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青齐步迈征程 帮扶合作谱新篇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3-09-16
手机版

  对口支援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是上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任务。自2010年起,上海坚决贯彻中央治藏方略,按照对口支援总体部署,不断强化使命意识、责任担当,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方针,助力果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的有效衔接,助推果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

  上海先后选派5批次158名干部人才到青海果洛工作。一批批援青干部人才以“缺氧不缺精神”为座右铭,真心融入果洛,倾情奉献果洛。2022年7月,第五批57名上海援青干部人才来到了阿尼玛卿雪山脚下。按照“中央要求、果洛所需、上海所能”,上海援青工作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领,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就业、人才支持、交往交流交融等重点领域,扎实推进、稳步开展。

  东风吹绿高原草,源水沁润浦江心。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组长、果洛州委副书记、副州长赵勇表示,通过两地人民的不懈努力,今天的果洛经济社会发展快、民生领域投入大、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基层社会治理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丰富、党的基层组织能力提升明显。在新征程上,沪青将深刻把握新使命新要求,携手推动帮扶合作再上新台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助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果洛,民生福祉与牦牛息息相关。牦牛被藏族同胞亲切称为“高原之舟”,养殖牦牛也是当地农牧民赖以生存和增收的主要渠道。伴随着牦牛产业的发展,果洛牧民的生活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进一步将牦牛产业做大做强,经上海市援青联络组牵线联络,在前后方多部门协调支持下,上海援青企业的牦牛肉产品在第五届进博会上与国外优质展品“同台竞技”。企业从久治的一座屠宰场发展到青海牦牛全产业链布局中的一环,再到走进上海、面向世界做推介。

  牦牛产业是果洛高原特色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多年来,上海援青持续发挥上海资本、技术、人才优势,实施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藏医药、资产收益、产业园区等项目,建设畜棚6.8万平方米、储草棚1.2万平方米、饲草料基地3万亩、温棚122座以及其他现代化配套设施,建立74个牦牛或藏羊生态畜牧业养殖基地,完善“公司+合作社+牧户”模式,惠及全州六县近9800户3.3万余人;帮助建设三江源有机产业园区、产业孵化基地、藏香加工车间、有机肥生产车间等,扶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支持培育雪域珍宝、格桑花、玛尔洛、5369、金草原等一批畜牧产品,打响自主品牌。

  玛沁有机牦牛酸奶、玛多香辣羊肉、甘德赤松茸、达日藏香、班玛藏雪茶、久治藏式卤牦牛肉……这些来自“4200米的天然馈赠”以“沪果优品”品牌集合的形式,在今年“五五购物节”、第六届上海市对口地区特色商品展销会期间先后亮相。“牦牛肉是果洛的农特产,目前公司已经相继开发了70多款产品,此次带来上海的酱香牦牛肉是特地为苏浙沪消费者开发的,入口较软,这款牛肉干通过‘沪果优品’进入上海后,我们期待可以有更好的销售。”相关参展企业负责人说。

  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专门制定了《上海援青“沪果优品”流通销售标准指南1.0》,首批共遴选出七大类28款商品,助力果洛特色向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发展。“沪果优品”的首批商品已入驻BFC馔外滩精品超市专柜,下一步将向更多市场化渠道推广。

  “过去,果洛以畜牧业为主,但一条腿走不快,再加上文旅业的话,两条腿可以跑更快。”挂职久治县委副书记、副县长的上海援青干部王远鸿说,他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下半年的州文旅发展大会。果洛素有“中国格萨尔王之乡”的美誉,这里是孕育华夏文明的“中华水塔”“江河之源”,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今年5月,“上海市对口支援百架旅游包机暨上海·西藏定日首飞”启动仪式上首次发布援果洛旅游包机计划。7月14日,60多名游客登上“上海—果洛”援青首发包机,奔赴“诗与远方”。

  包机计划架起了上海与青海果洛高原地区的空中桥梁。8月25日第二批“上海—果洛”援青旅游包机再次出发,在第一批的基础上新增民族文化体验、环保主题考察等行程。春秋集团积极发挥“航空+旅游”的优势,精准对接游客需求,精心制定果洛特色包机游行程,打响“雪域净土·秘境果洛”文旅品牌。据春秋集团副总裁兼旅游总经理吴红介绍,推出的主题摄影、高端自驾、深度观光三个特色旅游产品,首发反响良好。

