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孩子不要学奥数”,院士建议冲上热搜,家长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关注6-12岁小学阶段儿童
安全 学习 娱乐 生活 品行 健康
每日与您分享
“我不建议普通的孩子学奥数,奥数只是极少数孩子去学的...”3月4日,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的这番话引发热议。
对此,袁亚湘解释称:
第一,因为奥数不适合大范围的、每个孩子都去学;
第二,如果对数学不是特别喜好的孩子,学奥数很可能会把他的学习兴趣搞没;
第三,对于普通的孩子,也没必要去学那些怪怪的、那些非常奇特的一些技巧。
此观点发布后,立即引发网友争论
对袁院士的这个建议
很多网友表示非常赞同
但也有人指出了问题的根源在家长和大环境
关于奥数班,家长们有太多的心结,今日看到这篇文章,实觉贴心,特地转来与大家分享。
奥数,一个神一般的学科。
我问过身边的妈妈们,大多数孩子不是正在学奥数就是在学奥数的路上。
据说,以前孩子三年级学奥数是大家比较认可的标准,如今这条标准线不断下压,开始出现二年级奥数,幼儿园奥数,托班奥数……
我也是醉了,谁能告诉我,托班奥数是个什么鬼?是要计算喝几口奶能培养孩子的数感么?
对这个神一般的学科,不同的学校态度也不尽相同。
我去过的学校,有的说学奥数对孩子很有价值的,可以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增加自信,有助于智力开发等等,当然,最切中家长要害的价值还是很多重点中学招生都要看奥数成绩。
当然,也有对奥数不感冒的学校,一家私立小学的副校长就直接在宣讲会上表达了对奥数的不同看法,说在当下的中国,奥数就是个产业,凭借与升学挂钩的资本,产业链里的奥数已经被异化,对那些天天坐在培优班里刷题的孩子来说,奥数带来的更多是负面作用。
奥数到底怎么样,要不要让孩子学呢,如果很重要,是不是应该早做打算,在选择小学时就侧重于那些重视奥数的学校?还是学不学都无所谓?纠结啊……
到网上一搜,发现骂奥数的居多,为数不多肯定奥数的帖子,看到最后还是培优班的广告。
有一家媒体专门针对奥数做了个家长问卷调查,调查显示:
◆40.2%的受访者觉得身边大部分孩子不适合学奥数
◆6.9%的受访者甚至认为基本都不适合
◆40.5%的受访者表示一半一半
◆仅12.3%的受访者认为身边孩子大部分都适合学奥数
这样看来,大家对奥数都不太感冒嘛。
但有意思的是,尽管近半数受访家长都承认,身边大多数孩子并不适合学奥数,却有44.7%的受访家长坚持认为孩子有必要学奥数,仅有26%的受访家长明确表示孩子没必要去学,余下的受访家长表示感到不确定。
真实的现状是大家一边骂奥数,一边去某思给孩子报名占位。一方面觉得奥数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孩子,一方面又觉得即便不适合也还是得学。
原因也很简单,很多重点学校都用奥数作为选拔学生的标准,想进重点学校,就得学好奥数。
其实,重点学校用奥数作为选拔标准是不无道理的。
奥数最初名字叫“趣味数学”,是正儿八经的素质教育衍生品。
奥数题中,尤其是小学奥数题,很多都带有很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这些奥数题,题面看似简单,题意却生动有趣,很有迷惑性,求解方法也很多,正确快捷的解答方法往往简单而巧妙。
一些重点学校就发现奥数学得好的学生很有潜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进入中学后数理化成绩也普遍比较好。尤其是人大附中在进行超常儿童培养过程中特别发现这个问题后,其他重点中学也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便纷纷开始重视奥数。
就这样,奥数慢慢成了重点学校筛选优质生源的标准,学校选择通过奥数来对学生智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分层,认为这样分出来的最上层的学生,不论如何整体素质都会比较高。
这本身也无可厚非。甚至,我们觉得,用奥数这个标准来筛选生源,总好过拼关系,拼背景。它起码给了普通家庭孩子享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对那些有一定数理天赋的孩子来说,它就是一个很公平很有效的选拔方式。
问题出在这个选拔方式和高考的全面性相比,太单一了。
高考,考的是语数外加综合,擅长文科的是文综,理科厉害考理综,是个考察相对全面的标准,而奥数更多只是考察了理科能力。
如果说孩子的日常学习是“群众体育”,单一的选拔标准就是“竞技体育”---只适合少数有天分、有兴趣的学生,绝大多数孩子不得不沦为“陪练”,这些孩子有很多是不具有数理天赋,却有其它长处的孩子。
