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潮·文艺评论」刘亮|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芭探索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近期,由重庆芭蕾舞团(简称重芭)创作排演的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在国泰艺术中心成功首演,引发各界热切关注。虽距离该剧首演已过去不少时日,但是关于该剧的各种话题讨论一直未曾停歇,普通观众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沉浮感叹唏嘘,业界专家为剧情走向和人设定位把脉问诊,相关部门也在为该剧接下来的修改打磨和评优评奖出谋划策,各种微访谈、短视频等流量传播方式的助力加持,更让该剧的曝光热度持续不减。▲重庆芭蕾舞团创排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首演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作为当下炙手可热的舞台剧目,《归来红菱艳》的创作动机源自何处?艺术特色在哪里?价值意义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究和思考。芭蕾舞剧,顾名思义,就是以芭蕾艺术为特定表现手段的舞台剧目,主要依靠芭蕾舞演员的形体动作来完成戏剧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演进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提炼芭蕾语汇,是新时代芭蕾舞剧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必由之路。▲重庆芭蕾舞团创排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首演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归来红菱艳》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以全民族抗战为背景,以时间演进顺序为轴,以西方舶来的芭蕾舞蹈形式,讲述美莲、唐明轩、傅柏森等一批饱含家国情怀的优秀中华儿女,抚育难童、唤醒民众,共赴国难、赓续文脉的感人故事,生动演绎中国人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浴血奋斗、不屈抗争和守望相助。熟悉又陌生的剧情基调,贯通中西、融合交汇的舞台呈现,兼收并蓄、开放多元的艺术品格,反对战争、呼唤和平的深切诉求,凡此种种,都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艺术诠释,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之间感受中华文明的可亲、可爱和可贵,也使该剧成为以艺术形式增强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生动案例。▲重庆芭蕾舞团创排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首演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历史和现实不仅包含着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也蕴藏着静水深流的点滴日常。作为西南地区唯一国有专业芭蕾舞团,重庆芭蕾舞团在《归来红菱艳》的创排过程中,以充沛的文化自信涵养创作自信,积极回应巩固文化主体性的社会关切,不断拓展艺术创作的时空纵深,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进行宏大主题的开掘和精准细节的拿捏,彰显舞台艺术作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时代意义。据编导们介绍,《归来红菱艳》的剧名灵感来自于英国电影《红菱艳》(The Red Shoes)。该片在进入中国时,把“The Red Shoes”艺术化地翻译为“红菱艳”,把那双纤巧的红色芭蕾舞鞋比作中国观众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红菱,寓意红菱虽生长于浊水污泥却清新脱俗,娇艳动人。《归来红菱艳》从电影中获得启发,以独具匠心的“归来”入题,回溯戴爱莲先生不远万里回到祖国参加抗战,发展民族舞蹈事业的人生历程,致敬中国当代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和奠基人。▲重庆芭蕾舞团创排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首演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线性叙事的剧情设计,简洁明快的故事线索,有效降低了普通观众欣赏的心理门槛,消除了观众的审美障碍,为该剧赢得观众、收获掌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该剧走向国际市场、实现高质量的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了有利条件。剧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重庆经历大轰炸之后,纤夫们用绳索俯身将飞机残骸拖到市中心进行展览以鼓舞民众斗志的片段,巧妙运用演员肢体语言的力度、速度、幅度变化,形成具有象征意义、充满磅礴激情的群舞塑造,节奏感强,充满张力,撼人心魄。▲重庆芭蕾舞团创排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归来红菱艳》首演现场。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归来红菱艳》的舞台实践表明,文艺作品唯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才能逐渐提高观众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才能为巩固文化主体性输出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芭蕾舞剧讲求的是“开绷直立爹妈给,轻高快稳师傅教”,以跳跃、旋转等程式化的芭蕾动作展现轻盈灵动之美,推动剧情发生发展,对芭蕾演员的技能功底和艺术悟性要求很高。“人演戏,戏托人。”《归来红菱艳》的创排意义还在于搭建起青年文艺人才的磨砺成长平台。李思雨、杨晨呈、徐嘉悦、常志旭等一批青年芭蕾演员通过《归来红菱艳》华彩亮相、崭露头角,并逐渐成为重庆芭蕾艺术舞台的有生力量和中坚骨干。杨晨呈坦言:第一次遇见适合自己演出的大型舞台剧目,出演男一号压力很大,挑战也很大,这种压力和挑战不仅来自于对剧目对专业技能的严苛要求,也源自于自身对时代背景的不熟悉、对角色理解的不透彻。事实证明,在编创团队的精心指导帮助下,重芭的青年演员们经受住了脱胎换骨般的洗礼和淬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认可。创排《归来红菱艳》积累的宝贵经验,也必定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艺术生涯中厚积薄发、行稳致远。文艺创作是艰辛曲折的创造性工作,是没有顶点的攀登、是没有终点的跋涉。《归来红菱艳》虽然已经成功首演,但是创作之路还远未终止。期待创作者们秉持工匠精神,朝乾夕惕、久久为功,对该剧进行持续的深度打磨,进一步在提升剧目的重庆辨识度上开动脑筋,在彰显剧目的国际范上狠下功夫,让《归来红菱艳》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强势归来,以国际化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重庆故事,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艺术力量。举报/反馈

上一篇:天津市南开区:博士后工作平台促企业高速发展
下一篇:追逐梦想,憧憬未来——管外优秀毕业生风采(六)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