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抑郁后,我吸粉百万,月入10万”:抑郁症真的能装吗?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2-11-30
手机版

  芒来小姐 | 作者

  张敬、青橙 | 编辑

  unsplash、网络 | 图源

  救命,现在是个人都能碰瓷「抑郁症」了吗?

  前两天,有网友爆料,自己的网红男友为了挽救流量下跌,宣称得了抑郁症。

  

  在网上,他公开卖惨:

  闭门不出,把房间弄得满地烟头垃圾,无欲无求到生活不能自理。

  一下网,秒变撩妹达人:

  这边哄着女友,那边也不耽误跟别人暧昧。

  女友发现后,不仅告知另一女生真相,两人达成统一战线。

  

  更是放出聊天记录、照片等实锤。

  男网红只能公开道歉,再发一张梨花带雨的照片,请粉丝可怜他这个「抑郁症病人」。

  

  这还不是个例。

  最近,心理学博主@于悦收到一封来信:

  我的同学得抑郁症,成功请假回家了,我也想效仿他,怎么办?

  

  怎么办?装呗!

  思维异常、伤春悲秋、半死不活……

  大众眼里的抑郁症患者,不都是这个样吗?

  再遇到一个《爱情公寓》里的蹩脚咨询师,被来访者反向催眠,什么病都能给你诊断出来。

  

  于是,抑郁症被不断污名化。

  甚至连带着其他精神问题,都被扣上「装神弄鬼」的帽子。

  实在让人「气抖冷」。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聊:假装抑郁症。

  

  8个「假病人」

  全都成功入院

  精神问题,心理障碍,到底能不能假装?

  1972年,心智正常的3女5男,在研究人员的安排下,进入精神病医院。

  他们谎称自己幻听严重,除此之外一切正常。

  结果,8人都被诊断出有精神疾病,必须入院治疗。

  慢慢地,一些病人发现:他们其实是正常人。

  但专业的医生,却坚决不同意这8人出院。

  这就是斯坦福大学心理系教授David Rosenhan一手策划的「假病人」实验。

  当时,很多年轻人在征兵时,都声称自己有精神病。

  这让他怀疑:真有那么多精神病吗?

  这不,一场实验就揭开了真相!

  当然,随着时代发展,装病在今天已经没那么容易了。

  以抑郁症为例。

  很多人并不了解它的多样性,

  一提起抑郁症,脑中就浮现出林妹妹的泪眼: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寻死觅活……

  

  实际上呢?

  首先,抑郁症患者,可能并不抑郁!

  研究表明:

  患有重度抑郁症、持久性抑郁症的青少年,愤怒往往多于抑郁。

  他们摔门而出、对父母破口大骂,很可能是出于担忧和恐惧。

  但表现出来的言行,却是生气和攻击。

  

  其次,抑郁症患者,也可能不只得了抑郁症。

  6-18岁的青少年,如果患上破坏性情绪失调,长时间脾气暴躁,后期容易发展成抑郁症。

  这些胡乱发脾气的「熊娃」,很可能比伤春悲秋的成年人问题更大,因为他们正在同时经历2种心理疾病。

  而成年人也经常抑郁症并发焦虑症,而双相障碍又特别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即眼前的病不是病。

  包括我自己在内,身边很多心理咨询师都有着抑郁型人格:

  要么消沉悲观,戴着沉着冷静的假面具,只要他们不谈论自己,别人就很难了解他们的内心;

  要么愤愤不平,总是挑剔别人,又因为工作中不喜欢抛头露面,几乎都与高层职位无缘。

  他们也会在夜深人静时,发忧伤的朋友圈:啊,抑郁了。

  但我们心知肚明:抑郁型人格,和抑郁症没啥关系,和抑郁情绪也没啥关系。

  正常情况下,只是一种忧郁严肃的性格特征而已。

  

  网上脸谱化的「抑郁症」,往往化繁为简,好像得了抑郁症,就都过着同一种生活。

  但其实,现实中抑郁症的复杂程度,远超你的想象。

  

  伪装抑郁症VS微笑抑郁症

  你可能根本想象不到,真实的抑郁症,竟然有很多非典型特征。

  比如:

  讲话滔滔不绝、笑容僵硬虚假、脾气焦虑暴躁、总是失眠早醒……

  而一些「很像抑郁症」的表现,又可能只是抑郁情绪。

  曾有闺蜜问我:

  最近我总是早醒,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我说:

  抑郁症有这么好得吗?先做个测评量表看看。

  结果显示:中度抑郁。

  当晚我睡在她家里,结果凌晨也莫名醒来,一抬头,一只十五六斤的肥猫,正在懒洋洋地踩我头发。

  我立刻推醒她:

  你猫啥时候养的?你早醒几时开始的?

  她迷迷糊糊地说:

  好像都是2个礼拜之前。

  从那之后,她再「抑郁」,我就拿这事笑话她:猫又踩头啦?

