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西平: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会给教育带来哪些挑战?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0-01-16
手机版

看点:在第六届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期间,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陶西平先生作了“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的主旨报告。

在陶西平看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就是要发展教育终身化;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化,要发展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要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适合每个人的教育;要促进教育开放,发展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

他强调,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给教育带来诸多挑战:首先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次需要应对伦理和法律的挑战,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合乎伦理、透明而且可审核;第三,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很多挑战,但最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教师。

陶西平认为,未来教育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时代、文化传统、技术发展。我们绝对不能够低估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改变。“人工智能跟教育的融合过程,不是一个物理变化,应当是一个化学变化。”

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发布了《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9》,这个报告提出,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互联网诞生50年来发展速度之快、普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其它科技成果难以比拟的,同时报告提出,互联网在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以及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及挑战。

这个报告中做了这样一个判断,经历了50年的风雨,互联网的大幕,才刚刚开启,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颠覆性变革,远未到来。

人工智能和教育的融合也是如此,大幕已经开启。因此需要我们积极努力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但是它对教育的颠覆性变革还远未到来,我想我们也应该本着这样的一个判断,来看待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关系。

在今年5月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举办了“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大会最后通过了一个成果文件《北京共识》。

201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要是确定今后15年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共有17项目标,其中第4项就是关于教育的,包括提出要确保公平和优质的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

这次“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主旨就是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承诺。所以在会上对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也提出了许许多多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终发表了《北京共识》。

01

如何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第一个问题我想谈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的深度融合。

《北京共识》提出,各国要引领实施适当的政策应对策略,通过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系统融合,全面创新教育、教学和学习方式,并利用人工智能加快建设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确保全民享有公平、适合每个人且优质的终身学习机会,从而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习主席在大会的贺信中强调,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我想这四句话实际上就概括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标。

第一个方向,就是要发展教育终身化。因为科技革命引发了产业变化,要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供基础,同时也给人类带来挑战,要求每个人在一生当中利用各种机会革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所以必须推动传统的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推动人们不断的更新观念、更新技能,成为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学习的过程。

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知识不重要了,关键在于能力”,这个观点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知识更新的速度是在不断的加快。有专家预测,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数据相当于过去两千年的知识总量的和。而到了2030年,就是现在的三到四倍,2050年,当今的知识总量可能只占到当时知识总量的1%。所以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了。

我们所讲的能力,首先是学习的能力,更新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讲能力更重要,就是希望能够更快速的学习新知识、应用新知识,而人工智能能够使得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从而极大的增加了人们的学习机会,从陈旧的学习资源向新生的学习资源转变,专用的学习资源向普适的学习资源转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向多元的学习方式转变。人工智能跟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产生深刻的变革。

第二个方向,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就是要发展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十九大报告提出,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概念,这是我们当前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跟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这个概念中,我们比较关心的,一个是公平,一个是质量。实际上,我觉得最难的是前面提的“每个人”,一般的讲公平、讲质量都容易,但真正的落实到每个人的时候都是很难的。

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加大对教育资源空间局限性的改变,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来促进阶层公平、配制公平的逐步实现。

第三个方向,要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发展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实现个性化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教育贯彻以人为本的真正体现,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尊重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当前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但现在多数学校难以真正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能够创造真正适合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现在不少学校、不少培训机构和科研机构,都正在这方面做很多探索。

第四个方向,就是促进教育开放,发展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人工智能跟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传统学校教育封闭式的模式发生很大变化,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时空限制,改变了学校的封闭的结构,形成开放性的、弹性的教育结构,促进了教学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的开放性,搭建一个为全民服务的学习平台,使得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变成现实,这样就使我们的教育生态能够发生重大的变化。

02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给教育带来哪些挑战?

第二个问题我想谈谈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工智能是机械所展示的智能,而不是人类的自然智能。《北京共识》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人工智能的开发应当为人所控,以人为本,人工智能的部署应当服务于人并以增强人的能力为目的,人工智能的设计应当合乎伦理,避免歧视,公平、透明和可审核,应在整个价值链全过程中监测,并评估人工智能对人社会的影响。因此,人工智能必须以人为本和服务于人。

同时,在《北京共识》里面,还有这样一段话,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复杂性和迅猛发展速度,对人工智能的多元化理解、宽泛的外延和各种差异较大的定义,以及在不同场景中的多样化的地域,及其引发的各种挑战。对于人工智能,各位专家理解不同,而且它和教育的融合有着宽泛的外延,也有着比较狭窄的外延。在应用当中,也有着不同方式,所以就给我们提出了很多的挑战。

