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系统观念 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3-09-03
手机版

  □ 方琳 沈瑞林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青年一代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系统观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新征程,高校科学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强化系统观念,坚持“四个统筹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统筹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工作包括高等教育工作的目标。高校要针对青年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五育并举”努力走向“五育融合”。

  加快确立“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工作目标逐步从德智体“三育”发展为德智体美劳“五育”。2021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把德智体美劳“五育”培养目标写入法条。对高等教育而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人的全面发展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亟须改变“五育并举”理念下“五育”课程叠加趋势,改变“五育”课程化、功利化、分数化,尤其需要尽快确立“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引导德智体美劳课程渗透融合、课堂创新发展,减少无效僵化说教,提升“五育”横向融合的科学性、鲜活度和有效性。

  围绕“做中学”推进实践教育改革。高等教育要逐步摆脱以应试为目的的知识教学窠臼,围绕“做中学”推进实践教育改革,从“分数导向”向“问题导向”转变,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围绕德智体美劳培养目标,统筹学科实践和社会实践,引导青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经风雨、长见识、增才干、壮筋骨,真正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落到实处。坚持把实践教育贯穿于德智体美劳培育过程,着力深化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彻底有效改变应试教育导向,形成基于兴趣、能力和素养培养的新导向,促进青年大学生健康“生长”。

  统筹推进大中小教育一体化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统筹好大中小教育,结合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强化一体化衔接。

  准确把握大中小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大中小学各学段学生因为年龄和身心成熟度不同,思维能力存在差异,立德树人同样呈现出从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递进特点。总体而言,智育方面应试教育弊端尚未根本扭转,教育评价方法和体系仍是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德育、体育、美育、劳育则体现为不同学段的阶段性特点不明显,教育方式需要进一步贴近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思想实际。

  科学设计高校与中小教育“五育衔接”。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从教育阶段看,高校处于教育后端,是中小教育的延续。基于纵向连接的育人共同体建设,要加强高校与中小教育的“五育衔接”“构建大中小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来看,大中小一体化衔接不仅体现在德育方面,更体现在“五育融合”“五育衔接”。以劳动教育为例,实现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体化衔接,要在目标、内容、方法、载体等方面统一设计。小学阶段重点培养劳动习惯,启蒙劳动意识;中学阶段着重培养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大学阶段结合专业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培育工匠精神。当然,在不同学段,可以采取课程与活动相结合、“五育”之间融合等有效形式,提升育人整体合力。

  统筹推进高校与家庭、社会有效协同

  任何时期的高等教育都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之中,青年大学生必然受到特定历史背景、时代价值、社会文化、家庭氛围等影响,这些社会价值和家庭氛围与高校教育共同在青年大学生身上打下时代烙印,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在高校、社会、家庭的协同育人机制上有所创新。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需要很多力量来推动,核心价值观是其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社会各方面,潜移默化为全体社会公民的内在自觉和外在行为,是强国建设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家庭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单元,也是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高度关注家庭教育,从中国家庭传统教育中汲取精华和营养,唤醒新时代中国家庭教育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因。

  着力构建高校、家庭、社会立德树人协同机制。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加强顶层设计,探索构建以育人为导向的学业评价机制,在全社会形成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从社会层面来看,全社会要坚持涵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道德文化,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形成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互动发展、互相支撑的良好道德生态。从高校层面来看,要依托政府和社会各界构建实践育人“大课堂”,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实践的大熔炉里体验新时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探索构建家校联动新平台新路径,推动“三全育人”理念在社会范围里的新实践。

  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文化建设时强调: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可以说,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文化规定。

  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中国特色。文化素养是各类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养,是人才个体和群体质量的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国人民的根和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只有更有效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校立德树人就是要铸魂育人、培养时代新人,通过文化熏陶和道德教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融入当代青年学生的血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只有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营养,才能传承创新中华文明,为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贡献智慧。

  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国际视野。从高校人才培养来看,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主力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国际视野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高校要进一步强化对外开放和合作共赢理念,想方设法拓展青年学生的国际视野,批判吸收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为加强和改进国际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方琳为南京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史党建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沈瑞林为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导。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2020SJB0109)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八月风暴再掀起 执行攻坚再继续
下一篇:高淳全域旅游秋季产品推介会走进常州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