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作文题难不难?听考生和专家们怎么说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今年作文题不考疫情,不考扶贫,考起了历史?广东高考第一天,作文题一经出炉便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今年作文题以“管鲍之交”故事为契机,让考生写发言稿,这样的形式在很多考生看来非常新颖,出乎意料。对此,信息时报记者也邀请了大学教授、文艺界人士以及中学名师共同讨论该作文题。在专家们看来,作文材料考生熟悉,不易偏题;同时关注考生的创新思维,需要考生突出自己的语言特色,有个性化理解。

  统筹 信息时报记者 孙小鹏

  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蔡晓素 孙小鹏 丘敏华 欧嘉福 佘铄嘉 李欣煦 陈丹婷 刘展萍 曾雯雯 王佳馨 焦何结 

  实习生 莫海珊 黄雅静 吴嘉莹 郑植方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助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生看法

  出题新颖,选“鲍叔”最好写

  “考前练习的作文试题几乎都是扶贫、抗疫等题材,没有接触过这类与历史搭边的作文材料。”7月7日中午,考生们一出考点,便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在华附考点,113中学的林同学一考完便惊呼,作文是她“印象最深的题目”。记者在随机采访中发现,许多考生均认为,今年作文题较为新颖,发言稿这种形式很少写过,也是出乎意料的。不过也有考生如西关外国语学校的郭同学所说的那样,“作文题目有些出乎意料,但还算在把握之中”。

  当被问到作文怎么写时,不少考生都选择了“鲍叔”这个角度进行写作。“因为觉得鲍叔一方面不计前嫌,一方面甘居人后,感觉比较好写。”华附中学的吴同学从鲍叔知己知彼、胸怀天下两个角度入手完成作文。在他看来,发言稿需要加入一些自身的经历和想法,因此他在作文中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13中学的顾同学就从重用人才的角度着手写作。

  在广州市第一中学考点,西关外国语学校的卢同学和周同学等人也是选择了鲍叔。卢同学说道:“鲍叔的各个角度都有写到,不过主要写了胸怀宽广和真才实干”。广州市第十六中学黄同学也表示,鲍叔的角度比较好写,“从甘居人下的角度来切入”。

  专家点评

  大学教授:作文材料考生熟悉,不易偏题

  对这个考生认为非常新颖的题目,专家们又有怎样的看法呢?需要从什么角度切入会更好写呢?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金教授就告诉记者,在这三个历史人物中,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

  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不但让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能够让我们从历史人物中获得启发。

  “今年这个考题,所创设情境贴近考生实际,作文材料考生熟悉,有话可说;要求明确,不易偏题。相信我们的考生可以写出符合要求的思想与表达俱佳的高考作文。”张玉金说道。

  文艺界人士:突出语言个性,是加分要素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用发言稿的形式完成,有一定的新颖度,它或多或少有效回避了一般论文的呆板僵硬。”对于这个作文题,《广州文艺》期刊社副社长、副总编张鸿认为,它有意保持学生作文中的“强抒情因素”,事实上“照顾”了学生们某种的“学生腔”习惯,便于他们更为顺畅、自如地完成。“我觉得用发言稿的形式,有一定才华的学生其实可以强化自我,突出其语言个性——这应当是加分要素。”

  在张鸿看来,这个作文至少有三个角度可以选择:齐桓公的,管仲的,鲍叔的。相对而言齐桓公和鲍叔的角度可能更容易完成些,有更多可言说、可发挥的余地;而从管仲的角度,难度会大,但如果完成得好恰恰是最易出彩的和有深度的。

  “‘标准答案’的那种确然和可套用性在这里就变得难以适应,所以它更适合有思考的孩子更多发挥。”张鸿表示,它大体和中国传统应试的策论有一定的结合,可深入言说、提出启示,是对孩子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考察。

  中学名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有个性化理解

  对于长期深耕一线的中学教师来说,这个新颖的作文题,是否有难度呢?

  广州市十佳青年语文教师、广州六中语文教师肖刚就表示,今年这个题目对于考生而言,无论是材料,还是任务、情景以及要求,几乎不存在“陌生化”的问题。因为发言稿这种形式,与2019年“面向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几乎一模一样;至于材料本身“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华师附中语文老师曾一鸣也认为,作文材料内容是学生熟知的管鲍和齐桓公的故事,并且提供了孔子和司马迁的评论。既有对历史事实的阐述,也有评论的指引,虽然评论是文言文,但理解难度不大。学生在这三人中选择一个,并无优劣之分,要求学生独立思考,有个性化理解,体现高考对创新思维的关注。

  那么怎么写才能写得更好呢?对此,肖刚认为,虽然这个题目的材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但是其所揭示的主题以及故事中的三个人物,都是与今天的现实生活有“投射”关系的。同时,这个题目还有一个隐喻,以本题所引《左传》“管鲍之交”故事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智慧源泉,“多读书、多读历史、多读经典”才能“最有感触”,才能有深刻而现实的“感受和思考”,才能有“大才能、大格局、大人格”。

  “学生要写自己最有感触的一个人,就必须想清楚为何更有感触?感触的点在哪里?从历史的角度,从国家的角度,从个人的角度等等去发现自己的感触点,重视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审视能力,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高考命题的综合性。”曾一鸣表示,这考查学生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语文学习中学习的知识能力进行阅读理解,运用思维认识分析。而这种理解与思维能力,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是必须具备的。

上一篇:海上宁德:“福安造”船舶集体出口扬帆国际市场
下一篇:首都师范大学顺德适子未来学校宣布启用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