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四篇里仁(88):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1-21
手机版

  

  【原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翻译】

  【杨伯俊】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李泽厚】孔子说:“古人不轻易说话,是羞耻于自己做不到。”

  【钱 穆】先生说:“古人不肯轻易出言,因怕自己行电视剧为追不上,那是一件可耻的事呀!”

  【夜辰心得】

  说,还是不说,这真是个问题。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为什么“沉默是金”。放眼现代社会,政客选举各地讲演,企业精英四处宣传,教授学者传道讲经,我等凡夫也自在或酒后、或网络、或朋友圈滔滔不绝宣泄自我,每个角色都在口吐莲花,频刷存在感,生怕被世界所遗忘,这样的社会,何以能“沉默是金”?

  有人会说,“言多必失。”这个道理很显而易见,说得多了,必然错得多。“沉默是金”,如果一直保持沉默,那必定不会说错话,不说当然说不错,可说不错不等于做不错,嘴上没说错话,行动做了错事,那有什么区别呢?

  再说,学海无涯,人的认知有限。人们无法保证自己说的话正确,只能代表自己当时的认识,毕竟什么事情都是“我以为”而已。不能因为害怕说错话而不说,相反,恰恰因为追求正确而敢于说出自己认为的观点,哪怕它是错误的,不知道自己的错误,何以做到正确呢?

  孔夫子说古人“言之不出”,不出,是指不轻出。不轻出,也不等于说什么话都得反复思量,那一个人活得累死了。我觉得,言之不出,专门指一些需要行动兑现的承诺,必须慎重,这些话的重点不在于说,而在于做。“耻于不逮也”,说了做不到会感到很羞愧。圣贤、君子,不会把自己置于耻辱的境地。所以,孔夫子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先做到了然后再说,这样就会远离耻辱。

  现在想来,所谓的世间真理、传世经典、圣贤言论,等等,任何的思想和观点都不能僵化理解,它都有自己的背景作支撑,离开特定背景,就会走向谬误。这就启示我们:千万别把什么真理奉为万能的,用它来解决一切问题,这样终会碰壁。活学活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只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是僵化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举报/反馈

上一篇:【盛世清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硕士(MPA)考研真题精品资料
下一篇:2012年上海中考考试科目及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