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互通话哲学,多元融合创新态(二)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9-28
手机版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秀伟  张维)2023年8月19日,由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和《哲学动态》与《中国哲学年鉴》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哲学的话语和形态”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研讨会上,“中国哲学的发展与选择”、“中国哲学的观念和理论” 、“中国哲学的思想和境界”、“中国哲学的方法和路径”等议题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重点。

  三、中国哲学的思想和境界

      中国哲学的思想和境界,是经由一代代思想家和哲学家传承与开创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学术派别,他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更是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对于中国哲学的思想形态与精神境界进行深度剖析,也是此次会议的中心议题。  

      四川大学哲学系张培高教授在题为《论儒家哲学的生命信仰——以孔颜之乐为中心》的发言中,在分析“乐在其中”与“不改其乐”所蕴含的孔颜之乐的基础上,指出孔颜之乐即是以道为乐。通过对乐广的“名教中自有乐地”与范仲淹的“瓢思颜子心还乐”的分析,指出孔颜之乐也是名教之乐。孔颜之乐的实质是以儒学为生命的信仰,是一种精神超越和境界提升。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马俊的《孟子批墨者夷之“二本”的内在理路发微》一文,从儒墨比较的视域出发,在分析孟子所批判墨者夷之“二本”的内涵、本质的基础上,揭示出了“二本”问题所反映的儒墨两家在道德动机上的根本分歧,阐明了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在推动中国道德哲学向内在化、良心化发展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任蜜林研究员围绕《从义理阐发到象数灾异——刘向易学思想新论》这一主题,通过对刘向《上封事》、《洪范五行传论》、《列女传》、《新序》、《说苑》中的易学思想的分析,指出刘向易学思想的阐发经历了从注重义理到注重象数灾异,再到义理阐发和象数灾异兼用的发展过程。

  

  任蜜林研究员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杨超探讨了《道统与政统的抉择:管仲形象历史建构的理论进路》问题,以儒学史的发展为视域,用道统与政统作为价值标准,来探析汉魏、宋代、清代等不同学派对于管仲不同形象建构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揭示出了思想理论与时代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阐明了执两用中的研究方法在审视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性。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谷继明副教授探讨了“卦象、爻义与体类:观察易学变古的一个视角”问题,聚焦于汉代易学向魏晋易学转向之际,通过对王肃、王弼易学思想中的卦象、爻义等概念的分析,提出了“体”之含义的变化是魏晋易学转变的哲学根源。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之斌副教授探讨了“道家思想的隐默维度”问题,他以老庄道家为核心,从道物之分、道与语言表达、通过内居而知三个角度分析了道家思想的隐默维度。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张维在题为《变易与交易:论朱熹心性论的易学维度》的发言中,通过分析朱熹以易学的阴阳、动静、体用、中和等概念来阐释心性论的重要概念心、性、情,揭示了朱熹从变易与交易的易学维度来发展儒家心性论的理论旨趣,用交易来深化变易内涵的理论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李芙馥老师在《天下是否可以与?——基于孟子与韩非的思考》一文,通过比较分析孟子和韩非不同语境下对“与天下”的不同阐释,揭示出了儒、法两家对于政治权利的来源、政治互动关系、理想治理模式等方面的不同观念。

      清华大学国学院于超艺的报告是《董仲舒“仁义法”再检讨》,从宏观结构和具体叙事两方面检讨了董仲舒所说的“仁义法”,认为它只是行仁义的方法,本于董仲舒对《春秋》的解读,不能将“仁义法”看作是对仁义本身的规定。

      郑州大学哲学学院刘欢围绕 “孟子的多维度价值域及其证成”这一主题,以孟子所说的“圣”、“君子”观念为核心,分析了在不同的价值评价、伦理要求、实践路径之下,“圣”、“君子”观念所表现出的多样化面向。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魏孟飞副教授的《重思教育之目的、内容与方法:以道家哲学为视角》一文,以道家哲学为视域,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三方面分析了道家思想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成熟的教育理念。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姚裕瑞在《何种秩序:“合同异”还是“别同异”》一文中,分析了公孙龙和惠施不同的名称分类方式与秩序建立标准,这反映出了两人不同的价值和秩序理想,凸显出了中国哲学更加注重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的面向。

