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南疆乡村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的策略探究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事业。由于南疆乡村小学地理位置特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环境和教育基础相对薄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不高。本文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明确教育价值追求、有效组织教育过程、营造语言文化氛围、改进校际联合教研等方面,探寻提升南疆乡村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南疆乡村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对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事业。对于南疆地区来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更是值得重视的内容。南疆地区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这里的维吾尔族农村人口基本使用维吾尔语进行日常交际,大多数人不懂普通话,语言生态相对单一。当前,我国还存在着其他类似于南疆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学校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主要场域,而小学则是夯实终身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因此,研究如何提升南疆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立足于南疆乡村小学的实际情况,提出提升南疆乡村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以期为南疆地区乃至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乡村小学更有效地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的文化长廊。陈立鹏 供图

  建设一支稳定且优质的教师队伍

  减负先行,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教师“留得住”。首先,纵向分层转变,立体推进教师减负进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正确认识教师角色,关注教师的生命意义,制定自身权利负面清单,严禁向下转嫁压力与责任,从而减少教师行政工作与社会事务,促使教师回归教学本真;学校应当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由“命令型”走向“服务型”,敢于对外来强制摊派给教师的不合理事务说“不”,从而拓宽教师精神成长的自由空间;教师应当从心理上进行自我调适,以积极的心态看待教学之外的工作负担,及时调节自身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并且合理安排时间以高效完成各项工作,实现“自减”。

  其次,横向分类施策,精准化解教师工作负担。针对督、检、评、考、填类的非教师本职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精简和优化各类检查、评比和考核事项,改变形式化、留痕风和走秀式等不良现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各类教育信息数据库,整合平台、共享数据,以此减少数据填报工作量和提高信息收集效率。针对社会性的工作负担,地方政府应当提高政治站位,发挥主体作用,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禁止进校园的社会性事务,明确要求各类行政机构不得把非教学事务强制摊派给学校,从而切断教师非教育教学工作的“社会输入链”。

  提质增能,确保国家通用语言教师“教得好”。一是将线下培训与线上培训相结合。有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南疆乡村小学教师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以教师系统提升、持续发展为导向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优势,进行合理的培训设计和实施,系统且精准地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核心素养和教学能力。线下培训具有现场感强、深入讨论、情感交流丰富等特点,线上培训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远程交互、数据记录等优势,两种时空的培训方式不能相互替代,在实践中应有所区分,实现优势互补。

  二是资源建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南疆有关部门应积极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专家组,在专家指导引领下,组织优秀一线教师参与资源建设。一方面,研发面向当地少数民族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培训系列微课,以讲练结合的方式帮助少数民族教师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另一方面,构建普通学校教师与民族学校教师同课异构系列优质课例资源,以使民族学校教师在不同学情的对比中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应主动利用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也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明确教育价值追求,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在教育向度上,培育学生核心素养。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然成为当代学科教育的“方向标”,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素。在信息化社会,知识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目标的引领下,精简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通过对核心知识点的深入解读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践为依托,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引领学生在具身性教育过程中发展学科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在文化向度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第一,要挖掘好统编教材中的文化元素。“教材如同深井,只有不断挖掘,才能得到清清之水。”[1]统编教材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为编写原则,彰显了“文化自信”的育人目标。因此,教师执教统编教材,必须精钻细研,自觉地把统编教材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适切地与中华文化价值理念有机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色,从而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具性层面的目标追求和人文性层面的价值归依。

  第二,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采取灌输的方式,而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通过诸如辩论赛、主题活动和课堂情景剧等形式,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中华文化的内涵、精髓渗透给学生,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厚重绵长的悠久历史,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价值观念,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第三,要充分利用现代智能技术。“文化可以借由现代化的数字媒体而变化成中心概念深入学习者的内心世界。”[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中华文化意蕴可以经由现代媒介技术以文字、图片和音像等具体、可见、易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立体化认识和感知度。比如,在写字教学中,可运用多媒体展示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有效组织教育过程,践行学生主体理念

  考虑语言基础,紧扣学生学习节奏。南疆乡村地区相对闭塞,当地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较低,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较弱。因此,南疆乡村小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应根据学生的语言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序调控教学进度,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效为依据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此外,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步调,以提高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效果。

