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校长为你解读中国实现发展的最终目的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2-12-03
手机版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下):

  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主讲嘉宾: 刘 伟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导视】

  产业工人:手机上网,我看总是有一个词叫“供给侧改革”。我就想知道一下,这改革跟我们的饭碗到底有什么关系?

  刘 伟:去产能可以,职工怎么办,他的再就业怎么办?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有一个有保障的就业。

  经济学学者:今天,咱们中国要想成功推动供给侧改革,我们具体还需要什么其他条件?

  刘 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深入的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

  解 说:本期《大学》邀请著名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为我们讲解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

  刘伟: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学》。我今天在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关于“如何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这样一个话题。

  为什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因为它契合了解决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及经济运动当中主要失衡的要求。另外一个方面,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中了我们发展的本质。发展的本质不是总量扩张,是什么?是效率提升基础上的结构升级。我们知道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同,需求侧政策的着眼点是消费者,通过影响消费者的行为从而影响市场需求的变化。供给侧政策的着眼点是生产者,通过提高生产者的效率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生本质的变化。

  供给侧改革各个方面政策的落脚点和需求也不同

  需求端管理的落脚点是总量,就看市场购买力的总量是扩大还是缩小,来影响宏观经济的运动。供给端不同,它的政策的落脚点、政策效果的最终体现是结构变化的状态。结构变化是效率改变的结果,哪个企业效率高、哪个产业效率高、哪个地区效率高,那么他们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就会上升,反过来就会下降。这样就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发生变化,所以说结构变化是效率变化的结果。既然供给端的政策,改革举措的着力点、出发点是生产者的效率,那么这个出发点最后的结果怎么样、效果怎么样?观察效率改变之后的国民经济的结构变化,也就是所谓的结构效率。

  我们国家现在经济最大的特点、最迫切的要求就是提高效率、改变质量、提升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同期声】

  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

  刘 伟:所以我们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中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

  所以,一方面适应我们现在社会解决主要矛盾和克服经济失衡的要求,另一方面切中实现发展的本质要求。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针和原则。

  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需要什么样的经济条件?

  首先是宏观经济条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不是不要需求管理,而是要有适度的需求管理,并且要把需求和供给结合好。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不是相互割裂、相互替代、非此即彼的,而是要有机的统一。当企业门口排着长队的人等着抢购,当他企业产品的价格一天一个价、在向上不断地翻涨的时候,这个企业难道会对它的购买者去讲,你们再等一等,我回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东西搞得更好、更便宜,我再来卖给你吗?根本不可能。企业是市场上理性的经济人,有人抢购、有人出高价说明市场承认它,当时就卖了。

  我们现在之所以提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要的市场宏观环境就是需求疲软,你卖不动,卖不动怎么办?我们就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自身的问题,降低成本、降低价格、完善质量、改进结构,满足人们新的变化的需求,在需求疲软的情况下能够适应市场、引领市场。它的宏观环境就是出自于市场需求疲软,如果市场需求火爆、通货膨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也就失去了市场条件、不必要了,这是一种情况。

  产业工人:我这份工作干了有七八年了,经济什么的我也不太懂,但是在电视上、新闻联播,还有手机上网,我看总是有一个词叫“供给侧改革”。我就想知道一下,这改革跟我们的饭碗到底有什么关系?

  刘 伟:去产能可以,职工怎么办,他们的再就业怎么办?还有另一种情况,经济过冷、需求疲软、经济萧条,会带来什么结果呢?高失业,失业率非常高。在这个情况下,说老实话你也不可能、也不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这么讲?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最大的困难是背后的工人怎么安排。如果失业率非常高、压力非常大,再大力地推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失业问题就会雪上加霜,可能带来严重的社会政治问题,所以不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稳中求进”总基调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

  因此我们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际上需要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一个稳定的增长、适度的通胀和有保障的就业。也就是在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等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之间要有一个稳定的均衡,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宏观经济条件。习近平总书记讲我们现在要贯彻的一个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所谓“稳”就是指宏观经济运行要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大的通货膨胀、大的经济萧条、严重的失业和严重的抢购。所谓“进”就是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以“稳中求进”作为一个总基调,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把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统一起来。需求管理主要是总量,供给管理主要是结构,所以就进一步要求我们把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统一起来。因此我们“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造了宏观经济环境,使需求和供给、总量和结构能够有机协调、相互统一,使得短期和长期能够衔接起来。这是我们要贯彻“稳中求进”总基调,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条件。