  按下发展“加速键”的不仅是果洛农牧产业、文旅产业,“数据援青”更是大有可为。青海气候冷凉干燥,中心制冷用电比全国平均水平节电约40%,清洁能源装机比例全国领先,具备发展产业的显著优势。今年6月,果洛州“数据援青”招商推介会在黄浦江畔顺利举办,在沪百家企业参加。紧抓“”“东数西储”国家布局的重要机遇,沪青正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

  上海始终将提升果洛的方方面面作为重中之重,在当地心中“果洛州最亮丽优美的环境在校园,最配套完善的设施在校园,最幸福快乐的人群是学生”。上海援青至今,累计实施54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项目和信息化工程;在西宁建成投运“飞地学校”果洛西宁民族中学,并加盟上海大同教育集团,助力打造成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精品学校;助力当地义务教育巩固率、学前教育入园率、小学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和高考上线率分别大幅提高;通过建立上海·果洛联盟培养技能型人才,选派中职学生赴上海浦东外事服务学校等4所学校学习,累计毕业学生700余人。

  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发展需要,充分推动上海“组团式”教育帮扶的优质资源共享,实现教育优势互补,今年3月,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结成果洛州州属高中三校联盟。

  深化“组团式”教育、医疗帮扶

  助力民生福祉提档升级

  三校联盟成立后,联合教研活动不断。在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的操场上,学生们正两人一组合作学习排球如何正面垫球。这是上海“组团式”教育帮扶团队王志弘老师上的“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展示课,他在课程中导入上海高中体育专项化多年积累的优势资源与教学经验,为当地体育老师带去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新视野。

  独行速,众行远。针对英语这一薄弱学科,果洛州高中三校联盟成员与上海市鲁迅中学开展了一场四校联合的英语教学展示,课后四校教师举行了“基于学科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主题教研活动。果洛高中三校左右联动,沪果两地学校前后携手,在同一个平台上共享上海优质资源,为实现全州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上海援青的十余年,也是果洛医疗卫生经历历史性突破发展的时期。上海支持果洛州发展和改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培养学科人才,以果洛州人民医院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信息化推动资源下沉,加大乡镇标准化卫生院建设力度,辐射带动州县乡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发展;建成四位一体的“州、县、乡、村”一体化协同医疗体系,实现了州级公立医院、6县公立医院、45个乡镇卫生院和74个贫困村卫生室“云医院”信息系统全覆盖,打通牧民群众看病医保卡付费难的“最后一公里”;在国家卫健委主办的综合医改试点、省医改典型经验展示排行榜中,果洛州取得全国第三、青海省第一的好成绩。

  围绕教育、医疗帮扶领域,上海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加大当地人才培养力度,为果洛留下带不走的人才队伍。2019年以来,已经实现了果洛引才工作、高层次人才落地、院士专家服务基地和博士工作室的“三破零”,引入各类专技人才102人次,新增招聘基层教师医生220人,并向村医和学前教育领域倾斜,极大地缓解果洛州基层教师、医生紧缺的难题。

  今年6月,“陆颖理名医工作室”在果洛州人民医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继董家鸿院士工作站、孙金峤博士工作站之后,第三个正式落地果洛的名医工作室。“希望能借助这个平台,将上海大型三甲医院先进的诊疗理念和临床科研思路带到果洛,提高地区内分泌代谢医疗水平,使更多患者受益。”上海九院黄浦分院副院长、九院内分泌科主任陆颖理说。

  第五批上海援青医疗人才“组团式”重点帮扶县人民医院是国家项目,目前共有17名医疗人才在果洛州人民医院、玛沁县人民医院和甘德县人民医院开展工作。自2022年8月开始,三家医院共同打造“两小时医疗救治圈”——即遇到疑难杂症等难以处置的情形,由120救护车把病患转诊到州人民医院平台进行救治;若病人不便转运,则由州人民医院医疗组出诊进行治疗救治。

  今年6月,达日县内突发车祸。时间就是生命!两名患者在“两小时医疗救治圈”的辐射下被及时送往果洛州人民医院。仅用20分钟,伤势较重的患者便完成了全身CT、胸腹腔B超、诊断性穿刺等检查,经过近6个小时手术后,生命被成功挽救。“两小时医疗救治圈”方案实施至今,已累计收治下级各县乡级医院转诊危重症患者65例,救治范围还在向其他各县逐步拓展。

