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学家如何走向开放科学?北大、复旦、交大、腾讯、蚂蚁等产学研大咖共探AI路径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科创板日报》9月11日讯(记者 朱凌) 当前,开放科学倡议已成全球共识,作为通往未来的生力军,青年科学家肩负着将倡议变为现实的重要期望。

  在正在进行的2023浦江创新论坛上,一场主题为“开放科学:拥抱知识共享与科学合作的未来”的科技创新青年峰会吸引了与会者的目光。

  在这场产学研科研工作者思想交锋的峰会上,当下正热的AIGC技术如何与科研结合,帮助科学家走向开放科学,成为嘉宾们议论的焦点。

  从事数据相关工作的腾讯SSV数据中心负责人、技术部副总经理张骁认为,核心科研知识和数据共享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基石,这是生成式AI助力开放科学的要点所在。

  张骁谈到,生成式AI是开放科学的助手,它能够立足于海量的科研子垂类的数据,利用大语言模型高效的总结和归纳、理解能力,帮助科研工作者在海量数据中寻找跟自己真正相关,以及最有价值的小部分。如果去研发部署专业的AIGC for science产品,就能帮助大模型在科学上的提升。

  蚂蚁集团可信AI“蚁鉴”技术负责人、AI工程基础设施总监孙博文则从AI安全入手。他表示,近些年,AI发展已呈现智慧的曙光,但与之伴随的,是越来越多的风险和挑战。如何从风险管控、安全性评测、成果监测等核心问题着手,建立安全的范式,让AI实现安全、可控、可靠,对人类而言至关重要。优质的分享和开放,是获取知识更为便捷的途径,孙博文举例说到,像甄别AI的内容,可以通过加水印的方式提示公众该内容是AI生成以免被误用,希望AIGC技术是安全可信。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金建钢认为,我国交通系统的网络化导致了调度与规划脱节严重,需要通过数据科学和运筹优化的方法来开发新的模型和算法,以辅助交通运输系统运营中关键的决策的制定。

  在“平行未来的N次元”的特别版对话环节,新基石科学基金会项目总监马俊珩、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鲁伯埙、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刘颖,分别从抗衰老到线粒子、从神经疾病研究到药物开发、从生物实验到AI辅助,分别畅谈了AI对于开放科学的助力。

  鲁伯埙提到,自己在参与一些药物研发时,来自于AI的帮助非常大。他说,药物研发的思路,特别是靶向药物的研发,是要寻找与特定蛋白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在以前AI技术较为缺乏时,他们经常需要通过具体的筛选实验,成本非常大,周期也很长。现在利用AI技术辅助,不用做实验就知道具体是哪些化合物,还可以根据靶点的蛋白质结构,直接设计特定的、甚至是之前不存在的化合物,这可以极大地降低成本和压缩周期。

  刘颖则补充了自己的一个小故事,她曾向ChatGPT询问如何延缓人类的衰老,ChatGPT的回答很长,但都基于科学家已有的研究发现。在追问实验设计、研究细节后,她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丢”——人工智能对科研有很大的辅助作用,但对于很多探索性研究,现阶段仍需要人类原创性、探索性地进行。

  举报/反馈

上一篇:有10年经验的养殖从业者:茂名鳄鱼“出逃”为极端个例,如平时没喂活物则对人畜威胁
下一篇:农学教授赤膊在客厅筛麦种走红 经常把试验材料带回家 妻子称他一干活就入了迷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