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阅读理解测试题

栏目:教育平台  时间:2023-01-17
手机版

  一、文言文阅读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 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 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 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既东,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

  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 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

  帝:指魏文帝。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

  A.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B.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C. 何陋之有(《陋室铭》)

  D.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下列句子与“司徒赵温为傕嫌”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与友期》)

  B. 中轩敞者为舱 (《核舟记》)

  C. 山峦为晴雪所洗

  (《满井游记》)

  D.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诩年轻时并不出名,只有阎忠认为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才华。

  B. 贾诩是段颖的外孙,而段颖当时很有威名,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

  C. 李傕等人与贾诩商议,想要挟持天子,但贾诩不同意这种做法。

  D. 魏文帝即位后,贾诩官至太尉,七十七岁时死去,谥号为肃侯。

  虚词积累一“之”

  (1)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十二章》)

  (3)作第三人称代词 昂首观之。(《童趣》)

  (4)补充音节,无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5)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陋室铭》)

  (6)这种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藩国名臣

  [明]朱国桢

  赵准,藁城人,长身美髯,性刚毅方严,终日无惰容,不轻言笑。年二十余,始读书。

  时有敏少年,日记数千言,赵先生耻居其下,日所诵书必与之埒。日不足,竟夜读忘寝。举顺天乡试,为学官。王令诸郡王皆受经,为讲说甚详恳,门弟子常数十。矩矱严,诸生步立皆有则。尤重背诵,以身先之,无倦,诸生侍侧凛凛。时太守有十子,五子骄纵甚,虽守无如之何。一日,闻赵先生严,自领其子来,且遗一朴,广二寸,厚半寸,书其面曰:“专治 五子,毋及余生。”诸子一望见,即凛然,皆折节受学守规。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日记数千言

  (2)赵先生耻居其下

  (3)诸生侍侧凛凛

  (4)且遗一朴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日所诵书必与之埒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B. 为讲说甚详恳 二虫尽为所吞

  C. 以身先之 太医以王命聚之

  D. 书其面曰 其真无马邪

  3、作为学官,赵准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出三点。

  虚词积累二“其”

  (1)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苦其心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指示代词 那、那些 人视端容寂(《核舟记》)

  (3)指示代词 这、这片 欲穷林(《桃花源记》)

  (4)表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不译 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三、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 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 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 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 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注】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 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 见。⑩况:比方。?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炬:火把。?祈:乞求。 ?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谓之竞渡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从夕达旦 (4)是为大雨之兆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B.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 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虚词积累三“于”

  (1)在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童趣》)

  (2)介绍出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给” 勿施于人。(《〈论语〉十二章》)

  (3)比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4)从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伤仲永》)

  (5)向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隆中对》)

  (6)对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四、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①,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尝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②。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而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③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今浮图、老氏④尤知尊敬其书,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

  【注】①茵褥:被褥。②脑:书脑,即书的订处。③揉熟:揉坏。④浮图、老氏:指佛教徒、道教徒。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忘路之远近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①既出,得其船 ②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C. ①乃不知有汉 ②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D. ①藉以茵褥 ②今于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非惟手汗渍及,亦虑触动其脑。

  3、选文是司马光训诫儿子的一段话,能体现出司马光对书有着怎样的态度呢?

  虚词积累四 “以”

  (1)认为 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

  (2)如 不以疾也。(《三峡》)

  (3)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介词,用 徐喷以烟。(《童趣》)

  (5)介词,把 以丛草为林。(《童趣》)

  (6)连词,不译 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

  (7)因为 以中有足乐者。(《送东阳马生序》)

  (8)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便” 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

  (9)凭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欧阳晔治鄂州,民有争舟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晔自临其狱,出囚坐庭中,出其桎梏而饮食。讫,悉劳而还之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曰:“吾观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今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验也!”囚涕泣服罪。

  (出自冯梦龙《智囊全集·察智部》)

  1、解释加点词语

  (1)欧阳晔治鄂州

  (2)狱久不决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独留一人于庭/负者歌于途

  B. 出其桎梏而饮食/出淤泥而不染

  C. 自临其狱/其如土石何

  D. 皆以右手持匕/不以物喜

  3、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公曰杀人者汝也!