  “四个全面”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了制度创新支撑

  经济学学者:我是研究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侧改革也是我现在最为关注的领域。我们知道,历史上的改革,无论是政治的还是经济的,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那么,今天咱们中国要想成功推动供给侧改革,我们具体还需要什么其他条件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

  刘 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除了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之外,更深入是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作为支撑,这就是我们讲的“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为什么这么讲?现在世界上100多个发展中国家,真正闯过去进入高收入阶段的13个,大部分没有闯过去。为什么有的过去了,有的没有过去?归纳起来看,深层的原因从制度上来看主要在这几个方面缺乏创新力。

  一是经济制度没有解决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替代市场、政府越位;市场真正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尽职尽责的领域政府缺位,这样形成了体制上的“双失灵”,也就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之后,企业要想获得发展机会很难通过公平的市场竞争获得,因为市场不起作用。

  二是法治体系建设滞后。法治体系建设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对市场主体的竞争者的私权保护的问题,要对政府主体公权力运用进行规范,也就是说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如果法治化落后,政府官员集权,并且这种集权又没有民主的监督、没有制度的约束,他就可以乱用。而市场主体的竞争者的私权得不到尊重、可以践踏,就会带来一些问题。

  三是国家、社会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如果这两方面的制度落后,那就需要治理了。要推进市场化,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推进法治化,解决对私权的保护和对公权的规范问题。这样就需要国家、社会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力量,要有有效的国家的政治治理结构和具有治理能力的队伍。

  这三个方面的体制安排——经济体制要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法治体制要解决对私权的保护、对公权的规范;政治体制要解决凝聚力量、战胜推动现代化的阻力——这三个方面如果滞后,那这个国家就会陷入深深的“中等收入陷阱”。刚才我们讲的“拉美漩涡”、“东亚泡沫”和“西亚、北非危机”,深层的原因都是在这几个制度创新方面严重地滞后。

  我们国家,一方面面临着机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从来没有像今天如此之接近;另一方面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十八大以来我们推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的政治体制、政治的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的核心在党。十九大报告讲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十四大方略”,在这十四大方略里有两条: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最后一条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有了我们共产党的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我们才能够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代表中华民族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才能战胜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阻力。这就是“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的基本支撑,是推动新发展理念的落实、实践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根本制度保障,同时也是总结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经验和教训而得出来的。为什么有些国家跨越不过去,有些国家就能够跨越过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根据历史经验和教训总结出来的,适合中国基本国情的要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给予新时代提出的“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一问题,我们给出的答案。

  最后我们知道,人民是阅卷者。我们做了这些努力,做出这些工作,最后由谁来判断?是要由人民。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最后的落脚点。人民来阅卷、人民来共建、人民来共享,只有这样才能寻求到真正的创造历史的最大的动力,因为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真的是为了人民,能够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想象力,这个事业才真正寻求到了历史前进的动力。

  回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在逻辑

  再给大家简单地做一个的回顾。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基本方法,它的内在逻辑。我们最近大家也看到了一系列新的概念,像新常态、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等等。这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提法、新的概念层出不穷,是给时代的一种回应。但是这些概念之间是什么内在逻辑关系呢?

  时代是出卷人,新时代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实现新的发展、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现代化,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怎么落实、怎么贯彻呢?需要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怎么建设呢?需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需要什么宏观条件呢?需要“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条件。“稳中求进”的宏观经济条件、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什么样的制度保障和支撑呢?需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方面来深化改革、提升开放,推动我们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使我们能够闯过关口、实现发展。实现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这样我们的事业才真正有动力。

  这种内在逻辑,也就是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基于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这个理论和方法指导下得出的认识。我们相信在这种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当中,在我们创造性的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一定能够取得不断的成长,保持勃勃生机。

  刘伟:时代是出卷人。新时代面临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

  人民是阅卷人。人民来阅卷、人民来共建、人民来共享,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

  举报/反馈

上一篇:佛山“网红校长”李俊兴开学致辞:春节说“恭喜发财”,开学靠“勤劳致富”
下一篇:重庆大学“校长书单”来了 你读过几本?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