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应遵循这3个核心原动力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24
手机版



在喜马拉雅上收听了一个问答类节目,一位妈妈讲述了她在育儿方面遇到的问题:夫妻面临离婚,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具体的情况如下;她们一家三口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地方,她在北京工作,老公在另一城市上班,7岁的女儿在老家上学,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现阶段无法把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抚养,而她和老公因为聚少离多正处于离婚的边缘。由于长时间不和女儿生活在一起,母女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得困难。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孩子讲的很多东西自己不懂,孩子也和她说不到一块去。

面对这位妈妈遇到的困惑,被提问的嘉宾樊登老师做了这样的解答:

首先倡导孩子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这是最佳选择。但是,如果实在是条件受限制,要么就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一边,在能解决的问题上尽量做到最好。不给孩子营造一种伤春悲秋的感觉,而要告诉孩子,妈妈虽然和爸爸分开了,但会照样爱你。樊登老师还告诉这位妈妈,即使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也能健康成长,这取决于一个核心:这个孩子的心中是怎样看待父母和自己的关系。一些失去父母的孩子,有的会说,我的妈妈在天上照顾着我,当一个孩子能够这样去看待失去父母这件事时,他一样可以感受到妈妈对他的爱。所以,如果大人在家中总是不断去说这件事,不断强调妈妈或爸爸不在你身边,让孩子感觉多可怜,那么时间久了,孩子就会慢慢认同这一观点。但实际上,如果妈妈告诉孩子,妈妈不管在哪都会爱你的,妈妈会每周和你通话。这样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这位妈妈还提到了,孩子在跟她说一些东西的时候自己不知该如何接茬,比如说孩子玩电子游戏玩的特别好,孩子跟她聊,她却听不不懂,而且她心里也不认同孩子玩游戏。

对此,樊登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可以在孩子面前示弱,向孩子请教,跟孩子学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就是一种很好的沟通。当父母说出自己不知道自己怎么和孩子沟通的时候,其实是你没有意识到做父母的职责,都应该做些什么?大家会陷入一个误区,似乎认为做父母天生就是要管着孩子,不要干这个,不要干那个,整天告诉他不要干什么,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家庭教育中做父母的到底要干些什么?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爱和边界,这两样不可或缺。

在建立爱和边界的过程当中呢,要遵循3个核心原动力:

1. 首先,父母要不遗余力的表达爱(无条件的爱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他永远支持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2. 其次,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父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为这个家、为这个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他在努力的进步,别人能够看得到。

3.然后,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一个终身成长的心态。



一. 首先,父母要不遗余力的表达爱(无条件的爱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他永远支持他,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真正的无条件的爱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源于父母真正的接纳和理解。”

天底下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很多做父母的为了孩子可以说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但是孩子却并未真正感受得到。这是因为许多父母都不善于表现他们的爱,他们把爱转变成管教、训斥、责骂、将这份爱套上了一幅无形的枷锁。

结果,孩子认为:我只有达到你们的要求,你们才对我好,原来爸爸妈妈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而有条件的爱,容易让孩子成为价值感低的人。生活中有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你如果变现不好,妈妈就不喜欢你。”

“你考试考得这么差,周末不允许出去玩。”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孩子会觉得如果达不到要求,父母是不是就不爱他,或者没有那么爱他了?

原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其结果就是,孩子要么成“乖孩子,达到父母的要求得到爱。要么,就是另外一种情况,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你的要求我也达不到。这样一来,孩子慢慢的疏远父母,父母为之苦恼:我如此爱孩子,孩子为何对我冷淡呢?孩子也为之痛苦,以为爸爸妈妈根本不爱他。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无法面对和接纳真实的自己,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他们往往会把原因归结于自己,认为是自己不够好,缺乏自信。而一个经常苛责自己的人,一个不能接受自己缺点的人,难以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全的人。

“我不够好”这种心理将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的价值感和幸福感,成为一个价值感低的人。

而一个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即使优秀也容易自卑,总是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也难以相信他人。

那么,怎样才算是不遗余力的爱孩子呢?