  虚词积累五“而”

  (1)表并列关系,不译 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2)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3)表递进关系,而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4)表转折关系,但是、却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5)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6)时间副词词尾,不译 既而儿醒(《口技》)

  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曹刿论战

  《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乃入见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4)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1)公将战,曹刿请见。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虚词积累六“乃”

  (1)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才 凡三往,乃见。 羽、飞乃止。(《隆中对》)

  (3)竟然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于是,就 屠乃奔倚其下。(《狼》)

  七、文言文阅读

  天石砚铭(并序)

  【宋】苏轼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①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②,顾无贮水处。先君③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④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⑤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⑥,发书箧,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⑦。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选自《苏轼文集》第二册)

  【注】①纱縠行:苏轼故里,在四川眉山。②发墨:指砚台磨墨易筋浓。③先君:这里指苏洵。④祥:吉祥之兆。⑤主:以……为主,着重于。⑥当涂:地名。⑦迨、过:苏迨、苏过,苏轼的儿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得异石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且为铭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C. 明年至黄州 越明年,政通人和

  D. 求砚不复得 求石兽于水中

  2、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3、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苏轼在砚铭中说:“或主于 德,或全于形”,你认为苏轼对“德”与“形”的看法与刘禹锡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

  虚词积累七 “为”

  (1)介词,表动作行为的对象,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介词,表示被动,被 山峦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动词,表判断动词,是 谓信然。(《隆中对》)

  (4)作为 此可以援而不可图也。(《隆中对》)

  (5)动词,根据具体语境可表示多种

  意义(实词用法)。如:建造 坛而盟。(《陈涉世家》)

  八、中考常见文言虚词补充

  虽

  (1)连词,表假设 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连词,表转折 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者

  (1)结构助词 ……的、……的人、……的事物、 作亭者谁?(《醉翁亭记》)

  ……的情况、……的原因

  (2)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亭记》)

  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不译

  则

  (1)连词,表承接。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

  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 就

  (2)连词,表假设。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假设的情况;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

  设或推断的结果 假使、如果,那么

  (3)连词,表转折 可译为“却”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4)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就是、就

  乎

  (1)表疑问语气 吗、呢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2)表测度语气 吧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3)用于感叹句 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介词 对(于),在,在……上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然

  (1)代词 这样、如此 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 然而、但是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语气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 ……地 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4)语气助词,用于词尾 ……的样子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5)语气助词,用于句尾,常与“如”“若”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

  ……的样子、好像……似的

  与

  (1)连词 同,和,跟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介词 跟,和,及 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3)语气助词 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因

  (1)介词 依照,根据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2)副词 于是,就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3)连词 因此,于是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焉

  (1)疑问代词 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呢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兼词 于之,对之 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 从这里、在那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且

  (1)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将近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3)尚且 存者且偷生。(《石壕吏》)

  参考答案与解析

  一、

  1、 【答案】D

  【解析】例句“欲迎天子置之营中”,翻译过来是说李傕想要迎接天子把他放在军营里,这里的“之”是代词,代指汉献帝刘协。

  选项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的“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选项B“览物之情”的“之”是结构助词,的;选项C“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选项D“策之不以其道”的“之”是代词,代指马。

  2、 【答案】C

  【解析】例句“司徒赵温为傕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司徒公赵温被李傕所嫌弃,是一个被动句。

  选项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太丘舍去,去后(友人)乃至”,“乃至”前面省略了友人;选项B“中轩敞者为舱”是一个判断句,有判断词“为”;选项C“山峦为晴雪所洗”意思是山峰被融化的雪水冲洗过,是一个被动句;选项D“甚矣,汝之不惠”是一个倒装句。