而《北京共识》还提出,认识到人类智能的独特性,重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人工智能使用方面的人文主义取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过一个报告叫《反思教育》,明确提出了当前教育的根本发展方向,就是提倡人文主义,这个人文主义认为重点要在于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所以人工智能的应用,归根结底也应该以人为本。

《北京共识》正提出来,要重申教育人工智能方面的技术突破,应该被视为改善最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的一个契机,确保人工智能促进全民优质教育和学习机会,无论性别、残疾状况、社会和经济条件、民族和文化背景,以及地理位置,如何教育人工智能的开发和使用,不应该加深数字鸿沟,也不能对任何少数群体或者弱势群体表现出偏见。这是第一个。

第二,需要应对伦理和法律的挑战,确保人工智能的应用合乎伦理、透明而且可审核。《北京共识》指出,认识到在数据开发获取和数据隐私保护之间的两难困境,这个两难困境在我们的人工智能与教育现在的事业当中已经开始出现。现在我们可以观测学习过程当中学生的反映,包括面部、眼神的反映来评定教学的成果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本来是很好的,但这又牵扯到学生的隐私。

我们对学生隐私保护的重视还是很不够的。例如说在英国伯明瀚中学和学生座谈的时候,有的学生发言非常好,我拿相机给他拍照,结果校长马上提醒我,您要拍照,要经过他本人同意。我在多伦多参观过最好的学校,他们说你们可以拍我们的学校,但不能拍学生,拍学生的话家长会告我们。

比如我们学校发表文章,如果牵涉到学生的问题的时候,提到这个学生,就不直接用本名了,用化名,开始注意。但是人工智能的发展,非常有可能对这种伦理产生挑战。

大家应该看到一个问题,就是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的技术,它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造福人类,也可以用它侵犯人权,也可以用它来实施犯罪。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现在又出现一个概念“机器学习”,又提炼发展了“深度学习”。这些,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但同时,在深度学习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个“人工伪造”。这个深度伪造已经成为了严重问题,从2013年到2017年,我国的网络诈骗增长了350%。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不是把人工智能的技术传授给学生就完了,在人工智能和教育融合的过程当中,立德树人仍然是根本任务。制订保护法规和监管框架,保证对学习者进行合乎伦理的、非歧视的、公平、透明、可审核的使用,确实是非常重要。

第三条挑战,是对教育工作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教育工作提出很多挑战,但最重要的一个挑战就是教师。《北京共识》中认为,教师无法被替代。虽然人工智能为支持教师履行教育和教学职责提供了机会,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应确保作为教育的核心。

现在有几种观点,一种是人工智能的各种工具是教师的支撑;另外一种观点,教师要变成人工智能工具的助手;当然还有第三种观点,最终人工智能将取代教师。

实际上《北京共识》还是明确指出了,教师是无法被机器取代的,顾明远先生最近就这个发表了很多看法。

同时,在《北京共识》里也指出,要动态的来审视并且界定教师的决策及其所需要的能力。关于教师角色的改变,《北京共识》强调“动态”,所谓动态,也就是要从实际出发,从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步到位的就能做到。动态的来看教师角色需要转变,所以要提高教师的能力,要强化教师培训,并且制订适当的方案,我们国家已经颁布了文件,要支持教师在富含人工智能的环境当中有效的工作做好准备。

所以教育的核心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但同时人工智能在教师的工作当中要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学会在富含人工智能的教育环境当中来有效的工作,并且现在我们应该开始做好准备,这是我想讲的第二点。

第三点,未来教育与人工智能的基础素养。现在我们谈人工智能谈论了很多,谈未来教育也谈了很多。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人工智能可能引发教育变革,绝对不能够低估人工智能对未来教育的改变。但是我觉得,人工智能并不是决定未来教育唯一的因素。未来教育,和过去的教育,以及现在的教育都一样,都是取决于三个重要的因素。

03

未来教育取决于三个重要因素:时代、文化传统、技术发展

第一,时代变化决定未来教育。教育发展有鲜明的时代性,无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教育都由它的时代来决定,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反思教育》报告就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强调教育应该跟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跟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所以核心应该是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未来教育的变化也必然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

第二,文化传统贯穿着未来教育。不同国家、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尽管将来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了,界限融合不断增强了,文明因为交流而多采,文明因为互见而丰富,但仍然会贯穿着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传统还包含着我们的社会制度、信仰、风俗习惯等等,这些都受一定的影响。