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正在学奥数的小朋友,发现很多小朋友的兴趣爱好并非奥数,学奥数是家长要求。
比如,五年级学生陈彦艺就很反感奥数,她喜欢的是画画,可从三年级开始,妈妈就以每周要上两次奥数课为由,强制叫停了她的美术兴趣班。
彦艺把自己的奥数学习形容为“煎熬”。她一周两次奥数课,一次两个半小时。卷子特别多,“上课听不懂,下课不会做”,以前会努力跟上,现在已经放弃了。有时会瞒着父母逃课,老师刚开始还会批评,后来也就不管了,“反正都交了钱”。
彦艺也曾试着和父母沟通,能不能不上奥数班了。可父母再三思虑后,还是觉得:别的孩子都在学,你也必须跟着学,能听多少是多少吧,总比完全不懂的好……
采访中,彦艺妈妈说:人家都在学,你说你孩子不学,不是落下更多吗?挺无奈的,教育资源分层了,想往好的地方去,就得挤破头。
彦艺班上同学几乎都学奥数,成绩好的学,成绩一般的,差的也都在学。彦艺说:也有学得好的,但大部分同学都不喜欢,题太难了。
小姑娘还给我们讲了个笑话:
一个男孩跟他爸说他要学奥数,他爸表示不理解:儿子,你数学在班里是倒数,学奥数这件事,以后再说吧!
男孩:不行,我只有学奥数才能找到成就感!
爸爸好奇地问为什么。
男孩说:平常我考20多分,学霸考一百多分,有了奥数,学霸也只能考20多分。
讲完小姑娘自己就忍不住笑起来,我却看到了她笑容背后的无奈。
在《成长的秘密之小学时代》系列纪录片里,有一集名叫“美女与奥数”,主要角色就是一个焦虑的爸爸和一个对奥数完全无感的女儿。爸爸也知道,女儿可能真不太适合学奥数,但他还是锲而不舍的坚持。
他有段话是这么说的:有什么办法?我们的小升初,点招很大一部分就是奥数。升学那个目标已经定死了,你明白吗?如果咱们不去学奥数,就没戏。
对单一筛选标准的极力追捧,折射出的是家长心中放不下的执念: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进重点学校,一定要给他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执念还催生了与奥数配套的各种产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苏君阳教授说,奥数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一个巨大的利益链,而且随着它与升学挂钩,这条利益链就变得更加庞大、坚固。
这些利益链让奥数变得功利化,在异常火热的“奥数班”里,奥数本身的趣味性,对数学兴趣的培养已经完全被刷题,训练解题套路所取代。除了一份名校看重的成绩单外,谁也说不清楚孩子还能从中收获什么。
这是最糟糕的结果,奥数原本是孩子数学兴趣的延伸,让具有探索欲望的孩子享受其中乐趣。
如今,却成了禁锢孩子自由发展的枷锁。
通过变了味的奥数选拔出来的孩子,不见得具有真正的奥数思维,更多不过是刷题解题冠军。
曾经获得全国奥数竞赛二等奖的华伟栋,当他来到全球排名第四的巴黎六大数学系读书后,才发现自己在国内一些学习方式上的问题,他说法国同学带给他的第一个冲击就是:当他习惯性地用国内学会的解题技巧去拿高分时,却发现法国同学并没有记公式,而是有趣地分析题目是否还有其他证明方法,那个同学的话让他受益匪浅:学习的意义不在乎解出了多少道题,而是探索逻辑和架构,并在实践中运用。
其实,这些年国家也看到了隐藏在“全民奥数”背后的问题,一直在给“奥数热”降温。自2001年教育部发布奥数禁令后,广东、浙江、江苏等地都陆续采取措施,叫停“奥赛”。
就在今年,上海奥数“四大杯赛”发生了巨震,其中三个杯赛主办方都先后发表声明:“小机灵杯”停办2017年赛事,“亚太杯”不再由四季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协办,并更名为“52数学能力测评”,2017年第18届“中环杯”也更名为“思维100评测(中环杯)”。业内人士表示,此次三个杯赛的调整,是上海“奥数减负”政策落实的有力体现。
在理性看待奥数,了解奥数的发展趋势之后,我愈发认为,奥数本身并没有错,它的确能作为一些孩子数理思维甚至智力高低的评价体系,只是奥数不该成为一个全民追捧的东西,不该是孩子的唯一评价标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如果只是为了挤进名校而学奥数,奥数就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
“幼升小”择校时,无论学校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奥数,通过它们与家长的沟通,有一点很确定的是,奥数主要靠课外功夫,也就是说,学不学奥数,其实关键还是家长自己做判断。