  3、【答案】B

  【解析】选项B中说贾诩是段颖的外孙,因此叛敌不敢加害贾诩。而第一段中最后一句说,“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说明贾诩并不是段颖的外孙,这只不过是情急之下哄骗敌人的托词。因此选项B错误。

  译文

  赵准是藁城人。身材修长,脸颊上长有飘逸的长须,性格方正,每天都没有疲倦的样 子,为人不苟言笑。二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少年,每天可以记 住好几千句话。赵先生以水平不如他为耻辱,要求自己每天背诵的书一定要与他相同。白天背不完,就整夜不睡觉来读书。参加乡试中了举,做了学官。大王命令郡王们读书,他讲得非常详细,门下有弟子好几十人。他的管理尺度非常的严格,学生们都非常有规矩。他尤其

  重视背诵,以身作则,没有倦怠,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当时太守有十个孩子, 其中五个孩子性格骄纵,他也没有办法。一天,听说赵先生管教严格,自己把他的儿子领来,并且留下了一根木棍,横有两寸,厚度有半寸,在它上面写着:专治五个儿子,不要涉及到其他学生。那些儿子看到这些,都心中凛然,于是就都非常遵守规矩。

  二、

  1、【答案】(1)每天;(2)以……为耻;(3)陪从;(4)留下。

  2、【答案】 C

  【解析】A项,代词/用;B项,对/被;C项,意思都是“用”;D项,代词/难道。

  3、【答案】勤学,有上进心;以身作则;规矩严明。

  赵准是藁城人。身材修长,脸颊上长有飘逸的长须,性格方正,每天都没有疲倦的样子,为人不苟言笑。二十多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当时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少年,每天可以记住好几千句话。赵先生以水平不如他为耻辱,要求自己每天背诵的书一定要与他相同。白天背不完,就整夜不睡觉来读书。参加乡试中了举,做了学官。大王命令郡王们读书,他讲得非常详细,门下有弟子好几十人。他的管理尺度非常的严格,学生们都非常有规矩。他尤其重视背诵,以身作则,没有倦怠,那些学生陪从在两侧,心中凛然。当时太守有十个孩子,其中五个孩子性格骄纵,他也没有办法。一天,听说赵先生管教严格,自己把他的儿子领来,并且留下了一根木棍,横有两寸,厚度有半寸,在它上面写着:专治五个儿子,不要涉及到其他学生。那些儿子看到这些,都心中凛然,于是就都非常遵守规矩。

  三、

  1、【答案】(1)称;(2)为什么;(3)早晨;(4)这。

  2、

  【答案】 C

  【解析】例句“舞于殿前”的“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意思为“比”,故选C项。

  3、

  【答案】(1)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2)(刘峻)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4、

  【答案】赛龙舟、包粽子。

  【解析】仔细阅读文段一,从“竞渡”“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以看出,这是端午节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屈原在五天后死了,楚人划船来救他,把这种形式称为竞渡。又有一种说法是:五天后用粽子来祭奠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用龙舟来驱赶。后汉的黄琬,祖父是黄琼,做太尉,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七岁,当时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之月。“黄琼大吃一惊,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 刘峻家里很穷但是爱好学习,经常点了火把,整晚学习。有时偶尔睡着了,等到醒了, 就马上再次读书,经常担心见闻不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要前去借书来读。齐国有一只只有一条腿的鸟,在殿前飞舞。齐候问孔子,孔子说:“这只鸟叫做商羊。儿童有歌谣说,天将下大雨,商羊就会跳舞,这是下大雨的征兆。”后来果然下了大雨。

  四、

  1、【答案】 D

  【解析】A项中的“之”分别是“助词,的”和“语气助词,无实义”;B项中的“既”的意思分别为“已经”和“既然”;C项中的“乃”分别是“竟然”和“于是,就”;D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的意思。

  2、【答案】这不只是担心手上的汗水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书的装订处。

  3、【答案】一是担心书籍受到污损,体现出司马光对书的爱惜;二是司马光的语言和动作体现出他对书的敬重。

  【解析】通过分析人物的行为和语言来概括司马光对书的态度。“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对书的爱惜;“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岂以吾儒反不如乎?汝当谨志之”——对书的爱惜和敬重。

