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说他“不努力”,却是717分的状元,他说:多做2点,少做1点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3-07-22
手机版

  不管学生处于什么阶段,数学科目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都很重要,特别是在大型考试中,数学是唯一能拉开较大分数的科目。

  说到数学,学生对它的意见也是各不相同,有十分热爱,就有人非常讨厌数学,就是这两种极端的现象,造就了现在的数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家长在督促或者是孩子们在学习时,是要有一些学习和模仿的好的目标,去吸取好的方法和诀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走的更高、更快。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位同学叫做潘丹阳,他就是大家学习的好目标。他高考总分717分,其中语文126分,数学140分,英语148分,理综283分,政策加分20分。如此优异的成绩,却是老师和同学眼中不是"特别努力"的学生,究竟怎么一回事呢?

  潘丹阳同学被高中老师称是不属于"非常努力"的学生,为什么呢?主要是潘丹阳同学有点"不务正业",别的同学在高中生活开启后,都基本告别了业余活动,而他在高中的时候曾担任过学习委员、电教委员,高一时还是学校电视台的主播部部长,除此之外,踢足球之类的课外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在同学眼中,潘丹阳同学不是那种"啃书"啃出来的状元,而是特别注重休息,该玩玩、该学学的"不太努力的学生"。刚才还在操场上大声的呼喊"传球、传球",下一秒就能特安静的待在教室里,沉浸在学习中了,真实的演绎了"动如脱兔 静如处子"这句话。

  在潘丹阳选择学校的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小插曲,甚至可以说很有"戏剧性",我们一起来看下怎么回事。

  在高考分数释放出来的第一时间,潘丹阳同学就查到了自己分数,他都准备睡觉了,结果不到5分钟,清华招生组打来了电话,连夜把潘丹阳父子接到招生组所住的酒店,就是不想让别的学校的招生老师接触到他,想邀请潘丹阳报考清华大学。

  然后紧接着第二天早上,北大招生组的老师也找到了潘丹阳。潘丹阳在激动的同时也很犹豫,面对国内两家顶级学府,一时不知做何种抉择,和父母商议后表示考虑一个礼拜后再答复。

  

  然后第三天,潘丹阳和父亲因为私事要去外地,清华招生组的老师为了表示诚意,和更好的接触也跟了过去。

  到了第四天,北大招生组的老师觉察到潘丹阳去了外地,担心被别的学校的招生老师"捷足先登"于是也立马前后脚地跟了过去。

  最终,潘丹阳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喜好,选择了北京大学,这时历时4天的"抢人"大战才结束。

  看到这里,同学们是不是也想体验下潘丹阳同学的感受,简直就是"甜蜜的负担"。其实同学们也可以,只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提高成绩,被几家高校争抢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在提及学习诀窍是,潘丹阳同学显得有些羞涩,说学习方法其实不是绝对的,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是因人而异的,虽然我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合很多人,但是我还是愿意分享出来。

  1. 这两件事要多做

  高频度的查缺补漏

  "查缺补漏这件事要贯穿到整个学习的过程,因为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考察的知识都是有范围的,如果能把考纲范围的知识都能掌握,想考低分都很难。"潘丹阳这样说。

  查缺补漏可以分为每天、每周、每月、每次考试等,对于考试来说重要的不是考多少分,而是要看在哪些题目上失分,为什么失分,从而进行查缺补漏,加强该方面知识的巩固。而对于每天、每周这种例行的学习,则可以通过过课后练习是否会做来查缺补漏,也可以通过翻看目录,或者回忆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找到薄弱的部分,进而更有针对性的巩固。

  

  对碎片化时间进行管理

  潘丹阳说,"高中时间简直太宝贵了,所以碎片化的时间也要利用起来,利用碎片化记时间进行学习,可以加深细微知识点的记忆。碎片化的时间有很多,比如课间、上学的路上、去食堂的路上,运动的空隙等等。"

  从寝室到教室的十几分钟里,可以快速的在脑子里过一遍复习的内容;课间利用5分钟总结上节课内容,或者预习下节课内容;每天中午、下午放学时段,在教室做一篇阅读理解再走,等等。

  2. 这件事尽量不要做!

