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教育:什么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用爱让你的孩子拥抱世界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2-04
手机版

中国最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教会小孩,相信爱,表达爱,传递爱


「相信爱」是「表达爱」和「传递爱」的基础,只有我们「相信爱」,学会了「表达爱」,才有能力「传递爱」。在「传递爱」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向别人证明爱的存在。


记忆中有位父亲的形象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2018年12月31日,肯德基的二楼很热闹,有几个小朋友在嬉戏,旁边有个看上去三十岁不到的父亲。两个小男孩玩得火热,手舞足蹈地互相猜拳。旁边的一个女孩子有些害羞,从一开始就没怎么融入进去,安安静静地看着他们玩耍,或许是紧张的原因,手一直紧紧地攥着衣角,但眼神中流露着融入他们的渴望。

站在一旁的父亲不知是哪位小朋友的家长,察觉到了小女孩的羞涩和紧张,跟其他几位小朋友说,“我们来玩手心手背好不好呀!”这是个好主意啊,手心手背相较于猜拳,可以让这几个小朋友都参与进来,这样就不会有人落单了。看着小朋友充满活力的笑容,前一秒还在埋怨2018年过得真快的我一下子就被他们的笑容治愈了。那位父亲看了看我,发现孩子挡住了过道,俯下身对他们说,“姐姐要走过去,你们让一下姐姐哦!”说完,带着歉意地对我笑笑,说了一句:“不好意思”。


其实我自己倒是没觉得什么,只是看到这些孩子红润的脸庞和充满朝气的笑容,顿时觉得南京的冬天开心”。我说:“没事没事,遇见你们觉得很没有那么冷了不知道为什么,这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小片段,但它在我的脑海中存放了很久。不到1分钟的交集,那位父亲温柔亲切的形象总能从我的记忆中打捞出来。我会试着去想象,这样一位父亲会如何教育他的孩子。

他的家庭一定充满了爱与理解,日子或许平淡水,但他的孩子一定会在充满爱与理解的家庭环境中健康地成长。

很多人都说教育要以身作则,那么家长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形象来孩子树立榜样呢?传递的又是怎样一种教育观念呢?

我认为,最好的教育应该是教会孩子,相信爱,表达爱,传递爱。一个家庭的幸福指数影响着一个孩子对未来是否抱有美好的企盼。一个家庭的沟通方式影响着一个孩子与人相处,与社会相处的能力。


·相信爱

在人类趋向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比起虚无缥缈的「爱」,有些人会选择切实的利益和可见的结果。在孩提时期,那些从小就「相信爱」的人,即大后孤身一人,但依然心有所栖,有所依。这种信仰的力量是一种生命的支撑。即便距离遥远,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从不孤单。你相信,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个人在牵挂着你,你相信在遥远的未来有个人在等着你。


·表达爱

我印象中很多人都羞于表达爱。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心有负担。但不管是什么原因,「表达爱」是一门技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培养。

我记得在初中时期流行过这样的作文内容——老师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父母大声说「我爱你」。但是很多学生要么就是在表达之前犹犹豫豫,觉得害羞别扭;有的同学干脆就不说。这篇作文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孩子都有一个固有观念—“爱是羞于言语的”。在他们的认知里,我可以用行动证明我爱你。比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比如考试成绩优异,但少有语言表达的「我爱你」。语言表达是最直接、最容易被对方接收到的信息,但往往被我们忽视,或者说被我们所排斥。「表达爱」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沟通,这是每个人都需要习得的技能。爱的表达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或许一开始我们会觉得别扭和不自在,但是练习得多了就会自然很多。慢慢地,亲子之间表达爱意会变成了一件日常化的事情。


·传递爱

「相信爱」是「表达爱」和「传递爱」的基础,只有我们「相信爱」,学会了「表达爱」,才有能力「传递爱」。在「传递爱」的过程中,我们也在向自己和别人证明爱的存在。在家庭中,「传递爱」是一传一,一传二。但在社会环境中,「传递爱」就会变成一传一,一传多。我注意到问题描述里有个词叫做「受教育者」。在我们观念里,教育常常出现在「以上对下」的语境中,默认小辈应是「受教育」的对象。


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互相成长、互相陪伴的关系,两者之间不存在绝对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我们是平等的个体,父母只是比孩子多生活了二十多年,父母愿意把这些年的经历和感悟分享给有着血缘关系的孩子。

父母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如何生活,孩子的新奇视角让父母对世界有了更多发现。平等的关系也有利于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加独立,也有利于父母坦然地接受自己的孩子离开他们的庇护,成家立业。


都说父母的爱是一场优雅的退出,其实化成一句话,不过是龙应台的那句

“孩子,我明白我不是你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个阶段,早已过去了。”

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培养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我认为「相信爱」、「表达爱」和「传递爱」是一个孩子成长路上必须学会的课题。

这过程之中需要引导和陪伴,需要鼓励和理解,需要练习和坚持。家长的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在这漫长的成长之旅一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好的教育就是教会小孩,相信爱,表达爱,传递爱。以爱之名,让孩子为梦发声。

上一篇:放假的是学校,永远在岗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没有隔离期”
下一篇:如何训练孩子具备“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