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坚持“四个核心”高质量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四川省广元市自然保护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全市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8个,面积4989.38平方公里,涵盖四县三区。辖区内拥有入选全球首批23个最佳管理保护地绿色名录,被誉为“世界动植物基因库”“生命家园”和岷山山系“绿色明珠”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青冈属植物起源中心的米仓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门蜀道风景名胜区以及被誉为“生态活化石”的翠云廊风景名胜区。先后建成省内首个国家湿地公园“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全省首个湿地保护小区试点“月坝湿地保护小区”。

  自2019年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以来,广元市深入践行“生态立市”战略,积极推进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坚持“政府牵头、部门协同为主的工作核心,历史遗留矛盾为主的问题核心,调整主要诉求为主的目标核心,兼顾保护与发展为主的结果核心”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重点把握保护与发展的协调点,全面落实“资源有效保护、生境全面优化、社会和谐发展”的工作目标。

  一、坚持政府牵头、部门协同为主的工作核心,压实工作责任。一是建立工作专班。由市、县(区)、乡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属地负责、部门协同的市、县两级工作专班,切实落实全域覆盖、源头治理的责任制度,协同解决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中重难点问题。构建市、县级部门联动机制,协调市级部门及各县区结合主体职能分头分项落实整合优化汇总、上报等各项工作。二是形成工作制度。印发《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地摸底评估工作的通知》《关于成立风景名胜区整合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等文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以制度促进严格履职、协同落实和有效管理。三是纳入目标考核。严格实行“主要领导签批”和“方案会审”等举措,将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各项工作纳入所涉部门、县(区)“林长制”年度考核,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工作责任落地落实。

  二、坚持解决历史遗留矛盾为主的问题核心,紧抓工作重心。一是全面自查梳理。按照“一县(区)一地一核心”要求,以县(区)辖区范围为单位,对全市自然保护地进行全面“体检”,研判自然保护地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整理、汇总自然保护地范围内城镇建成区、永久基本农田、成建制村镇、人工商品林、矿业权、开发区、工业园区、项目设施等各类矛盾冲突用地约2100平方公里,发现大小矛盾问题100余项,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二是确定核心矛盾问题。按照国家出台的整合优化调整规则及有关要求,组建自然保护地专家咨询小组、部门协同领导小组,结合“三区三线”“林地一张图”及国土空间规划,紧抓要点、逐一梳理,汇总形成全市核心矛盾问题近60项。

  三、坚持调整主要诉求为主的目标核心,明确工作导向。一是剖析问题症结。坚持以事实为依托、以目的为导向,在吃透调整政策前提下,对核心问题分类研究、深入剖析问题起因及解决途径,提前研判采纳落实的可行性,从源头着手,科学谋划全市整合优化方案。二是明确主要诉求。在力争达到最大调整优化效果的基础上,针对主要问题,结合不同的采纳层级、程度及预期采纳情况,分别制定“上、中、下”三级调整预案,突出重点调整内容,确保核心调整事项不遗漏。三是积极主动作为。前后7次征求县区、市级部门意见,及时向社会公开公示整合优化方案,多次对接国家、省林草部门领导、专家和省级技术专班提交核心诉求,前后10次组织有关部门和县区就自然保护地调整方案进行专题研究并作针对性调整、优化。

  四、坚持兼顾保护与发展为主的结果核心,确保工作落实。通过历时3年、4个阶段的整合优化工作,形成了5次较为系统的自然保护地阶段性预案(方案),通过对前期阶段性预案的采纳情况、调整情况进行系统性分析、研究,在坚持资源保护为主、坚持底线诉求的前提下,形成广元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最终上报方案。该方案保留了全市22个核心自然保护地,总面积2426.79平方公里,约占市域国土面积的14.86%。方案将有效解决全市自然保护地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有效缓解资源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矛盾冲突,确保广元市重点生态资源以及重点景观功能得到更加有效、科学保护及合理利用,进一步助推广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城市建设。(吴显明)

上一篇:倾听新声音,助力新成长
下一篇:教育部颁布《校外培训行政处罚暂行办法》,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