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做好“文学+城市”大文章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3-03-29
手机版

  3月25日上午,花城文学院在广州越秀公园“陌上花开”文化空间举行揭牌及签约仪式,宣告正式成立。一系列重磅文学活动接连举办,为我们送上丰盛的“文艺大餐”。(3月26日《广州日报》)

  对于文学爱好者们来说,“花城”二字不仅仅是广州的别称,更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创刊于1979年的《花城》杂志,与《收获》《当代》《十月》并称为纯文学期刊的“四大名旦”。我们耳熟能详的许多知名作家的成名之作,比如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张洁的中篇小说《祖母绿》、王小波的《革命时期的爱情》和《白银时代》都刊发于《花城》;同时,《花城》大力推出新人新作,成为中国先锋小说的摇篮和重要阵地,苏童、格非、余华、马原等先锋作家,都曾在《花城》发表重要作品。《花城》还致力于推介境外的文学作品及最新的文艺思潮,率先为中国文学界打开了一扇南风窗,引领风气之先。

  可以说,《花城》是文学与城市的一场双向奔赴。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生长于此的《花城》无疑自带其包容开放、锐意进取的文化基因;而《花城》则为城市增添了独特记忆和精神气质。花城文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花城”又多了一层含义——一个全新的文学创作和交流平台,也为“花城”这一文化IP增添了新价值。

  文学与城市,是能够相互成就的。近年来,因为一部剧、一本书、一首歌,而爱上一座城,是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也成为一种值得研究和思考的文化现象。火遍网络的歌曲《成都》,成为成都的名片;电视剧《狂飙》,带热了江门旅游……城市与文艺,从来就不是割裂的,而是交织在一起、相促相成的。文学对城市精神的提炼、塑造是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

  如何围绕“花城”这一文化IP,写好文学+城市这篇大文章,花城文学院正是其中的一个答案。通过为作家、评论家们构筑一个美好的创作交流与生长空间,打造文学创作的沃土,让更多展现广州精神、广州风貌的优秀文学作品的不断出现、累积、传播,为城市增添文化底蕴和发展活力。这也正是我们打建文化高地、建设文化强市的应有之义。

  文/广州日报评论员 谭敏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 张冬梅

  举报/反馈

上一篇:共绘春来模样美,共赴发展新征程
下一篇:名、优、专、特!一大批企业与同济“双向奔赴”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