未来教育,可以是多元化的,但绝不可能形成世界统一的教育。我们在以色列参观的时候,看到以色列的学生在用电脑学犹太教的教义,所以教育不可能不受文化影响。

第三,技术发展改变未来教育。技术发展将对未来学习方式、学习形态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中国新时代的教育方针,谈到未来教育,现在有两种角度。一种角度是理想角度,就是无时空角度,所谓无时空角度,这个“未来”指什么时候?可以是30年后、100年后,反正是将来。另外一种是有时空的未来,所谓有时空的未来,第一有时间,比如说我们以2030年为目标,第二我们指的空间是中国,中国到2030年的教育,是我们研究未来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我想这两者都有意义。

我觉得,从现在看还是应该重点关注中国到2030年或者到两个100年的有时空观念的未来教育进行研究。新时代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仍然是基础素养,也是人工智能基础素养的基本内涵。人工智能跟教育的结合是改革创新的过程,所以我说,人工智能跟教育的融合过程,不是一个物理变化,应当是一个化学变化。

如果我们拿着老一套的内容、方法,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事实上这不是真正的融合。

《北京共识》提出,进行有效的人机协作,需要具备一系列的人工智能素养。所以应该采取体制化行动,提高社会各个层面所需的基本人工智能素养,提高社会各阶层的基本人工素养,对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来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回顾一下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应用于教育的过程,我们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一开始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想得非常美好,但现在又遇到了种种问题,有的学校不让带手机,有的学校不让带电脑等等,一系列没有预测到的问题出现。

所以《北京共识》提出来,因为注意到缺乏有关人工智能与教育产生影响的社会性的研究,所以应该支持人工智能对学习实践、学习成果以及对新学期形式的出现和验证产生的影响开展研究、创新。一定要经过实验,实验成功了再进入学校,否则的话会引起很多的反复。

人工智能现阶段也应该先有一个实验的过程,有一个注重实验检验的过程,使得人工智能能更好的应用于教育。

同时,《北京共识》还提出来要支持对新型人工智能发展影响相关的前沿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推动探索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学创新的有效策略和实践模式。所以现在基础教育应该承担起人工智能启蒙教育的任务,通过不同时段,人工智能各学科的教学、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线上教学等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品德和能力,提高人工智能素养的教育创新。

04

我们的教育往往容易从说教开始,而不注重孩子的感觉

阿根廷的教练在教孩子踢球时首要的是培养孩子对足球的感觉,这是对我们很大的启发。我们往往容易从说教开始,而不注重孩子从感觉开始,因为孩子只有有了好的感觉,才可能真正喜欢。孩子们可以把足球当成是爱好,当成是生活,甚至于生命,那是不可或缺的,而不仅仅是当成一个职业,或者当成是一个事业,是当成自己的事儿,那就从培养感觉开始。

所以我想,人工智能对于孩子的培养,首先不在于说教,还是在于培养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感觉,只有当孩子们对人工智能产生情感认同,产生乐趣,融入生活,才有可能引发孩子对于认知的渴求,产生探索的兴趣。

现在很多学校、很多地区也创造了一个可以动手、充满欢乐的环境,里面有VR、AR、3D打印、激光雕刻、机器人编程等等,孩子们去了就是在里面玩儿,玩儿得非常高兴,这样他对人工智能的感觉就有了,我想我们的启蒙应该是从这个感觉开始,而不是硬给他知识让他背,然后考核一下。

当今时代的青年应该自觉承担起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社会责任,我想这恐怕就是我们人工智能教育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一代一代的人,能够承担起人工时代来临的社会责任。

~~~

以“教育,看见更大的世界”为主题的2019搜狐教育盛典将于12月10日在北京举行,本次盛典聚集500余位权威教育专家、知名学校代表、教育公益项目代表、跨界名人等,共同聚焦教育创新、人工智能与教育、K12教育、未来学校、教育公益等领域,为打造更高效的教育模式、联动优质教育资源,激发更健康的教育行业生态贡献智慧。

届时搜狐教育将与国内外最重磅的教育大家、校长、学者、机构大咖等一起,对教育的精神再审视,对教育的本真再探讨,对教育的持续生长再给予洞见。

上一篇:【2020看槐荫】(4)设1000万教育发展资金,24所中小学、幼儿园投用
下一篇:15位国际教育专家到访VIPKID 学习中文,课堂氛围极其活跃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