  潘丹阳同学在整个高中时期基本上没有熬过夜,最晚一班也不会超过12点。他说,"学习虽然属于脑力劳动,但是也会非常累,会学习更要会休息。如果已经很困了。还要再继续学习的话,那么效率会大打折扣。"

  

  劳逸结合的学习方式是最好的,就算在备考的非常时期,也要保证每天6--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中午短暂的30-40分钟午休时间,这样才能拥有良好的上课与自习状态。同学们在高压的学习过程中,也要适当的给予自己定期的放松和调整,这样才更有利于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

  看完,潘丹阳同学的故事,大家是不是很有感触,其实他不是"不努力",而是"有好的方法",所以看上去可以不费力气的取得好成绩。

  大家对数学的印象,都很抽象,以为数学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关联,其实,数学的应用在生活中,很常见。比如像平时接触的房屋设计,各种图形的摆放空间,日常家庭开销,孩子日常生活的活动,这些都是离不开数学,可以说生活处处都有数学的存在。

  

  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青年人的强大;而青年人要强大,就必须学好数学,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杨振宁不仅是个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个厉害的数学家。他的杨-巴斯克方程,对现在科研拥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有人问杨振宁:“中国如何才能再出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才?”杨老回答:“快了,就快了!”

  

  为何这么说,因为自西方科学传到中国以来,中国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

  当年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大科学家,可都是咱们中国自己培养的。

  也就是说,我们无需过分崇拜外国的教育,我们中国就很行。

  对此,杨振宁曾经提过一个有名的教育家——刘薰宇。

  1983年,杨振宁向中学生介绍自己的学习过程时曾说:

  “有一位刘薰宇先生,他是位数学家,写过许多通俗易懂和极其有趣的数学方面的文章。

  我记得,我读了他写的关于一个智力测验的文章,才知道排列和奇偶排列这些极为重要的数学概念。”

  

  能得到世界最顶级科学家的首肯,刘薰宇到底厉害在哪儿?实际就在他所撰写的三本数学启蒙书籍——《刘薰宇数学三书》

  世界知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我就很惊讶。你还能这样学数学?"

  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

  

  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刘薰宇并不出名,因为他的努力主要是在教授数学和编写中小学教科书。数学家谷超豪曾经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从而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刘薰宇写过很多通俗易懂且极其有趣的数学文章,尤其是关于智力测试的文章,让人眼前一新。刘薰宇有很多书,但真正好评如潮的只有这三本,深受中小学生热爱。

  

  这便是著名数学教育家刘薰宇的《给孩子的数学三书》。

  书里写道,孩子学习数学 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会做题的层面,也实在是对数学太过“大材小用”,着实可惜,用 图解法直接来解决算术问题,这不但便于观察和思索,而且还可使算术更贴近实际~

  

  对于加减乘除,书里展示的也是图解法,比如加减法:

  

  这是一本知识点丰富全面、故事导入性极强的“幽默文学性”数学书

  书中并不刻意去介绍数学的公式及理论,而是循序渐进,采用文学性的方式,晓之以理并动之以情,将算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术学科展示在孩子们面前。

  

  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作者使用了“恨点不到头”、“堆罗汉”、“八仙过海”、“韩信点兵”等标题,充分地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以及对于问题探索的好奇心。

  

  本书采用双色印刷、印刷更精美,图文并茂,在内文排版上也极具审美,合理的字间距在保护孩子视力的同时还能提升孩子的阅读体验、增加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每册书中都搭配了函数图像、表格、抛物线等图像;让孩子阅读同时,提高艺术素养,奠定良好的审美意趣。

  书里的数学如此有趣味,家长还需要担心孩子对数学没有兴趣吗?

  现在特惠三本仅售99元,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购买正版书籍:

  道RR 全3册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给孩子的数学三书马先生谈数学小店¥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举报/反馈

上一篇:发展设施农业践行大食物观
下一篇:原创安徽:“安心托幼”暖民心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