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名校,跟名师,行仁术,结硕果!协和梁晓春教授的“良”医之路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6-30
手机版

  梁晓春教授出生在山西交城,先后在北京中医学院(现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现为北京协和医学院)这两所医学的最高殿堂学习了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读研期间,她跟随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祝谌予教授学习,她学习和继承了祝谌予教授治疗糖尿病、胃肠病、妇科病及某些疑难杂病的临床经验。参与制订了糖尿病中医辨证指标和施治方药,为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规范化诊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她对导师治疗糖尿病的“益气养阴活血方”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该经验方在降糖的同时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对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论文发表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她总结了导师治疗胃肠病、妇科病及一些疑难重症的经验,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的两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

  · 精研医术,传承创新 ·

  研究生毕业后,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是梁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在继承祝谌予教授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及古籍的研究,把研究重点聚集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上。

  传统中医学认为,消渴病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消渴日久,肾阴亏损,阴虚燥热,煎熬津液,血黏成瘀,瘀血阻络而成“筋痹”或“血痹”。梁教授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入手进行研究,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其随着病程的延长,阴阳两虚兼血瘀证的比例逐渐升高,Logistic 回归分析也显示阴阳两虚证与消渴病病程呈显著正相关。且阴阳两虚血瘀证及阴阳两虚痰瘀互结证与交感神经皮肤反应也呈显著正相关,符合中医病久及肾,阴损及阳的理论。

  由此得出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肾阳虚损,温煦失司,气血不能通达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为其主要发病机制,提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以肾虚血瘀、寒凝筋脉为其主要证型,研制了具有补肾活血、温筋通脉功用的筋脉通胶囊。采用随机双盲临床试验,发现用筋脉通治疗后,患者中医症状总分与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神经系统症状减轻,神经体征改善,SSR上肢波幅和尺神经运动波幅明显增高,正中神经、尺神经、腓神经的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及末端潜伏期等神经电生理指标明显好转。尤为重要的是患者肢体麻、凉及痛等症状减轻或消失,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未发现肝、肾功能及血尿常规的异常。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继之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相关机制入手,对筋脉通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证实筋脉通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红细胞酫糖化原酶活性,减轻山梨醇的蓄积,减低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蛋白 AGEs的含量, 下调 AGEs受体 mRNA 表达。还能够减轻内质网应激损伤、抑制炎症途径、调节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对自噬途径也具有调节作用、能够抑制细胞凋亡、 促进周围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与再生。

  一个理想的药物应该是作用于与其发病机制相关的多靶点的制剂,筋脉通就是既符合中医学理论又能多靶点调节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药复方制剂。

  以上研究先后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先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及北京市科技成果等奖项。并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报告。还撰写了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代谢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的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疗规范。曾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科研先进个人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 仁爱行医,以患为亲 ·

  梁晓春教授毕业至今始终工作在临床一线,早上7点开诊室已经成为常态(疫情期间除外)。她待患者和蔼可亲,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温暖患者的心扉。梁晓春教授经常对学生说:“医生做得是良心活儿,上哪里都有砍价的,有谁见过和医生讲价的,所以我们要对得起良心”。

  

  梁教授以高尚的医德,赢得无数患者的“追随”,她是患者心中的“良大夫”。正如患者说“能够遇上梁大夫那是一生的幸运,找她看病放心、舒心、暖心”。她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免费答复患者的来信。除完成门诊工作外,从未不间断病房二线值班、病房查房及全科大查房,及时指导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还承担外宾及高干保健会诊和院外会诊等任务。

  曾经上夜班时上肢骨折,依旧忍痛坚持完成病房病历的检查,次日准时出诊,看完病人才住院手术。术后3天就又出现在门诊。她就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失信于病人。因此“首都健康卫士”“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全国杰出女中医师”“郭春园式的好医生”等称号实至名归。

  · 教书育人,以德为先 ·

  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她非常重视学生的传统医德教育,从医学教育的源头抓起。她把“以人为本”的贵生观,“悲悯仁心”的行医观,“医贵乎精”的救治观,“贵义贱利”的价值观,“尊重同行”的职业观,写进了她主编的《中医学》教材。

  她经常对学生说:“做医生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事,最后才是做文章。”她始终相信并告诫学生,只有时刻谨记医者的初心和责任,才能在医学道路上走得更坦荡、更长远。她所培养的博士生,90%以上被评为优秀博士研究生,1名获得国家奖学金,6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名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名获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名获得东城区优秀人才项目资助。

  

  她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及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主持完成的“西医高等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尝试”获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医学》课程被评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精品课程。

  · 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

  作为中医科主任,她德才兼备、奉行民主,用“靠科室文化凝聚人,靠科室实力留住人,靠科室制度管理人,靠传统医德培养人,靠绩效考核激励人”的理念进行管理。中医科在梁晓春教授的带领下,已成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国家中医管理局重点学科。科室多人次在国内外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中任职,多次被评为协和医院先进集体。

  除了繁重的医、教、研、管等任务之外,她还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第一、第二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代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三、第四届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中国临床医生杂志副主编等学术兼职。此外,她作为北京健康科普专家,还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主持编写中医科普书籍和文章,经常在报纸、网络及电视等媒体用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老百姓普及中医科普知识,获得“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的称号。

  本文仅仅记录下她在医、教、研、管及科普宣传方面取得的部分成就,还远远不能让人们全面了解她。她在责任面前,勇于担当;荣誉面前,乐于谦让。她有激情、有魅力,有号召力、有凝聚力。以仁者爱人行事,以推己及人交往。科里退休的老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小梁”,他们有什么困难都找她帮忙。年轻的同事们则将她视为良师益友,尽管她对年轻人要求严格,批评时不留情面,可是,她却不遗余力地在工作、生活、晋升等各方面帮助年轻人。科里年轻人甚至在找对象的时候都会请她做参谋。真是无愧于“群众心目中好党员”的光荣称号。

  采访/唐思甜

  策划、审核/彭大海

上一篇:2023年四川在职研究生院校学费一览表
下一篇:青春期发展九大任务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