  说到打开书卷(看书),必然先把几案打扫干净,用褥子铺垫在书下面,然后端坐好,才看书,有时候(不能端坐着看)需要边走边读,那就把书放在方的木板上(读),从来不敢直接用手捧着书,这不但是担心手汗浸到书页上去,也担心碰到穿订书的线。每到看完一页, 就用右手大姆指的侧面贴着书页的边沿,再用食指(与姆指相配合)捻起书页,这样翻过一页,因此可以不把纸弄烂。我常看到你们翻书时直接用手指撮起书页,这很不合我的意思。

  现在佛教道教中人(和尚、道士们)尚且知道尊敬他们的经书,我们儒家怎么能反而不如他们呢?你应该要记住我的话。

  五、

  1、【答案】(1)治理,管理;(2)案子,案件。

  2、【答案】 A

  【解析】A项中的“于”解释为:在;B项中的“而”分别解释为:表顺承/表转折;C项中的“其”分别解释为:代词/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D项中的“以”分别解释为:用/因为。

  3、【答案】公曰/杀人者/汝也!

  【解析】翻译为: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

  欧阳晔治理鄂州政事时,百姓中有州民为争船互殴而死的人,案件悬了很久没有判决。

  欧阳晔亲自来到监狱,把囚犯带出来,让他们坐在庭院中,除去他们的手铐与脚镣, 给他们吃的喝的。吃完后,善加慰问后再送回监狱,只留一个人在庭院中,这个人显得很惶恐不安。欧阳晔说:“杀人的是你!”这个人假装不知道什么原因,欧阳晔说:“我观察吃饭的时候人都使用右手拿筷子,只有你是用左手,被杀的人伤在右边肋骨,这就是你杀人的明证!”这个囚犯没有话回答了,只能一边流泪一边认罪。

  六、

  1、【答案】(1)于是、就;(2)通“遍”,遍及、普遍;(3)虚报;(4)赐福、保佑。

  2、【答案】(1)鲁庄公要迎战,曹刿请求接见。

  (2)居高位,享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 (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 “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的信

  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前去。”

  七、

  1、【答案】 B

  【解析】A:奇异;B:写/给;C:第二年;D:寻找。

  2、【答案】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

  【解析】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这是一方天砚啊!凡是石材好的砚台,不在乎外形怎么样。

  3、【答案】示例一:相同,天石砚无贮水处,从“形”来说,不免有些遗憾,但它色泽温润、质地细腻、发墨甚多,是天生的好砚,这才是砚“德”之所在,苏轼以砚之德喻人之德,极称“德”之可贵,这和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达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

  示例二:不同,天石砚“形”的缺陷也令苏轼遗憾,但他并不以“德”废“形”,他认为事物的“德”与“形”皆有可取之处,就看如何取舍,而刘禹锡惟“德”为重,“形”之陋在他看来是无足轻重的。

  苏轼十二岁时,一天在故乡后院的空地上,与一群小朋友挖地做游戏。发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条鱼,肤色温润,呈浅绿色。表里均有星星点点银色的细花纹,敲敲能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他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可惜没有储水的地方。他的父亲说:“这是 一方天砚,有砚台的内在品质,就不在乎外形怎么样。”于是,当即把这块砚送给了苏轼, 说:“这砚是文字吉祥的象征。”于是,苏轼把它当成宝贝来使用,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

  既然我接受了上天的赐予,今后不可以使其易主。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什么呢。仰人鼻息,跪人脚下,这样的人世间还少吗。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进了监狱,全家人颠沛流离,书籍散乱。第二年赶赴黄州,砚台找不到了,我以为丢失了。七年七月,船行到当涂地界,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心中大喜,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不可以和那些让工人一下子制作完成的砚交换。

  举报/反馈

上一篇:中国最早公办护士学校18日迎来百年校庆
下一篇:不得不说,B站真的开始“老”了

最近更新教育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