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栏目:继续教育  时间:2022-11-27
手机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强调:“赓续中华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利用好红色文化、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总体上看,不同红色文化在思想性质、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统一性。但由于不同地区诞生了既有共同内涵又有不同特点的红色文化,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们思想价值取向、文化道德观念的基本途径之一,理应将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教育内容体系,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推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在学校、社会层面围绕红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公民思想政治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而推动文化自信、文化强国战略建设。因此,现阶段各高校要深入研究如何高效挖掘、整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对学生、教职员工、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实现红色文化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价值

  有利于强化思想价值引领,激发人民奋斗精神。无论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还是公民思想政治素养培育层面看,普及红色文化教育都非常有必要。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的今天,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有生力量,其思想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形态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要对抗不良文化对学生的侵袭和干扰,高校除了需要在外部机制上做好防范工作,更重要的是要让青年大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更优质的思想文化,用极具教化力量的红色文化充盈大学生的思想内核,让其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让广大青年大学生能够自觉地将红色文化精神转化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自觉地将个人价值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融合在一起。

  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课程模式,增强教育实效性。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是最为当地民众熟悉并且容易接受的文化内容之一,分布在城市周边的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等红色文化资源中。通过革命先辈讲述,一代代口耳相传的红色文化故事成为各地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教育资源。当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已经成为各级学校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区域性红色文化资源对于当地学生来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认同感,加上红色文化本身在塑造道德精神、思想价值等方面的先天优势,能够迅速而高效地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因此,更有助于高校丰富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由传统的课堂理论教育发展到创新生动的实践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与实效性。

  有利于推动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性普及,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挖掘、整理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其实也是推广普及红色文化的过程。除了在学校的青年一代中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增强对社会公众的红色文化教育同样十分必要。全面深刻认识家乡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有助于激发民众对家乡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和改善社会治理。同时,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还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之一,由政府和企业联动,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加强区域红色文化的传播,不仅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知名度,还能激发当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区域整体民众的文化素养。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近年来,各级学校积极开展了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工作,也越来越关注到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化育人价值,逐步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课程融入工作。各级学校依据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相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教育,从教学内容、课堂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等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了创新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效有了一定的提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黏性也有所增强,学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面貌有了较大改观。但通过调研评估也发现,目前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融入方式不够丰富且程度不深,限制了红色文化育人价值的发挥。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重要资源,包括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资源表现为遗物、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与纪念场所;非物质资源表现为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内的红色革命精神。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适宜不同的教学形式,学校要寻找合适的方法将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化育人价值。目前,一些学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差异性还认识不足,未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模式上做好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出现了文化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匹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入等情况,对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软硬件配套机制建设不完善,影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创新高效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支撑。目前,部分学校将主要精力放在内容优化完善和课程机制衔接上,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配套机制建设重视不足,这也是限制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一个原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数字化教学系统和教学能力的完善建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校园文化建设等,这些都是决定红色文化教育在学校传播发展规模以及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深度的影响因素。要实现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有效衔接,就必须做好上述配套机制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策略

  政府主动做好顶层设计与指导保障工作。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传播发展,需要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整理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工程,需要政府牵头组织,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以及档案馆、博物馆等企事业单位联动共同完成。同时,政府要牵头做好相关规划、制度的拟定工作,提供资金与人力支持,保证红色文化资源整理和教育利用工作的有序进行,为红色文化资源入校、入课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发挥智能优势,构建创新教育机制和成熟育人模式。高校是红色文化资源整理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的主要执行者,在课程设计、教学创新、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能否成功从社会进入学校教育体系,关键在于高校能否做好上述工作的规划与执行。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加快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乃至办学治校的长效化、制度化配套机制建设,使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机制有效融合。要重视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素养建设,让教师形成在红色文化故事讲述、红色文化精神传递、信息化教学、课堂教学创新等方面的持续发展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为红色文化教育奠定基础,还能起到持续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的作用。

  学生自觉承担红色文化传承任务,做社会主义建设优秀接班人。汲取红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理想信念,不仅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过程,也是传承发展红色文化、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的前提。大学生要有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主体意识,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内外红色文化学习活动,深化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意识到红色精神的重要性,在红色文化学习、传播过程中积极塑造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坚定个人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对党和国家以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积蓄力量。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辽宁省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一般项目“抗联文化融入辽宁省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L20BSZ057]

  责编:勾晓庆

  举报/反馈

上一篇:3月2日起全市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表出炉……
下一篇:【媒体看运河】网课用心讲 “云端”亦精彩——运河区线上教学实录

最近更新继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