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学霸和上海学霸的高考作文!看了又看……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7-03
手机版

  

  河南省文科第一名的高考作文!这是河南省高考文科第一名的作文,看了好几遍。关于这篇作文,有人夸积累深厚,有人说看不懂,中青报评论员曹林更是直接撰文,认为《败坏作文和中文,高考不可鼓励“整词儿”文风》。 你怎么看呢?

  2023年高考成绩揭晓,河南省林州一中的考生郑媛元,以693分夺得河南省文科状元,郑媛元初中就读的林虑中学,分享了郑媛元的高考作文。

  河南省高考用的,是全国乙卷,作文题目如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共生团结之水 浇命运共同之花

  ——2020级郑媛元

  长河霜冷,时空阒寂。历史的泽畔总行吟着两种身影:或单枪匹马,损人利己,终唇亡齿寒,难致彼方;或携手同行,团结共生,终得命运共同之花,灼灼盛放。

  习总书记之语道破了共生团结的真谛。掩卷覃思,恍悟得:唯有团结与共生,方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

  人与人共生,是谓心怀善意之水。护康衢烟月,不染风尘。

  “世界的尽头其实是柴米油盐四季三餐,我们的归宿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守望。”深谙此理,黄文秀与乡亲们共生,走进乡村扶贫,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山梁的月光;张桂梅与大山的女孩们共生,创办华坪女高,助她们走出大山,化羽成蝶……心怀共生之善,要求我们摒弃“精致的利己主义”,可以不舍己为人,却不可损人利己,可以不行义,却不可行不义。点亮别人的灯,铺平别人的路,我们才能更加光明,走得更远!

  国与国共生,是谓筑牢团结之基。得民胞物与,协和万邦。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退回到一个孤岛”,此言发蒙振聩,将我们的目光引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变暖利剑高悬,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的双头怪竞相疯长,人工智能又将给人类带来怎样新的挑战……我们,何以破局?唯有团结共生可致!于是,“一带一路”的悠悠驼铃串联起各国心声,“世博会”琳琅满目的商品牵动着各国的脉搏,中国高铁亦走出国门洒向万水千山……唯有守望相助,互利共赢,才能让人类命运共同体行稳致远,步履铿锵!

  世间万物共生,是谓濯多元之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个人有个人的风采,各国有各国的风情,这些风采与风情的共生共融,才构成了世界的“百花园”。古有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互联互通,而放眼当今,不论是“中国年”在世界各国收获认可,还是异域文化传入中国,都向我们诠释出一个真理:文明因交流而丰富,世界因多元而多彩。心怀共生团结之智,才能迎来“云月相同,溪山各异”的多彩世界。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 ”,此般古老的东方智慧流淌至今,指引着我们当今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让我们将此铭记于心,共生团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坦途吧!

  以共生团结之水,浇命运共同之花,心存千般锦绣,手掬河汉万顷!

  

  郑媛元(图片来源于林虑中学官方公众号)

  郑媛元初中就读于林虑中学,据她的初中班主任张高铭老师回忆,郑媛元最突出的特点不怕难,肯吃苦,懂坚持。她勤奋刻苦,热爱阅读,善于思考。在初中三年的学习里,积累了很大的阅读量。

  郑媛元是班长和语文课代表,还擅长演讲主持。这是她在演讲《跟随宪法的脚步》——

  

  再来让我们看看这位上海学霸写的作文高考语文140分,这也太厉害了吧!果然,这位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女生将这个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大量的阅读——从一师附小到市西初中,她一路读的都是公办学校,学校氛围轻松快乐,这让她在闲暇时拥有大量阅读时间。

  高考语文140分

  交大附中女生选择北大心理学

  只因高一时和心理学相关课题的一次“偶遇”,她发现了自己的兴趣,并逐渐把“北京大学心理学”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向。凭借着总分631分、语文单科140分的超高分,她相信,漫步未名湖畔的心愿,即将达成。

  女孩叫武子馨,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三(8)班。

  “哎呀,真的是运气好!”武子馨坦言,虽然语文成绩一直不错,但完全没有想到自己能考140分。她将此归功于大量的阅读。从一师附小到市西初中,她一路读的都是公办学校,学校氛围轻松快乐,这让她在闲暇时拥有大量阅读时间。

  到了高中,虽然要找到整段的阅读时间不那么容易,但是她只要有碎片时间,就愿与书香为伴。最爱的《荷马史诗》,就是这样一点点啃完的。

  “虽然相隔3000年,但古人对生命的感悟,和今人一脉相承。”武子馨说,她喜欢在阅读时,不断揣摩作者心境,并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于她而言,这是阅读最令人愉悦的地方。

  

  图为武子馨获得2021-2022学年杨浦区三好学生的留影,来源:上海交大附中官网

  武子馨高一时通过学校推荐,参加了一项旨在提升优秀高中生学术研究水平的“元培少年学者计划”,在众多专业选项中,对“认知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导师的引导下,她接触了心理学基础知识,并围绕中国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特点,完成了“重复启动效应”的小课题,相关论文被收录在哈佛北大联合评审的《青年学术研究期刊》中。