对孩子不遗余力的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是真正的接纳和理解孩子。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儿童的自我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必需品是要在幼儿期得到“无条件的关注。”所谓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一种没有价值条件的积极关注体验,即使自己的行为不够理想时,他觉得自己仍然是受到父母或他人的真正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电影《奇迹男孩》讲述小男孩奥吉是个天生脸部畸形的孩子,在家里上了一段时间课之后,他决定开始第一次校园生活,勇敢打开头盔,用自己真实的样子迎接校园生活。然而,不寻常的外表让他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焦点,并终日受到嘲笑和排斥。对此,小奥吉也曾自卑过,将自己锁在房间大哭。但在家人的关爱下,他凭借自身的勇气、善良影响激励了其他人,并收获了友谊、尊重与爱,最终成长为大家心目中的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们来看看小奥吉的父母平时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把他当做一个正常的孩子来对待。小奥吉的脸部大大小小的手术一共做了27次,但是爸爸妈妈却没有因为他有缺陷而嫌弃他,而是给予了他更多的爱和关注。

接纳:鼓励孩子大胆的迈出第一步。奥吉的父母之前对奥吉百般呵护,但是也意识到无论家庭怎么保护,孩子终有一天必须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接纳了奥吉的不完美,同时也要让奥吉学会接纳自己,让奥吉学会融入人群,融入社会。尽管父母可以预见孩子将会在学校里遇到状况,却依然选择放手,鼓励他学习独立面对人生的风雨。

比如第一次在学校受挫时,奥吉回家哭闹着问母亲,自己是否很丑?母亲开导他“每个人都有不完美,要学会拥抱不完美的自己。你脸上的痕迹,就像是一张世界地图代表着经历和印记,并不丑陋。”父亲则藏起他的头盔,并毫无顾忌的告诉他:“你可能会遇到别人的嘲笑,但我喜欢你的脸。”

家人的接纳、鼓励和支持,不但是孩子能够自信成长非常大的动力因素,也是培养孩子拥有一个乐观积极的性格这种优秀品质不可缺少的必备条件。

理解:增强和孩子的沟通。例如,奥吉的父母经常在餐桌上与他交流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当他们发现奥吉心情不对劲时,也会及时与他谈话,交流彼此的想法,并指引他走向正确的道路。

演员陶虹在看完这部电影后,谈到自己的教育观时,这样表示:“孩子走过的路,大人都曾走过,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与他们真诚的沟通和交流。”

父母不遗余力的爱孩子,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就会很笃定:无论别人怎么看我,我都接受我自己,我是独一无二的,我值得和别人一样拥有美好的事物,值得拥有全世界

这样的孩子才会内心强大,不会被困难轻易打败,才会成为高自尊的孩子。



二. 其次,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父母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他为这个家、为这个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他在努力的进步,别人能够看得到。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价值感和归属感。”

每个人生来都在寻找价值感和归属感,当然孩子也不例外。

什么是归属感?归属感又称为隶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重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近年,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归属感的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热情,责任感不强,社交圈子狭窄,朋友不多;业余生活单调,缺乏兴趣爱好。

孩子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父母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对其他一切事物的渴望。当孩子找你一起做某件事时,就已经向你发出寻求“连接”的讯号,此时他希望的是得到你的注意,与你建立连接。如果你和孩子真正建立了连接,那么孩子的观念会是;我是有属归属的,孩子感受到你对他重视和爱,因此会感受到安全感和幸福感。

例如,孩子小的时候,总想要大人陪着玩,而大人又有很多事要做,这个时候如果你总是不理他或者告诉他“妈妈很忙”

“你自己玩玩具”亦或把他哭闹的行为看作是不听话,所有拒绝孩子的这些行为都会令孩子感到沮丧、伤心、由于他们不会更好的用言语来表达感受,于是选择打扰、哭闹、捣乱的方式来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如果大人确实走不开,正确的方法可以是这样,抱抱孩子,然后用温和的语气说:”宝贝,对不起,妈妈也很想陪你一起玩,但是妈妈现在有必须要完成的工作,你先看一会书或者玩玩具,等妈妈忙完马上来陪你。”

有的父母特别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的家庭或者是父母总是吵架家庭关系不和谐和父母离异的家庭,当孩子感受到不被大人重视和关怀的时,孩子就会以叛逆甚至是极端的的行为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常见的行为有打架、逃学、早恋等。

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呢?

