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这所学校迎来建校60周年~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栉风沐雨六十载

  弦歌不辍奏华章

  今年

  鲁迅中学迎来了建校60周年

  现在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所

  以鲁迅命名的中学

  回顾他所走过的六十载春秋

  六十载峥嵘岁月

  1963年,鲁迅中学前身凌云初级中学建校。由于校址毗邻鲁迅纪念馆、鲁迅墓以及鲁迅故居,全校师生为学习鲁迅、发扬鲁迅精神,1967年,经虹口区相关部门批准,凌云初级中学更名为“上海市鲁迅中学”。

  回望建校办学之初,学校由竹篱笆围就,仅一幢四层教学楼、一个泥地操场,面积狭小,条件设备简陋。

  然而,求学、求知之精神,为学校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本色。1976年,鲁迅中学由一所初级中学转变为普通完全中学,教学成果斐然,高考录取率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其中,78届高考录取率为全区第一,77届、79届高考录取率均进入全区前三。

  为全面发展学校教育,1985年,鲁迅中学开展了“爱的教育”系列探索,至1987年成为上海市虹口区“爱的教育”基地学校。

  1996年,随着区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鲁迅中学与原长风中学合并,迁址至广中路132号,组建了新的上海市鲁迅中学。两校合并之后,学校秉持鲁迅思想精神,提出“首在立人”的办学理念,将校园建设及教学质量提至新高。

  在鲁迅中学历任校领导的提灯引路下,一代代教职工在这里奉献青春,耕耘不辍;一批批毕业生从这里奔赴山海,点亮人生。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学校根据国家、市、区对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方案和要求,深度融合优良办学传统与时代发展对高中教育的需求,不断延展“首在立人”的内涵,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素位而行,立己达人”这一育人价值引领和育人方式改革的实践途径,以此将核心素养培育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信息赋能,实践“双新”精准教学新模式

  鲁迅中学作为第二批“上海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研究与实践项目”学校之一,始终围绕“双新”理念,借助“信息赋能”,开展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

  从2018年起,学校提出基于学情数据的精准教学新模式探索计划,随着“双新”的深度推进,利用“信息赋能”,使传统教学向数字化、个性化教学发展,探索出了适合学校学生“差异化教学”实践途径。

  基于学情数据的精准教学策略,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2020年高考中,鲁迅中学综评录取实现零的突破;2021年春考录取10人;2022年985、211大学录取5人,双一流大学5人,春考录取18人。2023年高考,鲁迅中学更是创下新高,秋季高考本科达线率为97%,全样本本科率95.76%,6位同学被211大学录取,8位同学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稳步提升。

  鲁迅文化特色,实现育人方式转变新发展

  学校以项目为引领,认真落实融入鲁迅精神的育人目标和办学思想,精心设计“鲁迅文化特色课程”,主要由亲近鲁迅课程、自然矿物体验课程、生命医学体验课程、深刻版画体验课程组成。

  学校分别设计了《自然矿物体验课程》《生命医学体验课程》《深刻版画体验课程》,正是想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能更立体、更丰富的了解先生的人生经历。

  在这些特色课程中都有一个词——体验,以学生亲身参与、亲历过程、亲手操作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在时空交错的今时今日能够与鲁迅先生相遇在某一点。其中亲近鲁迅、深刻版画、生命医学体验三门鲁迅文化特色课程都已成为上海市慕课平台的课程资源。

  除了鲁迅文化特色课程,鲁迅中学选修课分为培优类、实验类、科创类、兴趣类、鲁迅文化特色类,共计五大类25门课程。这些开放性的课程是基础型课程的拓展与延伸,更多着眼于让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探究与质疑,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也在这些选修课程中不断得到提升。第二十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发明创新类)(高中组),3位学生荣获三等奖;第二届长三角青少年人工智能奥林匹克挑战赛中6人次获奖;第二十届上海市百万青少年争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中,3位学生获“明日科技之星提名奖二等奖”,另3位学生获“创意奖”;每年上海市“未来杯”等比赛中,鲁迅中学学生均有获奖。

