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核心素养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汇集名师和新秀不同风格的好课,推介课堂教学创新成果,聆听一线教育人的课改故事。第六届中国教师报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吸引了1500余名参会者。本届课博会的主题是“为素养而教,为迁移而学”,围绕这一主题10位与会专家作了主旨演讲和微报告,6位特邀名师执教了引领课,12名选手讲述了自己的课改故事。本期我们特别推出了课博会的综述和参会者的反馈,以飨读者。

  ————————————————

  呈现有主张的好课,讲述有故事的课改。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教师报和河北省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河北省保定市美术中学、北京市八一学校保定分校承办的第六届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博览会(简称“课博会”)举行。

  时隔6年,课博会终于回来了!

  课博会发端于湖南长沙,风起于山东青岛,升级于上海金山,转型于江苏南通,问道于河南郑州,如今课博会移师河北保定,再续“好课堂里的故事”。这一次“推迟的约定”吸引了来自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500多名参与者。“这是我们课博会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储召生如是说。

  为期两天一晚的课博会有哪些触动心灵、给人启发的好课、观点与故事,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再次回到会议现场。

  以课为媒,让课说话

  课博会是好课的盛宴,最受与会教师关注的也是好课。

  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核心素养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转化,迫切需要成功的案例和可见的好课作为参照,为此,本届课博会特邀了6位特级教师、名师执教引领课,呈现了小学到高中228节一线教师自主申报的公开课。

  特级教师、南京赫贤学校学术总监张宏伟执教的一节数学课《另类的分数比较》吸引了众多教师围观。在这一节课的最后,张宏伟抛出了一个问题:该下课了,谁愿意跟大家聊聊自己的收获,或者谈谈与上课前相比,你对比较或者对数学的看法发生了哪些改变?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其中几名学生的发言引人深思。有学生说: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学的那些知识,数学比课本丰富得多!“是的,数学不只是你看见的样子,世界也不只是你看见的样子。”张宏伟回应道。另一名学生说“这节课改变了我的‘三观’”,原来数学有很多可能。在张宏伟看来,这节课学生的成长不止于数学知识、技能,还有孩子的比较观、课堂观、学习观、数学观等,以及超越数学的一般的思想和更核心的素养。

  特邀名师、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蓝青学校语文教师刘发建运用“五磨教学法”执教了一堂课外阅读课。这节课没有花架子,没有故弄玄虚,更没有高深莫测,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安安静静学语文,在出声朗读中整体感知,在对比阅读中品味鉴赏,在工整抄写中积累沉淀,打通了课内外阅读的通道,进行课外阅读课程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河南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朝凤路小学教师张莉听了这节课,感慨颇多:为什么看似刘发建老师什么也没教,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却那么深刻呢?道理很简单,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刘发建老师给足了学生阅读的时间。我们一再强调单元整体教学,一再强调告别烦琐的分析,但实际上不少教师还是在“霸占”课堂,学生没有时间读书,没有时间思考。而刘发建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河北省成安县向阳小学教师李海亮说:“我在课博会上看到了不一样的好课,如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市东林小学校长武凤霞执教的《夏天里的成长》,特级教师、北京市中关村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孙敬彬执教的《可能性》,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副校长王岚执教的《探索规律》……他们不是从外部点燃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内燃’起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杜玉翠是河南省南阳市第三小学校长,课博会归来她熬了两个长夜重新观看了会议直播回放,一点点咀嚼,反复咂摸“课博会为我带来了什么”。她在参会心得中这样写道:“所有的良好关系都建立在信任上,所有的信任都建立在真实触点上。课博会以一节节具体的或完美或缺憾的课为真实触点,建立起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链接。因为痛着你的痛,所以才能更好地共情,本次课博会以课为媒,让课说话,将各地的教师链接起来,向课改更深处漫溯,致力于打通课改的‘最后一公里’。”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最后一公里”在课堂。今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要求从2023年开始有组织地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深化改革。这一行动方案为推动国家课程方案及课程标准的转化落地绘制了新图景,提供了行动纲领。本届课博会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举办的。中国教育报刊社副总编辑、中国教育报总编辑周飞在致辞中说:“落实行动方案,我们要进一步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这也是我们举办此次课博会的初衷。”

  为素养而教,为迁移而学

  “为素养而教,为迁移而学”是本届课博会的主题。与会专家的主旨演讲和沙龙对话都集中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李铁安在主旨演讲中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核心素养”出现了18次。那么,到底如何理解核心素养呢?

  在沙龙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分享了各自眼中的核心素养。特级教师、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广华学校副校长王岚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描绘了她眼中的核心素养:它像人吃进肚子里的食物经消化后留在身体里的营养,又像健身爱好者常说的核心肌群。过去我们常说“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这些带得走的能力就是核心素养。

  而在保定市教科所所长徐亚丽看来,核心素养是人在接受教育后,能够在未来复杂的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南京市宁海中学校长刘宏业则举例说明何为核心素养。他说:“集体活动后,学生自觉把垃圾打扫干净,这就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对话嘉宾分享了各自对核心素养的理解,那么到底该如何为核心素养而教呢?在刘宏业看来,核心素养无须特意教,要用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把环境做好了,自然水到渠成”。而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九小学校长侯明飞用了个惟妙惟肖的比喻:扎下一个根,分开几边枝,开放无数可能。