  引进智慧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一是课前预习与诊断。课前,教师依据当前阶段的学习任务,将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上传至智慧教育平台,发布相关任务,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完成自学后,进行线上实时测评,即时检测自学效果。教师通过平台采集学情数据,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整体把握教学起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二是课中互动与评价。首先,教师实施精准教学,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认真思考,进行多样化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主动建构知识,实现精准施教。智慧教育平台可以实时在线上呈现课堂中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情况,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对全班或个别学生的线下学习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其次,教师精选习题,帮助学生完成巩固练习。智慧教育平台可以精准推送习题,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再其次,教师分析数据,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智慧教育平台可以依据学生个性化学习数据,迅速统计、分析学情。

  三是课后练习与辅导。课后,教师基于平台分析数据,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发布分层次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利用平台对学生作业进行精准分析,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线下重点讲解,针对个性问题线上点对点开展个性化辅导,以纠正、强化及巩固教学效果。

  营造语言文化氛围,优化促学利教环境

  打造浸润式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发建设校园语言景观,促进学生潜意识、偶发性的语言习得。校园语言景观由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组成,语言符号体现为文字,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形、声音、色彩等。[3]在校园内的各个学习、生活场景中,语言景观随处可见,如各班级随时间节点变化的黑板报、教学楼上悬挂着的校训等,都成为学生潜在的学习资源。这些语言景观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地与学生发生着互动,促进学生高效的无意识的语言习得。如,学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观看语言景观能够加深对汉字字形的印象、积累特定情景下的词汇量。因此,合理地开发利用、规范建设校园语言景观,有利于促进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习。

  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我管理,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谓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受南疆乡村地区相对封闭的地理位置和单一少数民族聚居的空间环境影响,学生严重缺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场域,加之小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成为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重要的交流对象和模仿对象,教师语言深刻影响着学生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自觉和自信。

  加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同频共振、共担责任。在这三者中,学校教育无疑起着重要作用。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受南疆乡村地区经济条件、村民文化程度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等因素影响,社会和家庭对学校所投射的期望阈值过高,总是试图通过学校发挥作用,这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的负担。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家、校、社在巩固与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质量中的协同作用,在宏观层面,需要上级教育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定相应的制度,为家校社高效协同育人提供坚实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微观层面,需要合理界定家校社的职责范围和边界,建立三方理解信任的机制,实现家校社共担教育责任的良好局面。

  提升校际联合教研水平,促进乡村小学内涵式发展

  首先,营造支持性、生长性的教研新文化。教研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成员认可的文化理念作支撑,共同体文化生态对共同体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新型教研文化通过创设开放包容、民主平等、积极向上的氛围,能够促进共同体形成共同愿景,召唤及驱使全体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激发各主体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各主体的智慧成长和主体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有利于建设研究自主、合作自动、发展自觉的教研共同体。

  其次,构建城乡小学校际联合教研共同体。在教研共同体的校际架构上,按学科数量确定备课组个数,每个备课组内设立1个核心组、3—4个共同体。核心组3人左右,由备课组长、骨干教师组成,负责把关备课资料、制定或调整教研计划。每个共同体4人左右,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此外,还可以成立跨学科共同体、项目研究共同体和教师工作坊等“跨界共同体”。在教研共同体的关系建构上,一要完善话语体系,使学校领导与共同体成员、城市小学教师与乡村小学教师、新手教师与成熟教师拥有平等的话语权。二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即听评课倡导讲真话,学理论注重转化的实效性,做课题主张聚焦课堂真实问题。三要构建良性的竞争格局,将个人成绩与共同体评价相挂钩,将个人激励与共同体激励相结合,最终变“零和博弈”为“双赢局面”。

  再其次,建立城乡小学校际联合教研共赢机制。一方面,可以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健全城乡小学教师合理流动机制,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通过送教下乡、巡回讲学和岗位轮换等活动,盘活城乡小学师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网络平台构建教师圈,建立以对话为主的常态化合作机制。比如,在学校的网站上设置课件交流区,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不定期举行分享会,促进思维的碰撞、灵感的交流。通过加强城乡小学教师间的对话,使教师们丰富教育智慧,增强职业认同,并最终走向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学敏,胡雪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课程:特殊价值、嵌入逻辑与实施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3(1).

  [2] 杨显东,李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的中华文化认同诉求及其回应路径[J].前沿,2021(6).

  [3] 王腾,景治强.校园语言景观建设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J].公关世界,2022(10).

  (作者陈立鹏为喀什大学南疆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方雅静为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10期

上一篇:福建2024年高职分类考试11月4日开始报名
下一篇:奇瑞科技日宣布瑶光2025战略全面进阶 突出新能源和智能化新技术标签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