  生本课例研究,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

  学校始终将学科建设与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基,为了更好地落实“双新”理念,应对高考改革新政,自2019年始,鲁迅中学关于课例研究的五年规划就进入了筹划阶段。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培育的实践研究》成功申报为2019年虹口区重点课题。鲁迅中学五年规划龙头课题《旨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力的生本课例研究》成型,并成功申报为2020年虹口区重点课题。

  自此,学校以“旨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力的生本课例研究”作为加强学科教研的载体,推动教师形成生本课例研究的学习共同体,以集体合作、反思性对话等学习共同体方式来面对和一定程度解决“双新”背景下教学的真问题,强调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实证性研究,重点发展教师五大课堂设计能力——教学需求分析力、教学要素预设力、教学评价设计力、课堂生成应变力及教学反思改进力,形成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不断提升的优化链,最终实现课堂转型和育人方式的转变。

  通过多年有组织有主题的科研工作,学校形成了生本课例研究的操作模型、生本课堂观察量表、课例撰写范式等研究成果;至今已撰写相关课例76篇,科研论文数十篇,其中论文或课例15篇分别发表于《现代教学》《中学语文教学》《生物学教学》《地理教学》等刊物,2022年《虹口教育》开辟“鲁迅专栏”,宣传鲁迅中学课例研究。课例成果集《让变革真正发生——基于生本课例研究的教育教学改进》2022年11月正式出版,42篇课例阐述了生本理念的主张,呈现了“双新”理念落实的全过程。

  生本课例研究实施以来,鲁迅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显著提升,育人方式改革初见成效。2021年以来,学生在综评、春考、高考中成绩稳步提升;教师各级职称评审总计20余人次,均高比例通过;鲁迅中学教师开设3节市级公开课,4位教师参与上海市空中课堂录制了7节课,数学、地理、生物等多个学科教研组被评为虹口区“先进教研组”“优秀教研组”。

  三全导师,研究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

  针对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何建构的问题,围绕育人的针对性、人本性和有效性,鲁迅中学从2007年至今,历时十六年,经历三个阶段,开展基于学生个性、助力学生成长的“三全导师制”探索实践。

  为了不断完善“三全导师制”,鲁迅中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如,开展校园数字化建设,自主研发“可视化数据模型”,帮助学生精准定位学业;积极实施“关爱计划”,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护航;积极开展家校联动,指导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注重联动社会资源,优化开展生涯教育;鲁迅中学还注重对导师的培训,提高导师的教育能力,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三全导师制”为学生健康成长推荐了一位引路人,为教师育德能力提升提供了一条新路径,为学校稳健发展构建了一套特色机制。

  “三全导师制”作为鲁迅中学的育人品牌,2022年,录制并上线了虹口区级师训课程“全员导师制背景下高中学段导师指导的路径和策略”。

  “三全导师制”作为立己达人的渠道,现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系列成果。2013年出版了《“三全导师制”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一书,2023年又出版了《看见生长的力量——基于立人思想的“三全导师制”探索与实践》一书。学校德育案例《爱诚进韧 首在立人》获教育部首批“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研究学生个性 构建多维联动 导航助力成长——鲁迅中学“三全导师制”的探索和实践》获“2021年上海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沪果携手,同频共振,紧密教育联动

  为响应国家“组团式”教育帮扶的号召,在虹口区教育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践行“果洛所需,上海所能”的责任与担当,为沪果两地教育交流与互助提供助力。

  学校先后派出优秀校级干部和优秀青年教师去青海果洛进行对口帮扶;精心安排青海省果洛州大武民族中学教师来校跟岗学习;通过信息赋能,依托网络信息化建设,跨越空间障碍,实现教学同步直播、教研同频共振。

  未来,鲁迅中学作为“沪果”项目的实训基地,将以“教、研、训”三位一体为抓手,不断为果洛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教育的力量。

  60周年是上海市鲁迅中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一批批优秀的学子走出校门,成为各行各业的栋梁之才;一批批有思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教职员工,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新的征程上,学校将继续秉持“首在立人”的办学理念,践行“素位而行,立己达人”这一育人路径,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来源:上海虹口

  举报/反馈

上一篇:华为发布F5.5G六大技术升级:全面提升网络能力 让10Gbps无处不在
下一篇:潍坊学院:推进科教产融合创新 赋能区域优势产业发展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