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关键词2:灵活方案

  2016年本科教育综合改革以来,学校推行了“3+2+3+2”的培养方案(30%全校公共基础课+20%专业核心课+30%专业和学部限选课+20%全校任选课),从而构筑起了一个注重基础、兼顾个性与能力导向的培养体系。拔尖计划各学科正是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适应自身特色的新培养方案。

  物理学院梳理了已开设的180余门课程,构建了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体系。“普通物理”(五小力学)、“理论物理”(四大力学)、“数学物理方法”“计算物理”等主干核心课程,都设立了深度、难度、广度不同的两类课程,其中A类为荣誉课程,针对将来有志于从事基础物理科学研究的学生。学习超前的学生,还可以申请免修普通物理的力学、电磁学、光学和热学等,以腾出时间研修后续的高深课程,为开展本科生科研打下更深的基础。

  关键词3:课程为王

  如果说制定培养方案是搭台,开设专题课程就是唱戏。北大“拔尖人才2.0”牢牢抓住课程建设,以核心基础课程和学科前沿课程为中心,依靠课程质量和挑战度培养拔尖学生,并在课程设计上有大量创新的尝试。

  

  物理项目未名物理学子班开班典礼

  首抓核心基础课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主干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以突出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框架和发展脉络为基础,同时注重将最新的学科进展以教学案例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发展规律,而且通过推理和演绎使学生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科学学院增设多门实验班课程,逐步从基础“三高”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几何学”)实验班拓展到多门专业课程实验班。

  聚焦学科前沿课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将学科发展的前沿融入课程中,在已有46门富有特色的中级、专业和前沿课程的基础上,推出新的“f区元素”前沿课程,使学生充分了解化学学科的发展趋势,感受探索未知世界的乐趣和方法。数学科学学院打造了一套聚焦科研一线的“3+X”课程,像规范场理论、Floer理论、Gromov-Witten理论这样的学科前沿,就被纳入数学物理讨论班上的关注。

  注重小班讨论课程。物理学院通过调研MIT等国际一流大学物理学科本科生培养的经验,于2011年春季学期初率先提出开设“研讨型小班讨论课”物理小班讨论课,并最终在全校实现了推广。目前全校各拔尖项目都积极开设了研讨型小班课程,而且几乎贯穿整个培养阶段,包括低年级基础课的“大班授课,(分层次)小班讨论”、高年级专业课的学科前沿讨论班、大师讨论班等。生命科学学院强化挑战班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组织文献研读俱乐部(Journal Club)作为必修课程,每周两次,每次由2—4名学生提出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内的生物学问题,挑选相关的经典以及前沿文献,主动联系具有该领域研究经验的校内外老师进行指导,随后组织强化挑战班的其他同学精读文献,同时邀请对相关领域有专长的老师共同讨论。

  

  生物项目挑战班座谈会

  关键词4:科研引领

  让学生参与科研,正在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强调的是,科研对于本科生的重要性不在于学术产出,而在于让学生学会做研究,懂得独立探索自己的学术兴趣。将科研与教学融合是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关键,从实验实践教学的体系改革入手是许多院系的改革思路。

  

  化学拔尖项目研讨会

  物理学院把实验课程分为演示与展示实验、基础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综合物理实验、创新平台及前沿物理实验五个级次,建立了完备的实验物理课程体系,使之由“验证物理规律、培养动手能力”的课程转变为“以实验为手段进行物理研究”的课程,建立了“科研引领实验教学”的理念,实施了“科研模式”的实验教学方法。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全方位改革实验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和扩充实验教学的内容,开展“综合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每学年开设的实验项目数约150个,其中设计型、综合型、研究型所占学时比例已超过30%,满足了学生知识拓展、自主选择和创新训练的需要。在经典实验中,不断融入未知和探索的要素,增加自主设计的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高年级的综合实验中,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关注“量”和“条件”的变化对结果带来的影响,从中认识到研究工作的复杂性及不可预见性,体会怀疑、实证、非功利等科学精神。

  关键词5:学科交叉

  在强化学科本位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同时,参与“拔尖人才2.0”项目的各学科也注意保持细分方向上的开放和自由,鼓励学生的跨学科学习。