  为了让高原藏族同胞在“家门口”享受到同上海一样的优质,玛沁县人民医院与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于今年7月完成了两地之间“远程医疗协作网”的搭建,并组织召开了一场跨越2700公里的远程多学科会诊,两例急危重症病例分别得到了来自上海四院15名知名医学专家的全面分析指导,最终确定了后续救治方案。“这次高质量远程多学科会诊,标志着玛沁县人民医院的‘远程医学中心’的正式建立,玛沁县人民医院今年还将启动更多远程医学项目。”在玛沁县人民医院挂职的上海援青干部人才朱鑫璞说。

  十年磨一剑,今年是嘉定区发起“久治光明行”的第十年,嘉定区每年2次选优配强医疗队,远赴久治开展眼科复明手术和学科帮扶行动。“光明之约”是一场双向奔赴,果洛的从年头便开始期待“上海曼巴”(藏语,即医生)的到来。今年8月5日,嘉定·久治光明行医疗团队如约来到久治县。医疗队努力克服高原反应,在短短数日间完成眼科手术63台,开展带教查房9例、业务培训3场。据统计,嘉定区10年共选派20批医疗队280余人次奔赴雪域高原,开展眼科复明手术和学科建设帮扶,共筛查白内障患者近3700人次,开展手术约500人次,为当地培养眼科医生一名,实现久治县人民医院眼科从无到有。

  交往交流交融精彩纷呈

  持续推动人才合作、人员往来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一往而情深。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是上海对口支援果洛的重要载体,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果洛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上海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统领,进一步加大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领域的资金和项目投入,发动和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参与对象不断扩大,内容领域不断丰富,开展各类互访交流700余批(次)7500余人(次)。

  在贵州“村超”的现场,当果洛州阿尼玛卿足球联队队员身着藏族服饰,手捧哈达登场时,球场氛围瞬间被点燃。这就是足球的意义吧!它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紧紧联系在一起。多年来,上海致力于帮助果洛搭建青训、赛事体系,为热爱足球的青少年创造更好条件。“始于足球,不止于足球。只要有梦想,每个人都能实现。”果洛州队队长洛桑更赛感慨道,省内外踢球的经历让更多牧民球员拓宽了视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真切地体现在了足球上。

  勇敢追梦的不仅是果洛州足球队,还有前往上海务工的老乡们。在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的积极对接下,久治县十年来劳务输出首次破零,30名久治老乡怀揣着人生梦想前往上海。班玛县通过举办各类招聘活动和后续跟踪服务,帮助果洛籍务工人员搭乘飞机前往上海务工就业,目前已有8名班玛牧民青年分别在绍兴孔乙己酒家、上海嘉汇国际医院等企业工作,月收入超过6000元,实现稳定就业。“我在孔乙己酒家负责给主厨做辅助工作,学会了很多本领。”像周等加这样的牧民青年放下了牧鞭,走出了经济来源单一的困境。

  牛角琴、鹰骨笛、德钦弦子、达玛鼓……藏族乐器发出动人的声音绕梁三日,上海排的果洛戏来到雪山脚下演出。“当地艺术家原生态的歌唱里有一种纯真朴实、直抵心灵的美。”果洛州政府副秘书长、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汤声声介绍道。《从黄河到长江:民族音乐巡演》是由果洛州委、州政府与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出品,充分展现果洛当地优秀人文艺术和非遗特色的音乐党课。

  深入挖掘、培养高原音乐人才,汤声声还为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的高三艺考生提供专业的考前辅导,联系民族歌舞团专业老师教学,助力每一个求学梦。麻切仁措正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位。今年8月,上海援青13年来的第一封来自上海音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被送到了她的手里。“我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上海音乐学院是我的梦想。”发现“好苗子”,上海市援青干部联络组积极对接上海音乐学院,在其“文化润边”项目的支持下,麻切仁措零基础起步,系统性地学习音乐表演,倍加刻苦地学习文化课程。星光不负赶路人,麻切仁措的音乐梦照进现实,映射出沪青两地情意绵绵,久久为功。

  援青工作就像一座桥梁,把上海与果洛紧密相联,两地情谊日益深厚。“我从来没有去过玛多,没想到玛多这么美,有机会一定要带着孩子去那里感受一下。”一场主题为“母亲河源头的故事天上玛多黄河源头”的摄影展亮相地铁1、2、8号线人民广场站文化长廊,市民王小姐带着儿子驻足在前认真观看。

  千里之外,咫尺之间。在援青干部人才们的实干奋斗中,沪青两地正穿越时空距离,共启新篇,共享发展。

上一篇:“公交电车”齐出发 全力“护航”开学季
下一篇:新生儿数量下跌怪女人?这一学校语文阅读材料引争议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