  这小小的成就,也坚定了武子馨的专业选择。她说,“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的思维过程,探讨有关记忆力、专注力等脑科学的问题,很有意思。”

  在很多人眼中,“人工智能”是当下最热门的专业,对此,武子馨有着自己冷静的思考。“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自身思维和神经网络的认知,有了心理学基础,也可以在交叉学科上有所作为。”她说,学科“交叉”的概念,正是来自浩瀚书海。

  高三寒假,语文老师推荐同学们去读《像哲学家一样思考》。书中涉及的“整合”的概念给她留下深刻印象。武子馨的话,充满哲思:“提醒我们不要用单一的视角去束缚一个人的成长。理性认知和感性认知,直觉和顿悟,都是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法,都可以尝试。”

  (来源:新民晚报)

  

  高考语文140分,那意味着作文分数一定很高很高。

  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沈文婕、高三语文备课组长何描主持的杨浦区语文二模佳作点评中,看到了武子馨同学的二模作文。

  【作文题】 退出朋友圈,卸载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这使人们离这个世界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你对这一问题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考场佳作】

  退至世界之中(69分)

  交大附中武子馨

  “世界”这个概念对于曾经的人们而言是如此宏大而遥远,山的对面、海的彼岸是遥远的未知。如今信息技术的发达却将世界各地的人事景物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人们感到无比接近这个世界。

  然而在这种“地球村”的浪潮中,有人却退出朋友圈,卸载社交视频软件、新闻推送软件、智能搜索引擎,彷佛要将自己隔离起来,离这个世界渐远。乍看之下,这些信息技术让我们对亲友、身边的陌生人,乃至世界另一隅的陌生人的生活看得更清晰,了解得更细致,切断这些便远离了他人的生活,也远离了这个包含了无数生活片段的世界。然而,我们更该深思网络技术到底为我们展现出了怎样的世界?我们所谓的“远近”又本质地由什么定义?

  网络里呈现出的世界大体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他人审视而选择展示的生活片段。如朋友圈与社交视频软件发布的一些内容;另一种是对世界与时间的客观描述,如一些新闻推送和智能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我们原本或许认为了解这些内容,这些便是了解了世界、走进了世界;可是真正的接近世界是需要我们的心灵切实地、自主地观照它,并在行动与生活中与之交互。

  反观网络呈现的世界,并无一种可以为我们带来这种接近:它或让我们落入他人刻意选择后的片面的视角;或让我们如《无处安放的同情》中说的那样,对远处的人事报以同情,却对身边生活的责任不顾,终使人情凋零为客观陈述式的冷漠。碎片化或冷漠的世界呈现方式反而让人们远离这个世界。

  此时,有些人的退出和卸载便正是出于看到了信息技术里的障壁,而欲打破它走进真正的世界。他们中大抵有人过上了梭罗式的精神生活,在心灵的瓦尔登湖畔退守至一份专注地观照,在对生活地真正体悟与从自身生发出的思考中接近这个世界,看见完整的生活并真诚地爱它。

  这不得不使我们再度反思:“这个世界”是一种怎样的存在?事实上,世界并非很多段生活的拼合,也并非简单地将生命相加,而是如柏格森所指出的,是一个整合的存在。既是如此,网络技术对它的展现永远只是一种“展现”,而永远无法引向这个整合本身,如此又如何使我们接近它呢?而当我们暂时放下这些媒介,离开这看似全息的玻璃罩,我们才将自己的生命回归世界的整合之中,进入它的内部也离它更近了。

  当然,我们也应明确这种接近绝非仅仅来自退出和卸载的行为。如果我们切断自己与网络信息的关联,却又将自己封进自我中心主义偏狭而冷漠的壳,固步自封,则无异于反而远离了这个世界。只有我们真正的感知、真正的全身心地投入,才可能使我们走进这个世界。

  里尔克曾认为人与物皆是无限的孤独,才退至生命的深处,在那里建立了联系。面对现今的世界或许亦然,看似远离地退一步实则让我们退至世界之中,离这个世界更近了。

  老师点评: 全文开篇就基于“世界”的空间内涵关联“远”“近”引出材料,然后对材料所涉现象紧扣问题做浅层分析,并以问题做结,自然引出“世界”特质的第二层思考与“远”“近”的本质定义解读。基于对真正接近世界的内涵的分析之后,再次抛出问题:这个世界是怎样一种存在?对材料问题中所涉对象进行第三层思考:世界是一个整合的存在。基于这一层内涵再次审视材料中的“退圈”行为,得出结论:应该是离世界更远的行为。 如此行文,论述针对性强,且层次推进自然清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此文在结尾处还能延伸思考,对“退圈”行为进行辨证审视,使论述更为严谨。总而言之,此文作为考场作文,评定为一类上是非常恰切的。(罗佑兰)