  生命科学学院推动“有圆心的交叉学科”,即以学生各自的兴趣方向为圆心,根据该方向的未来创新需求设计培养方案,希望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生命科学和医学研究相结合。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鼓励学生根据研究和个人发展需要选修跨院系的专业核心课替代专业选修课程,为学生未来开展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探索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医学基地实施“以科学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医学+X学科融合课程体系”,开设“基础医学前沿拓展”和“医学中的理工信前沿拓展”,跟踪医学中理学、工学、信息科学技术的研究前沿。

  关键词6:名师点拨

  对培养学生来说,制度保证之下,更重要的是吸引优秀的人才参与其中。在吸取优质师资方面,北京大学有充分的优势。除了校内的名师的投入之外,一些高水平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也通过前沿讨论班、科研导师等形式投入到拔尖人才的培养中。学校还通过“海外名家讲学计划”“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等项目,邀请国外顶尖的学者为拔尖学生讲课、讲座、指导科研。1986年图灵奖的获得者John Hopcroft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亲自担任“图灵班”指导委员会主席并为学生授课、指导科研。目前,“图灵班”已邀请了三位图灵奖获得者担任指导老师,直接参与到拔尖学生的培养。

  

  计算机项目聘请国外教授讲课

  落实导师制、加强讲堂之外的师生交流成为共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3+3导师制”特色师生制度,建立了包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环境管理三个方向的老中青教师导师组,以“三对三”的分组形式实施对三名学生的联合指导,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最终确定科研导师。

  生命科学学院依托7个教研室设立了“Track导师咨询”制度,每位拔尖学生都有一位教授作为其导师,同时学院设计十几个教学tracks,拔尖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基本教学要求的框架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track,力求能迅速找到方向,紧跟导师融入科研体系。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为“图灵班”设置了导师轮转制度。从大二学年开始,每位同学可以选择三位不同科研方向的导师进行科研轮转,在轮转结束后再确定最终的研究方向和导师。导师制与动态选培制度相结合,不仅意味着更密集的师生互动,也给了学生更多课外探索的资源与空间。

  关键词7:全球视野

  拔尖计划鼓励并大力支持学生赴国际一流大学学习或参加顶尖实验室的研究活动,以期拓展学术视野,获得国际化经验。生命科学学院和芝加哥大学、多伦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多所著名高校签订协议,学生完成暑期科研实践后,需将研究报告、导师评语等材料提交给学院进行成果审核。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康奈尔大学和卡耐基梅隆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签订合作协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每年暑期开展“北京—哥本哈根城市挑战计划”暑期学校项目,选派学生赴美国乔治亚理工、墨尔本大学等学校开展暑期科研训练与学术交流。

  上图:环境学院哥本哈根计划

  

  

  下图:数学科学学院举办了基础数学国际暑期学校,“拔尖计划”本科生与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亚历山大?哲格洛夫(Alexander Zheglov)在课后讨论问题

  关键词8:学生互动

  北大数学“黄金一代”的成长经历证明,志同道合的朋辈互动也是拔尖人才快速成长的路径和人才井喷的关键。如今,搭建学生共同交流的平台、促成自发形成的学生共同体、塑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是“计划”的重要工作之一。古典语文学项目就是一个代表,项目中来自不同院系的学生经常组织读书会以促进交流,并在2018年10月举办了“首届古典语文学青年论坛”,获12所高校的30余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参加。古典班同学还自己办公众号,自建了《北大古典学》刊物。生命科学学院在鹿鸣书院模式下,把各年级学生按兴趣方向划分成十人左右小班,在教授实验室附近开辟了活动空间,成为激发学生日常观点碰撞和互相影响的空间,也为非课堂形式的师生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场所。

  

  结语

  从动态进出到前沿课程,从灵活的培养方案到科研引领,北大“拔尖计划2.0”已积攒了许多优秀学生培养的制度经验。北大“小班课教学”改革、导师制改革、培养方案改革、跨学科教育探索、荣誉学位探索等,都与“拔尖计划”的积极探索密不可分。不久的将来,相信“拔尖计划2.0”的成果将继续显现,其宝贵经验也将被继续发扬。

  来源 | 北京大学招生办

  提醒

  内部消息

上一篇:单招倒计时—在泸单招高校速览 ⑤|选择江阳城建职业学院的十大理由!看完真的爱了…
下一篇:单招考试是先考试还是先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