  四、中国哲学的方法和路径

      多样化的学术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研究路径,是与时代发展、现实需求、价值导向密切相关的。此次会议,无论是对于儒家美德伦理学、哲学、经学的研究,还是对孟子学、性善论、黄宗羲研究的研究,尤其从实践哲学层面对“好人”内涵、个人观念、身心结构的研究,所呈现出来的学术动态,关联时代发展特色,关注现实世界需求,反映社会价值导向。

      中山大学哲学系陈乔见教授在题为《美德伦理学与儒家伦理的相互发明——对海内外儒家美德伦理学的一些回顾与评价》的发言中,对近三十年来海内外儒家美德伦理学的发展进程和成果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分为从美德伦理学诠释儒家伦理、从儒家观点看美德伦理学、对儒家美德伦理学的质疑及其回应三个方面。

  

  陈乔见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刘增光副教授聚焦“王国维哲学观及其影响的省察”问题,通过对王国维哲学观、以实证论对伦理学与形上学进行消解、伦理学、哲学观的影响与局限等方面之分析,指出王国维哲学观属于知识性的理解,没有体会到中国哲学超越性的一面。他所使用的方法也是知识的、实证的。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顾家宁聚焦“古今内外,连珠合璧——21世纪以来中文学界黄宗羲研究”问题,从研究趋势梳理、法政思想研究、哲学思想研究、其他研究等方面分析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中文学界对于黄宗羲研究的历史分期、多重面向,并在此基础上对黄宗羲研究的阶段性特点、发展新特点进行了总结,分析了黄宗羲研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和挑战。

      江苏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院张少恩教授作题为《从“以西释中”到“化西为中”:近代以来孟子学研究的方法演进与范式转型》的发言,以孟子学研究的方法论之变迁历程为中心,将这一过程分为以西化派学术诠释为例的以西释中阶段、以现代新儒家为例的中西互释阶段和以中国经典诠释学为例的化西为中阶段,论述了这种演进历程呈现出了多重启示,有助于推动儒学的现代转型。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张辉围绕“经学是哲学之极诣:熊十力论经学与哲学的会通”问题,分析了熊十力对于哲学的理解、经学的诠释、中西哲学的异同等思想,指出熊十力通过会通经学与哲学的方法促进了传统经学的现代转型,对于推动中国哲学与经学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卫华副教授在题为《从民本走向民主:李存山先生的黄宗羲研究述评》报告中,以李存山先生对于黄宗羲政治思想的研究范式、方法、特色、价值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李存山先生在定位黄宗羲由民本走向民主过程中的独到理解和精确定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邹晓东副教授聚焦《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问题,通过比较研究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之异同、优劣,提出将“率性的处境”与“共识的更新”两个维度引入“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会形成一种充满张力的动态机制,有助于推动传统儒家性善论更新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冯书生副编审在题为《作为一种德性本源的“好人”——兼评学界近期相关讨论》的发言中,从超越传统与现代的哲学路径来研究“好人”,主张以德性本源的面向来理解“好人”。从实践层面指出“做人”与“做好人”是不同的,是否“做”一个“好人”都应是自我负责的。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郝颖婷聚焦“近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建构与个体身心结构的转化”问题,认为近代中国个人观念的建构是在对西方个人观念的吸收与抵抗中形成的,她以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为线索阐释的三种不同个人观念、身心结构理论,反映出了中国现代性的复杂维度和丰富内涵。

      综上所述,本次会议以“中国哲学的话语和形态”为主题,分别从中西互通、经典著作、学派人物、学术动态等方面全面分析和阐明了中国哲学所呈现的复杂话语和形态,探究了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多样化路径和可行性方法,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学者不断深入对于中国哲学的学术研究和批判反思,是推动中国哲学向学术化、科学化、自主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大会合影

上一篇:庆祝第39个教师节 弘扬高尚师德 潜心立德树人
下一篇:自考本科哪些专业比较好考?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