  “我们给五年级的孩子布置了‘写80岁时的自传’,本该为写400字而发愁的孩子,居然有人写出了3万多字,内容丰富,水平很高,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惊讶,充分说明核心素养要在实践中落地的正确性。”青岛中学校长汪正贵在主旨演讲中说,能够迁移的能力和核心素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

  具体怎么做?汪正贵的回答是要用低门槛、高挑战的任务来驱动学生学习。

  中国教科院朝阳实验学校校长刘明成在微报告中指出,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在于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于是,他们构建了“三阶段六要素”的“思考力课堂”基本教学模式,从“明、问、思、辨、悟、用”六个方面培养学生能力,并创建了“双主体、双维度”“思考力课堂”评价体系。

  “概念构图教学”是浙江省东阳市外国语小学校长葛敏辉的探索。他以学生素养提升为导向,利用概念构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开展有效关联、逻辑推理、辩证思维、积极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有效激活学生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潜能,让学习深度发生。

  核心素养重在迁移。“自本课堂”就是重视迁移的课堂。“自本课堂”是保定市美术中学的课堂实践成果。校长贺宇良在主旨演讲中说,一直以来“自本课堂”都在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过去多是在课堂中完成的,下一步将重点引导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在解决真实问题情境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自本课堂”,必然重视迁移,必然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走向“做事”,引导学生在真实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改的“变与不变”

  “我贴在地上步行,不在云端跳舞。”特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教科室主任陈延军引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名言隐喻了当下的课改。

  课改20多年来,一直是“变”字当头,但是在变化中还有不变,那就是对规律的尊重。于是,“尊重规律”四个字成了不同专家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储召生在“我的课改故事”演讲之夜总结点评中指出:“课改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为了改而改。”

  “一切所谓的课改都是从基本规律出发,须臾不可改变。”李铁安参与了课程标准制定,他始终强调课堂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课堂教学当以立德树人为魂,其他的操作性策略都是为理念而服务的,怎么改也不要忘记初心”。

  “要把孩子当回事儿。”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于伟说,“每一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每个学生都有独特、个性化的表达。”他认为课堂最终是孩子的课堂,而非教师的讲堂,师生对话交流是平等、民主、安全的。

  在书斋里做了29年学术研究的于伟,从做小学校长那天起便一头扎进娃娃堆,从孩子身上看到了理论照进现实的可能。他认为,小学要“保护天性、尊重个性,培养社会性”,为此,他实施了“率性教学”改革,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利用“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过程性,建立起有利于交流对话的安全的学习共同体。

  与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一样,北京市丰台区第五小学10年如一日坚持走课堂寻变之路,但又始终将战略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即一切从学生出发,更加在乎学生,在乎他们的需求,在乎他们的困难,在乎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做对自己来说重要的事。

  “要重视先进经验的背后逻辑,光学表面功夫没有意义。课改成果要更加细化,形成系统、可操作的模式,让老师拿来就能用,否则‘学个四不像’还不如不学。”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副主任李玉平说。作为本次课博会的观察员,他认为南通课改的成功贵在不折腾,不跟风,“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杜玉翠说,参加此次课博会让我照见了自己对课改理念的偏差。曾经我们擎着课改的火把在课堂上摸索前行,却寄希望于“今天吃药,明天见好”的课改奇迹,忽略了教育终究是“慢的艺术”。

  坚守之外,哪里有痛点哪里就有变革的契机。一群基层探索者在本次大会特别设置的“我的课改故事”演讲之夜上讲述了课改的心路历程。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湖外国语学校教师孙渊曾是援疆教师。他在演讲中说,面对起初“上课完全听不懂、考试基本靠蒙”的学生,“遭遇了职业生涯的最大挑战”。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置学习情境:让学生学习“民族团结进步践行者”库尔班·尼亚孜校长创办国家通用语言学校的事迹;给他们写信并录制“我想对您说”的视频;组织学生对红色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进行话剧版的改编和演绎。“一场话剧的排演过程既是沉浸式学习的过程,也是语文学科素养提升的过程。”最终,孩子们排演的话剧荣获大奖,语文成绩也有明显提高,许多学生在全国性的作文竞赛中获奖。

  保定市美术中学数学教师王紫辉面对班里美术生理科成绩薄弱、自己满堂灌收效甚微的现实,开始践行“自本课堂”理念,让学生“兵教兵”,激发学习主动性;设计“知识超市”,让学生变成“小老师”“售货员”,让学生自主选择要学的知识;设立“习题统计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他说:“相信学生是最美师德,教师要相信‘相信’的力量,才会使学生逐步成为一个自信、自立、自强的人。”

  ……

  课改很复杂,也很简单。

  我们要在不变中求变,守住规律和孩子这个“正”。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室主任周荣斌在微报告中说,教师心中永远装着学生的成长,装着“千秋大业”, 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不固执己见,做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理性精神的人。

  “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有取有舍,有根有据”是王岚心目中课改的模样,她说:“当我们回到基本常识的时候,我们就在深化课改;当我们坚守规律的时候,我们就在聚焦核心素养。”

  《中国教师报》2023年10月25日第6版

  作者:本报记者 褚清源 见习记者 万景达

  举报/反馈

上一篇:记录黄河发展之美 央广网《风起黄河》大型融媒报道在黄河源头青海玛多启航
下一篇:广元市利州区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