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孩子上不到“四大名校”不觉得自卑,教育就成功了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1-01-06
手机版

张文宏演讲:疫情下的科学普及与教育

“上不到‘四大名校’不觉得自卑,社会就成功了。”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上海民进教育论坛上,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日谈起了教育。

他结合新冠疫情的防控救治指出,教育要让人尊重生命、获得尊严,教育的本质不是分数,精英教育也不是教育的全部,好的社会、好的教育应该让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都觉得“很舒服”“很有做人的尊严”。

搜索微信公众号《荆楚视野》,看更多内幕好文!

01

“上不到‘四大名校’不觉得自卑,社会就成功了”

张文宏介绍,美国一个140万人口的城市,就有几万人感染了新冠,按5%的病死率计算就有数千人不幸丧生,而中国包括上海在内的许多城市,新冠病死率都接近于0,上海1000多名输入型病例中也没有一个人死亡。很多国际专家都讨论,是不是中国的医生、专家水平特别高?

为何中国的疫情防控和救治能达到如此水平?

张文宏介绍了目前正在治疗的一个病例。这个病人70多岁,有基础疾病,至今还在插管,长期用激素,原则上这样的病人的病死率在全球范围内在80%以上。可喜的是,这个病例情况已略有好转。病人进入负压病房已连续4周,每天观察病人情况的住院医生,是瑞金医院重症医学主任,也是全国重症医学学会的主任委员。

学术界最顶尖的一个人,居然被“扔进去”当住院医生使用,谁能够享受这样的待遇?由于人口数量大,中国的医疗资源其实非常不充分。但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有病人就举整个城市之力对每一个病人进行救援,把病人数量控制在很低水平,因而如今在每个病人得到的医疗救治资源是全世界最丰富的,而且“够得着”。

其中的秘诀就是“生命至上”,看似不计成本,实际上获得抢救病人的最佳效益,使中国成为了目前全球疫情防控最成功的国家之一。

多年来,我国医疗界都进行了很好的“生命教育”,人人对生命都心怀敬意和尊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在新冠疫情的救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将来也将不断延续下去。

如果除了上‘四大’,上其他的中学不觉得自卑,仍然觉得充满尊严,这个社会就是成功的。教育的本质不是追求分数,而要让上海的很多普通劳动工作者也可以得到很好的报酬,也可以觉得有尊严。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尊重生命、让人有尊严,这一点不管是在卫生界还是教育界都应该突出。

这不是张文宏第一次谈教育。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口吐金句“把党员换上去”、个性鲜明爱讲“大实话”的感染病学专家,是疫情中的焦点人物。

整个2020年,张文宏都在和新冠病毒赛跑。但事实上,他不仅是一名医生,而且还是一名大学老师。

在教育问题上,他有诸多自己的理解。

2020年11月公布的“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获奖名单中,张文宏的名字打头阵。

在2020年的学校推荐意见中这样写道:“张文宏教授多年来始终把育人作为最重大的责任,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改革,领衔开设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传染病学》课程,建立‘理论与临床结合,线上与线下并进’的教学体系,疫情期间MOOC平台学习人数超12万人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他不仅带头奋战在医疗救治一线,还带领学生积极投身新冠科普工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获奖后他接受复旦大学融媒体中心的采访,讲述了自己的教师经历和为师之道。

02

“走上教师岗位,不在计划之中”

张文宏原计划只是做一位纯粹的医生,但由于进了曾经的上海医科大学、现在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这个门,毕业后又留在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所以他的任务除了做医生以外,同时被自动赋予了另一个身份,那就是老师,跟那些带他的前辈和导师一样。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是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学院,也是国内医学教学水平最高的医学院之一。附属医院承担着医学院所有的临床教学工作,一批批医生走向临床,都必须在医学院这个医生的摇篮里成长。张文宏说,“所以我也是在这里,做医生的同时,学着怎样做老师、怎样做研究。”

03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张文宏表示,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有的老师会觉得是不是学生不够聪明、不够努力,没有完成交给他的任务,导致自己做的工作取得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但是中国的教育史不是一天两天,是几千年,从孔子开始就说“有教无类”。在中国,能考上复旦大学的学生应该都是非常优秀的。如果连这么优秀的学生,都不能培养他成才,还是要反省自己作为老师有没有尽到职责。

作为一个医学院的老师,要像对待医生职业、像对待子女那样认真对待学生。因为教学往往是没有报酬的,虽然有时上课也有点津贴,但这些津贴根本没办法跟你看专家门诊、去会诊相比,但这份工作关乎整个学校、国家、医学的未来。这是对学生的一份责任,这个责任跟医生对病人的责任,事实上是一样的。

所以,第一点,要全身心替学生着想,把他们培养成才的意念比任何事情都来得重要。作为导师,首先不是想到学生可以为你做什么,而是我们可以为学生做什么。其次,要坚决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相信学生有超过你的能力。第三,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没有大量的时间付出,学生也是不能够成长的。如果做到责任、信心、付出这三点,相信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医学人才。

张文宏从来没有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唯一的就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做到最好的自己,因为在张文宏眼里没有最好的学生,只有他们自己认为最好的学生,所以他培养学生基本上没有统一的模板,但希望帮助学生达到自己理想中最高的层面。

“跟学生在一起,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帮助他们,同时他们也在帮助我。”张文宏说,前者是因为自己在这个领域待了几十年的时间,国内外都去过,所以比学生更有经验。但是学生有时候会更有创意,也更具敏感性。在这种互相帮助的过程当中,教学相长的特点就出来了,所以在无所谓要把学生塑造成什么样。“你如果到我的科室来,会发现我的学生每个人各不相同。”

但张文宏对学生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他们都具有合作性。医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职业,医学教育体系是一个独特的教育体系,所有的人通过合作才能达到共同的目标,“所以我的学生既具有非常强的个性,又可以团结互相协作。”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国其实就是通过各个学科的合作协作、全民的配合和政府的领导,最终取得了胜利。

04

“前辈一句提醒、启迪很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基础教育一直是医学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做医生,如果基础不扎实,其实到一定程度就走不远了。

为什么在本科阶段就要设置感染病的教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些学生毕业以后,在各个领域都要接触到感染性疾病,另一方面,感染性疾病在内科学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体系。

除此之外,本科生是医学教育的最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医学的理解将会决定他们未来走多远。来自前辈的一句提醒、一次启迪很可能影响很多晚辈的一生。所以要非常关注本科生教育质量。

张文宏十分重视和学生的相处。前几年工作量没这么大的时候,为了保证跟每个学生每个星期都有超过一个小时的交流,他会每天早上6:30~8:00分批跟2~3个自己带的研究生进行个人情况沟通。因为白天会非常繁忙,会议、临床、会诊、教学等等。

最近两年因为工作量一下子增加,张文宏的年纪也越来越大,身体不一定能够胜任,所以现在基本是一星期分几次,早上7:30~8:30跟学生交流。他要求学生们每周汇报自己的工作和想法,“这是最基本的、跟我的门诊查房列为同等重要的一件事。”对于已毕业的、仍然留在自己科室的学生,张文宏希望每两周跟他们有一次的沟通。

上一篇:先行示范,必须教育先行 宝安“十三五”交出人民满意的教育答卷
下一篇:SCRM对在线教育的意义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