1. 尽可能多的陪伴孩子,而且做到高质量的陪伴

曾经有句话很流行:爸爸,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错过了就永远找不回来。有的家长在陪孩子玩耍的时候,自己则在一旁不停的刷手机,跟孩子没有任何的交流和互动,当孩子和他说话的时候,也只是用,嗯,啊简单的字作答,这样的陪伴不但没有和孩子建立情感链接,反而起了反作用,孩子因此产生失落和不被重视的心理。还有就是不要轻易向孩子许诺,答应孩子的事应该尽可能的做到,若没有做到,首先要真诚的向孩子表示歉意,并实事求是的说出恰当的理由。

2. 尊重孩子,比如弯腰、或者蹲下来,站在能够平视着眼睛的位置,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做到少批判、指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确定你是尊重他,爱他的,这样他就有了归属感,亲子时光就会变成轻松愉快的时光。



什么是价值感?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他人和社会的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的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此情感体验者通常表现为自信、自尊和自强;反之,则易产生自卑感,自暴自弃。孩子的归宿感和价值感通常是指他感觉到自己在家庭里是受到认可和接纳的,感觉到自己是个有用的孩子。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认可,当孩子感到自己很重要时,这个时候他的观念是:我能改变自己,我能改变周围、改变世界。

比如当孩子很小的时候,总是喜欢模仿大人,帮大人干活,你拖地的时候他也要拖地,你叠衣服,他也跟着叠着衣服,其结果当然都是帮倒忙,弄得地板上都是水,叠好的衣服全部被扯个稀烂,这个时候你带着责备的语气告诉他:“孩子,你还小,不会干活,长大了学会了再干,不要会的不干,不会干的总想干。”这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孩子听了会作何反应,对他幼小的心灵会有什么影响。

有人可能会说小孩子什么也不懂,但根据科学研究表明,一个3岁的孩子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一个成人的70%。小的时候,孩子的表达能力弱,但是感知能力特别的强。你对孩子是批评指责孩子鼓励支持,他都能感觉出来。

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孩子背后的积极动力,孩子的表现则完全不同。比如你对帮你拖地、叠衣服的孩子说:“宝贝,妈妈看到你在拖地|叠衣服,你是想帮妈妈分担家务,对吗?谢谢你帮我,妈妈感谢你为家里做出的贡献。”

当一个孩子感觉他做的事情是对别人有用的时候,他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就会显著的提高。这份价值感又可以增加孩子的归属感。价值感和归属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内心才能充满力量,才有机会逐步培养出优秀的品质和技能。

如何让孩子有价值感,就是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多做一些帮助别人的事,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

1.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做家务,动辄就和金钱挂钩,什么洗一次碗、扫一次地给多少钱,要知道这样的方式不但培养不出孩子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品质,更培养不出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如果家长把这些日常家务活动以义务的方式自然的交代孩子,效果会更好。家长有时间和孩子一起干,既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又能手把手的教会孩子劳动的技能,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劳动的习惯,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同时还提高了劳动能力。

2. 遵守作息时间,按时起床、洗漱,完成作业,不拖拉磨蹭。

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早上起床自己整理床铺,收拾自己的学习用品,对于暂时掌握不好的事情,可以找大人帮忙,但几次后一定要学着自己做,自己能做的,自己要想办法。