我的理解是:比较看重奥数,孩子自己也能在奥数学习中找到乐趣的家长,在“幼升小”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去匹配同样看重奥数的学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相反,则没有必要在择校时为奥数问题太纠结。
说到底就是,奥数本身不是个坏事,只是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它,放下一些执念。
我们考大学那会,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也许是工业发展的必然,人类在过去的一两百年,都走着重理轻文的路子。
但我们要培养的孩子却是20年后要学有所用的人。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生活方式将会发生大的变化。未来很多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取代,有规律可循的理工科,正是人工智能所擅长,而人类最不能取代的是文化和内容。(李开复说)比如,我们的人文、艺术、美、创意……这些是人工智能难以替代的。
20年后,我们曾死磕的奥数,或许,已经变成机器人玩的游戏了。
这个风险我们不得不关注,现在要求孩子拼命学的,将来可能没多大用。
所以,用我们当下的认知去引导孩子的未来,实在是太不靠谱了。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父母,难以放下执念呢?
这些年,在经历过了一些为人父母者都会经历的焦虑后,我慢慢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让家长们焦虑执著好像很容易,只要在资源分配上做点文章就好。
但凡一件事物,成了稀缺品,就一定能引来无数人追求,僧多粥少,追求而不得的人比比皆是,就产生了焦虑。资源集中在了为数不多的名校里,而奥数又刚好成了名校敲门砖。相信即便不是奥数,换成美术、体育或者其它什么学科,只要成了名校筛选标准,为了占有稀缺的优质教育资源,大家一样会追捧。
所以,要解决教育焦虑,恐怕教育资源均衡化才是根本。但资源均衡不是我们能解决的事,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大家传播一种价值观:
我们没法用自己的想法去规划孩子的人生,最适合自己的路,让孩子自己去寻找。
我们能做的是尊重和相信孩子,即便他选择的路与大多数人不一样。爱说到底是要通往自由的。
END
以上文章及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小学生放学后
更多学习资料,
上一篇:成都石室蜀华2016初小衔接5+4项目班课程设置
下一篇:贵阳测智商医院十大排名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
- 新发现:成都不孕不育医院排名“排名名单”成都孕前检查去哪个医院
- 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
- 听川财老校长讲校史诉校情:狠抓教学质量助推学校发展
- 深耕诉源治理,共奏新时代调解工作新乐章
- 网友反映有中学面试掐尖招生,吕梁回应
- 系列红色教育 塑亮培训底色
- 2020年4月山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简章
- “四课”协同 全面推进中小学反邪教教育
- 《以创意之名遇见可持续未来》展览在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展出
- 赞!建德三所学校上榜
- 公开排名!贵阳市心理咨询机构”排名前十”
- 托福独立写作评分
- 北京国际摄影周 | 影像·北京论坛活动招募
- 量子之歌旗下讲真学堂打造短视频训练营 助力大众用专业知识抓住市场机遇
- 产教融合共发展(人民眼·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 浦东大力推进“宝宝屋”建设,给予幼儿最温柔的呵护
- 加拿大艺术类留学费用大概多少
- 注册会计师月薪一般是多少?揭秘来了!
- 四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成色足
- 贵州毕节一在建铁路隧道发生爆炸致5死1伤
- 重走西北角 | 兰州新区:“引才机制”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
- 游泳世界杯雅典站|张雨霏夺得含金量极高一冠 覃海洋连夺蛙泳15金无敌
- 济南历下区燕山小学六(10)中队参加法治宣讲志愿服务活动
- 报名自考专科后怎么进行学习?
- 各乡镇以不同形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