  

  2017年,上海的中考作文题目是:《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当时正在参加上海图书馆举办的世界文明史课程的武子馨,就以此为题,完成了她的世界文明史课程暑期实践作业。这一年,她刚升初一。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古希腊那抹亮色

  2017级世界文明史1班武子馨

  您微微一笑,我知道今天的考试是对这数月学习的一次汇报。我脚跟抓地,开始运气,准备接招。天际闪现一道光芒,一“如来神掌”自空劈下。

  “古希腊和古罗马,可以自由选择讲一讲。”

  几个月前,我有幸上了东方书院主办,孟教授团队主讲的“世界文明史”课程。起初以为它枯燥无比,没想到竟能穿越古今,扮演古希腊公民,模拟古罗马法庭,成了哲学家,政治家……各位博士老师生动趣味的讲解激励着我们。就这样,思想的种子在自由的精神中萌芽,我第一次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我制作ppt,阅读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我对比了犬儒派第欧根尼的学说和儒家圣贤孟子的“舍生取义”;我大胆地走向讲台,大方地和同学们一起分享。而今天的考试,是孟教授亲自上阵,这又给了我一次锻炼的好机会。

  “他昂着高贵的头步入刑场。阳光穿越藤蔓,投射到墙壁,红色的墙壁拖拽出一条长长的影子,仿佛有血液在流动。学生们围着他,心中聚集痛苦和不安,而他异常平静,依旧提出他的问题,这是他最后一次激发他们的思考。他,苏格拉底不会选择逃走。他的目光犹如无风的湖面,平静而坚定,在毒藤的阴影中反射出智慧的光。他接过毒酒,高昂头颅,目光射向湛蓝的苍穹。”

  我讲述着苏格拉底,他坚定地反抗雅典的“三十僭主”,他不愿意苟同雅典共和的政治主张,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更不愿意逃跑,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一位殉道者,这和孟子的“义”有着相通的一面。一个“精神的助产士”,一个为公民自由思考的人,令雅典共和感到畏惧和恐慌。苏格拉底的思想并没有泯灭,由他的学生柏拉继续传承。

  我暗自窃喜,我这招儿“星际穿越”可好?您微微一笑,给我一个OK,可没想到,狂风骤雨般的“流星拳”扑面而来。“为什么古希腊会产生那么多哲学家?”

  这个问题好难。一瞬间,我回忆着徐老师的课堂的内容,我沉吟思索。是啊,为什么呢?我发现雅典共和采取公民集体治理国家的形式,当然在现在看来这也许不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也许不是一个适合的制度,但从自然法的角度,在当时应该有积极的作用,在这样的政体下,人民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去辩论,新的学说和思想更加容易产生并得到自由传播,古希腊产生这么多哲学家也许和它的政体有关。这是我当时在考场的回答。

  事后想想,这仅仅能解释雅典共和之后的思想家的诞生,而且也并不全面,气候宜人也可能是个因素。那么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古希腊又如何呢?比如泰勒斯,这位第一位哲人,认为“万物是水”。再比如赫拉克利特,认为必然有变化的东西存在,这就是“火”。

  

  最近,在看徐老师推荐的希罗多德所著的《历史》,从书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的文化并非是从石头里迸出来的,古希腊似乎也并不那么一帆风顺,也经过和波斯战役等大大小小的战事。也许人类早期的文明也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了传递,就像后来的古罗马去接纳古希腊的文化一样,当一个征服者征服了他的目标后,反而被所征服的地的文化所折服,从而模仿或传播。古希腊早期也许从古埃及文明中汲取了某些养分,泰勒斯对“水”的结论不正是处于对尼罗河的观察吗?

  我在这次的大英博物馆的展览中看到了大洪水记录板,那上面记载着《吉尔伽美什史诗》,这些在世界文明史课程中老师都讲过。我又看到了希伯来星盘,不得不佩服古希腊人的智慧,这个星盘就是一件精密的仪器。我在想,人类早期的文明也许正是始于对“美”的追求,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自然的崇敬。而古希腊正好是这个时期一个承前启后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了人类智慧,成为了世界文明史进程中的一抹亮色。

  经历这短短几个月课程学习,经过徐老师等老师细致的回课指导,我渐渐明白:学习历史需要保持独立的人格,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为今后的人生埋下一颗种子。而要树立健康、积极的、正确的观点,就需要大量查阅资料,进行分析,有些还需要不断实践。就这样,我第一次尝试独立思考,尝试大量阅读,尝试用更多的时间准备一个课题。

  这颗种子是您们传递给我的,接过这神圣的种子,就这样埋下,第一次树立一个更加高远的目标——种子需要播撒。我仿佛看到阳光映在大道上,红彤彤一片,蒲公英轻轻地飘向远方。

  ▼今日推荐关注

上一篇:仅在线面试!东京大学综合文化研究科硕士课程申请攻略
下一篇:电子科技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考研怎么样?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