4. 尊重家人的劳动成果,用过的东西要归位,垃圾要扔到垃圾桶,不能随便乱放。

5. 自觉做好时间管理,做时间的主人,珍惜时间。


三.然后,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一个终身成长的心态。

作为一个80后家长,我时常认为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生活胜过我们十倍甚至百倍,但在学习上照我们小时候辛苦太多,压力也大太多。当然,人得顺应时代的发展,时代不一样,所以对每代人的要求自然也不一样。

现代家长,大概都焦虑过。我们深知社会发展之快,知识更新迭代之快,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将来的孩子不光面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要面对与机器的竞争,想要在将来的社会拥有立足之地,必须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

所以啊,大家都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必须从小打好基础好好学习啊!是的,愿望是都是好的,但是,有的时候家长越是一门心思把全身心的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孩子反而越学不进去。这其中的原因有孩子自身方面的,也有家长造成的。

孩子自身方面:人的本能就是贪图舒适,不愿意吃苦的。如果你问孩子,学习和玩,你更喜欢哪个?我想如果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回答,大概没有人会选学习吧!试问小时候,谁不贪玩,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

家长方面: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的居多,从小家里老人宠,父母宠,基本上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孩子基本没有吃过苦也没经历过什么挫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过分的养尊处优导致孩子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甚至是放弃。还有就是家长的态度,比如总是批评打击否定孩子等。

孩子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实,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如果孩子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知所措,那么,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进程,甚至自信心会受到打击,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正确看待学习中所遇到的 困难呢?

在这里我很喜欢教育工作者李烈女士分享的一段话:我不建议老师、家长,每天花大力气去死抠那些具体的知识是否记忆准确,而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隐含的那些可贵的“思考”,和对问题与任务本身的“好奇心,只有“思考””“思考力才是学习的关键所在。”

因此,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第一件事是做大人的要秉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完完全全接纳孩子暂时在学习上的失利,然后教会孩子认识到困难挫折是人生的必经之路,但是只要努力就会有所改变和进步,学习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学习如何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才重要,也就是樊登老师说的拥有一个终身成长的心态。

要想学习好,方法当然重要,(暂不讨论)这个社会也从来不缺学霸,但是孩子的学校生涯终究有一天会结束,而学习却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孩子的人生道路才会走得宽走得远也走得更顺畅些。

教育是每个家长都关注的话题,如果要选出一种最好的教育,那么一位家长的发言让人觉得深以为然:“什么样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在我心中,以建立健全的人格和成长型心态为目标的教育即是好的教育。”

美国著名心理学博士卡罗尔。德韦克曾经写过一本风靡全世界的畅销书《终身成长》,里面讲到在学习工作和亲密关系中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对人产生的不同影响,今天我们主要讲关于学习上的。

一种思维模式是:固定性思维模式。认为人的天赋是天生的一层不变的。另一种思维模式是:成长型思维摸式即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这两种思维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看待事物的角度:

1. 对自身的评价的准确度不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对自己的能力评估非好即坏。不够客观。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相信能力可以培养,所以对于自己现有的水平,他们能以开放的心态评估。

2. 对成长的看法不同。固定型思维模式希望确保自己的成功。他们认为聪明人永远都是成功的。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这需要不断的去努力学习才能实现。

3. 对失败的看法不同。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看来,如果他在某件事中失败了。他就成了失败者。在这里,他们的失败,从一种行为转变成了一种身份。在成长型思维模式者看来,即便失败是痛苦的,但它不能对你下定义。它只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且,我们还能从中学习和收益。

4. 对努力的看法不同。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只有无能的人才需要努力。如果你为做某件事付出努力,说明你不擅长做这件事。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觉得,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

5. 脑波不同。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脑波研究室,两种思维莫斯的人进行了一项测验,他们在回答问题,并得到反馈时脑波显示出不同的反映。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只对反映能力高低的反馈有兴趣。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答案的错对上,他们对帮助学习的信息没有兴趣。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则高度关注提高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学习才是第一任务。

书中还分析了了两个在学习中的案例。

案例一.