  你瞧,这些「感觉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人,可能更多的是在经历阶段性的抑郁情绪。

  

  而真正得了抑郁症的人,不少却对此毫无察觉。

  有人突然头疼,怎么都查不出病源,最后被精神科诊出「重度抑郁症」;

  有人开始犯懒,连着2周不洗头洗澡,好像闻不到任何味道;

  还有人忘性变大,明明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转头忘得一干二净。

  这些看着「一点也不抑郁」的表现,根源恰恰是抑郁症。

  

  抑郁症如此多样化,也难怪人们识别不了「伪装成抑郁症的正常人」。

  更也看不出「伪装成正常人的抑郁症患者」。

  因为这些患者很清楚抑郁症的典型特征是什么。

  那么,言行相反,甚至只是装得开朗一点,不就是正常人了吗?

  但伪装抑郁症,和伪装正常人,两者有一个致命的区别:动机不同。

  前者是为了获取更多利益而活,后者是为了不死。

  就像正常人装瘸子,绑起一条腿就可以;

  瘸子装正常人,却要付出数百倍的努力。

  他们做梦都想好起来,可作秀的伪装者们,却让他们的努力看起来那么滑稽。

  

  当然,也不是所有伪装抑郁症的人,都抱着利己心态,也有人是迫不得已。

  抑郁症有3大典型特征:

  没活力,总是高兴不起来,甚至悲观绝望;

  难思考,思维迟缓,脑子不好使;

  不想动,浑身发懒什么都不愿做,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

  活力、思考和行动,是生活的地基。

  那么心情不好渴望摆烂时,不如就假装抑郁吧?

  这样,就能够名正言顺的不快乐、不思考、不努力了。

  在加速内卷的时代,这是多么奢侈的体验啊。

  但也有个副作用:有些人装着装着,真的病了。

  抑郁症患者发病,往往因为生活在身心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环境里。

  这时,「抑郁」反而可以帮助他们降低能耗,缓冲痛苦。

  那些平时表达不出来的负面情绪,通过抑郁发病得到了表达。

  就这一点上来说,很多伪装抑郁症的人其实有同样的困境:

  平时无法表达负面情绪,借着「我有抑郁症」就可以尽情表达了。

  然而,就如同那句话说的:

  当你想方设法伪装成一个病人时,你或许已经病了。

  

  打破伪装

  与真实的自我握手言和

  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里,最难的,或许不是治病。

  而是给出一个机会,允许常人坦荡无畏地躺平,允许患者大大方方地发病。

  不担心被苛责、攻击,也不担心被嘲笑、嫌弃。

  假如世界还没那么宽容,那么我们不妨先把这份接纳给到自己。

  为此,

  首先要了解真实的自己。

  心情低落不一定是抑郁症的表现,乐观外向的人也可能得病。

  请撕下对抑郁症的刻板印象,关注自身的变化。

  网上有一则视频:患抑郁症前后的眼神变化。

  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们眼中的希望逐渐熄灭。

  

  

  然后演变成绝望。

  

  

  若你不知道自己是否抑郁,就照照镜子,问问自己:

  你还好吗?

  你的眼里还有光吗?

  你对未来还充满希望吗?

  若你发现自己不太好,除了参考《DSM5》、《精神分析诊断》等专业书籍,并寻求专业帮助之外。

  也要跟进自己的内在变化。

  因为抑郁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倘若负面情绪及时宣泄掉了,这个过程也会自然缩短。

  

  其次,没有人绝对正常。

  精神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已经算是正常人的标准了。

  所谓神经症,简单来说,就是指不定时紧张焦虑、恐惧抑郁,为情绪压力所困。

  据统计,100个人中,就有5个人受神经症困扰。

  而其中常见的抑郁性神经症,往往是慢性起病、持续2年以上,工作生活受到轻度影响,有求治愿望且人格完整。

  理论上,抑郁性神经症属于神经症,而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

  不当类比一下,前者就是感冒时鼻子痒,后者则是鼻炎。

  患有神经症的人,虽然还没到抑郁症的标准,但也会经常感到琐碎的痛苦,累积的压力,想摆脱却摆脱不掉。

  如果你正有类似表现,不妨告诉自己:

  这其实挺正常的。

  生活的本质,就是与问题为伍。

  

  

  曾有一位痊愈的抑郁症患者,跟我开玩笑说:

  建议那些拜佛求神的人了解一下抑郁症,得病之后世俗烦恼清零,三千烦恼丝都掉光了。

  生活总是起起落落,烦恼总是层出不穷,内耗总是治好了又复发。

  但我们都在努力地生活。

  上一秒呻吟「想死」,下一秒就在消消乐中烦恼尽消;

  前一刻抱怨「没朋友」,几小时后照样一个人开心吃火锅;

  昨天刚被老板踢出公司,今天就关了手机,一觉睡到大天亮……

  你瞧:

  不必伪装得更正常,因为这已经足够正常;

  也不必伪装得不正常,因为不正常本是常态;

  更别对自己太苛刻,能够与问题好好相处,不过多影响现实,就已是足够好的人生。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2.《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罗杰.霍克

  3.《抑郁症》王健

  - The End -

上一篇:这10道国际智力测试题,答对一半就很优秀了!你敢试试吗?
下一篇:小学学习时间规划经验分享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