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要你”,家长的过度关怀,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

栏目:健康教育  时间:2023-01-13
手机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如今的爸爸妈妈们肯在育儿上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还有金钱,总希望孩子变得自信独立,可以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但是在培养孩子的能力上。历史有理论指导,仍旧走了很多弯路。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在孩子婴幼儿时,大多数母亲都会成为孩子身边的主要陪伴者,看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做母亲的一边感到欣慰,一边又会习惯性不由自主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判断和引导孩子的行为。

  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些场景,比如:

  孩子想去抓蝴蝶,但是母亲害怕孩子会踏进草丛里,万一被石头或者植物伤到了怎么办,于是就会拉住孩子,不让孩子去追寻。

  孩子看到蒲公英随风飘散,觉得很新奇,就也想去摘一朵来玩,但是母亲害怕孩子稚嫩的肌肤会因为粘到不干净的东西从而瘙痒,于是又组织了孩子的行为。

  ……

  诸如此类的干预在我们的身边都是很常见的情形,做家长的也应该都曾做过类似的行为,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的干预。

  但是这样的关爱有时候并不是孩子想要的

  出于关心家长会首先将最坏的情况考虑到,对于孩子的关爱无可厚非,但是过度的关爱可能是关爱强迫症的表现。

  一:什么是关爱强迫症?

  关爱强迫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强迫症行为,即习惯性的希望别人对自己依赖。指一个人容易在主观意识下不由自主的向他人提供一些帮助或者关怀,然后有的时候这些关怀并不是他人所想要,更多的是当事人自己的想法,是自身强加给他人身上的一种行为,这些帮助和关怀虽然是好意的,但是也可能会造成他人不能按照自身想法去独自处理问题。

  过度关怀一般出现在女性群体中,相比较于男性,女性从性别的差异上就注定她们会有很多的情感释放,容易更加的感性,从而会拥有更多的"爱心",关怀者加上为人父母的双重身份,让母亲更容易出现过度关怀的情况。

  而关爱强迫中在母亲上身体现时,对孩子的关怀被采纳与依赖时,母亲就会获得自我满足,对于这份付出所获得的成就感而感到满足。相反,如果孩子对自身的关爱表示不赞同或者反抗,做母亲的可能就会觉得自己的一片好心被践踏,因为没有获得积极回应就有可能产生强烈的自责和痛苦。

  但是在生活着我们对孩子的介入,可能会给孩子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导致孩子自理能力下降,形成依赖心理与叛逆心理等。

  二:家长的过度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1.精神分散专注力差

  在孩子的成长发展中,专注力是一种很强大的能力,尤其是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更是需要孩子专心致志的接受知识的汲取,但是对于专注力家长还是会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孩子发呆放空也是专注力缺失的表现,但是有的时候孩子其发呆就是其在思考,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对孩子进行干预,就是对孩子思考进行了打扰,导致孩子精神分散专注力差。

  2.孩子形成依赖心理,缺乏主见

  父母的关怀太多,什么事情都帮孩子着想,孩子想要去进行一些尝试探索都会家长打断,这就会导致孩子在能力获取上持续弱化,在被动接受关爱的同时减少了自己需要主动承担的活动和思考,长此以往,人的惰性被无限放大,过度的关爱会让人丧失思考的能力,减缓甚至阻止孩子的成长发展。

  3.对成长发展造成阻碍

  父母的关爱其实是在阻碍孩子成熟,缺乏独当一面的能力,因为在家中一直都有父母否认庇护,但是出来社会之后,父母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都是需要孩子自己一个人去面对,此时此刻过去的关爱就会成为指明的伤害,孩子没有能力去处理一些事物,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和人物的变换,缺乏适应性的情况下很容易在生活与社会的压力下不堪重负。

  在《少有人走的路》中说到:"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但是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责任,逃避痛苦。而这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我们深爱我们的孩子,为此就想掌握一些住孩子的一举一动,我们想用自己对人生的经验总结来告诉孩子:"爸妈是为了你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生活圈,而在他们的世界里其实是很反感我们这些父母的介入行为的。

  "妈妈,我不要你",当孩子对于父母干预关键提出反对时,家长就要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并且思考为什么孩子会来事反感大人的干预。

  家长的过度关心给孩子带来无力感,孩子会感觉自己没有自由的空间,自己的行为举止都有一种被监控的感觉,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束缚,孩子会感觉到不自在,所以就自然而然的开始想要反抗。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过多干涉,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成长",让孩子永远都不会变的成熟起来,所以家长要减少对孩子的过度关怀。

  三:如果正确的教育和管理孩子?

  1.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孩子的世界里,对与错有的时候不是重要的,对此,父母在看待孩子的一些行为举止的时候就要淡化对错观念,了解孩子的想法以及行为规则,不要用大人的眼光片面的看待问题,这要就可以减少过度关怀产生的副作用。

  2.家长适当的"偷懒",让孩子更多自由空间

  家长们可以偶尔的偷一下懒,也就是不要对孩子过多的束缚和管教,只要孩子不作出一些特别严重错误的行为,就要允许孩子去尝试探索,对小错误进行包容,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而且最重要的是,对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长不要在一手包办,而是要让孩子去有意识的学习和尝试,但是在给孩子自主权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大框架的约束。

  3.尊重平等的对待孩子

  家长作为孩子身边的陪伴者,有的时候会潜意识的成为孩子思想的主导者,这是不正确的,家长们真正要做的是一个引导者,已沟通为主,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来施加影响。家长如果不尊重孩子,固执的把孩子禁锢在自己的保护圈里,孩子势必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永远也长不大,而是开始出现逆反心理,开始反抗。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作为最重要的陪伴者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家长这个时候可能会潜意识的成为孩子思想的主导者,但是随着年龄的想法,孩子的自我意识在逐渐提高,家长们就要从过去的关系模式中慢慢转换,以沟通为主,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来施加影响,强势过度的关爱就会导致孩子一直处于被动,所以在孩子的教育中,最好的模式就是孩子进一步,家长退一步。

  我是鲸鱼妈妈,也是3岁宝宝的妈妈,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上一篇:2023新增10所体育单招院校 招生计划及院校详情
下一篇:2022年东北黑龙江分数线二本只需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