作者跟踪观察了某医科大学的学生情况。他们发现,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学习成绩更高。这类学生即便是在某次测验中表现不好,下次也会努力赶上。而固定性思维模式的学生,如果考不好,他们的分数就很难再提高。

在学习方法上,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学生,试图背下所有的东西。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则注重学习方法,善于寻找学习规律,并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案例二

加菲尔德高中的差生逆袭。加菲尔高中,是洛杉矶一所低收入学校,大多数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它被认为是当地最差的高中,这里的学生拒绝学习。杰米。埃斯卡兰特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看法。他开始教这些孩子大学水平的微积分。运用成长型思维,他总是思考怎么去教,怎样才能教得好,而不是关注自己会不会教,他们能不能学会。

后来,他不但教会了这些学生微积分,还让他们在全国数学考试中取得了领先的成绩。

由此可以看出,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孩子的心智更成熟,有助于孩子认识的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能明确目标,优化学习方法,帮助他们积极认识到学习中挫折和困难能给人以动力、经验和教训,让你变得积极。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下面是总结摘录了一些关于如何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的方法供大家参考:

1. 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成长,而非天赋。通过讲名人故事的方法,让孩子知道天赋不是与生俱来的,告诉孩子自己的刻苦努力可以成就许多事。

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散文《伤仲永》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叫方仲永的’神童,天资聪颖,几岁就会做诗,因此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他的父亲见有利可图,天天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以谋取钱财,不让他学习。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方仲永的才能也在日渐消退,到了十二三岁,他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恶人要优秀的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天赋是上天对极少数人的眷顾,如果你恰好拥有,那是你的幸运,但如果不加以后天的努力学习,天才也会沦为庸才。而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既不是智力超群的天才,也不是智力低下的傻瓜,大家手里的牌都差不多,之所以有人胜出,是因为赢的那一方能从不纠结自己手里牌的好坏,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始终不断的精进自己的牌技,争取打好打对每一张牌。

唯有成长才能使人进步,它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课题,就像杨澜所说:“我们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长。”

2. 学会科学的称赞孩子,不要称赞孩子聪明,而要称赞孩子的努力。

赏识教育是家庭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长必须具备成长型思维,学会欣赏肯定鼓励孩子。

称赞鼓励孩子的方式,将塑造他们的思维模式。对对方的称赞,不是为了表扬孩子的能力,而是要去关注他们学习的整个过程。不表扬他们聪明,而是要肯定他的付出和努力。比如说:“这套试卷你做的又快又好,一定是你努力好好复习功课了!”

3. 可以批评孩子,要提带建设性的建议,而不是辱骂。

当孩子因为顽劣而荒废学习的时候,家长可以指出孩子错在哪里,需要怎么做去改正。例如:我知道电视节目很精彩但你不完成作业就看电视是不对的,这样,你可以选择每完成一项作业,休息15分钟,看电视。

而不能对孩子说出一些有伤孩子自尊心的话。例如:你耳朵聋了吗,跟你说了多少次,没有做完作业就不能看电视,真是太不像话了!

4. 家长从自己做起,刻意训练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遇到困难,不放弃;犯错误时,多想想用不同的方法去攻克;当别人比自己优秀时,学会欣他人并向他学习。

5. 孩子已经很努力但仍未达到目标时,让孩子知道有时候不是他不够努力,而是时机未到。比如说:我知道这对于你很难,但是你一直在努力,你在不断的进步,你的每次努力都离理想目标近了一步。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到,能解决孩子的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方法是不存在的。父母必须判断哪种方法最适合你和孩子。

好的家庭教育一定是给予孩子支持和理解,关心他的需求,但最重要是聆听孩子的心声。 我们都是不完美的父母,孩子是我们的修行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其实也是在成全自己帮助自己成长,成为更好的自己和更好的父母。


上一篇:家庭教育的十把刀,你中了几把?
下一篇:孩子在小学阶段除了学习,还有这重要的16件事值得去经历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