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3-03-24
手机版

  原标题:历史杂谈-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汉武帝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君主,西汉刚刚建立之时国内百废俱兴,民众苦不堪言。

  汉武帝登基之后,对外派遣霍去病等大将出击匈奴,扫除匈奴的威胁,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并征服了西南部的少数民族。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尊崇儒术等政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

  汉武帝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司马迁又为中国做出了怎么样的贡献,让后世发出:“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的感慨呢?

  四处游历,名留千代

  司马迁出生在西汉的一个小康家庭之中,其祖父在汉文帝发布的栗米受爵政策的影响下,选择用四千是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以此免除徭役。

  司马迁的父亲曾担任太史令一职,在文学上有极高的成就,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也非常喜欢读书。

  司马迁的父亲非常向往外出游历的生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未付出实际行动,其希望司马迁能够完成自己的心愿。

  在父亲的鼓励之下,加冠之礼完成后,司马迁就踏上了游历天下的道路。司马迁曾先后前往众多地方,搜集了众多古事以及旧闻。

  38岁的司马迁接替父亲担任太史令一职,在大一统思想的感召之下,汉武帝时期的众人多想为国家建功立业,司马迁也不例外。

  当时司马迁想要将把史学工作做好,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仅能够给臣子带来更多的机遇,也会给臣子带来很多考验。

  司马迁因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对于一个男子而言,宫刑是极大的屈辱。

  众人皆以为司马迁意志消沉,从此远离世事,然而司马迁却选择忍辱负重,继续史学研究,并留下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着眼军事,兵学文化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曾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

  司马迁的众多思想也均蕴含在这部作品之中,《史记》之中有大量有关于军事和战争的记载以及司马迁对战争的评价,为后人学习兵法,学会打仗留下了极为生动的教材。

  西汉时期崇尚儒家思想,崇尚和平,反对战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司马迁选择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军事斗争给予高度评价。

  马迁对于军事以及战争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看法。第一个方面司马迁认为和平的基础是战争。

  想要取得和平,需要率先发动战争,虽然大部分民众都不希望进行战争,并呼吁世人应该反对战争,但是依然存在想要通过战争的方式,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好战分子。

  只有通过战争,将他们消灭,人民才能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第二个方面正义战争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

  在西汉的时候,司马迁就曾认识到了战争分为正义战争以及不义战争,其肯定了历史上与黄帝大战蚩尤情况相同的战争,并给予这些战争以较高评价。

  第三个方面对儒家思想中所强调的军事不重要的思想以批驳。

  司马迁认为儒家思想根本不懂得战争的重要性,只是一味的强调和平,并不了解对于世界上的某些人而言,对他们进行思想教化并没有太大的作用。

  最快捷的办法就是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其中包括采取军事行动,司马迁曾用“不权轻重,猥云德化”来说明儒家思想不懂轻重缓急,只知军事行动是暴乱,当然司马迁并非支持战争,其也知道以暴制暴不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但是如遇到情况较为危急的时候,以暴制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解决暴乱。

  第四个方面是天下不能废除以军事力量讨伐暴力的活动。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之下,有儒家学者建议已经以游说以及道德感化的方式取得天下,这样的思想在司马迁看来是完全错误的。

  在司马迁看来,军事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异常重要,如同国家法律一般,即便是在如今,我们对待暴力活动,也是先采取道德感化,若感化无法解决,则会使用以暴制暴的方式。

  第五个方面司马迁对正义战争以及不义战争均做出了解释。

  正义战争是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战争,不义战争则是不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战争。

  在司马迁看来,正义战争必然会胜利,比如废除商纣王,因为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愿望,这一点与儒家思想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不谋而合。

  民族精神,爱国精神

  如果说汉武帝在政治上实行了大一统的话,那么司马迁就是在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向人民传递了民族精神以及爱国精神。

  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就有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团结思想,司马迁也非常认同这种思想。

  而司马迁在“大一统”思想方面的创新是其提出了黄帝是全体中华儿女的祖先。

  中国人民对于家族十分在意,其提出众人皆是是黄帝的子孙之后,中华儿女维护国家的观念逐渐增强。

  司马迁在本纪中第一个记述的帝王就是黄帝,随后记载了颛顼、帝喾、尧、舜四帝,此帝的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中原地区的百姓都是黄帝的子孙。

  为了证明中华民族皆是黄帝的子孙,其还为少数民族立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司马迁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的祖先全部归结为黄帝。

  司马迁在《史记》中还记述了自先秦以来国家以及民族的统一过程。

  在记述统一过程的时候,其主要记述在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突出人才。这些人才多是具有热爱国家、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肯定其统一中原的历史性贡献,当然对于秦始皇的暴政也给予一定的批评,随后对秦始皇做出评价,认为其功大于过。

  《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肯定了项羽在推翻秦始皇政权中做出的贡献,其在巨鹿之战中与秦军的精良部队作战时,丝毫没有半分退缩,为黎明百姓而战,破釜沉舟,虽敌众我寡,但凭借着不服输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

  项羽一生为国为民,值得众人敬佩。

  除了君王之外,司马迁还在史记之中记载了众多爱国爱民,锐意进取,具有民族精神历史人物,其在世家中记载了陈涉带领民众起义一事,虽终于未取得胜利,但是陈涉作为一介农民能够拥有反抗的精神已经非常难得。

  廉颇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而放弃自身偏见,是对爱国精神最好的诠释。

  引领文学,启迪后世

  在文学方面,司马迁对后世的影响亦极为深远。《史记》的出现打开了中国文学新大门,语言以及情节成为文学创作过程中最为基本的元素,阅读《史记》的时候既能够从中感受传统古代文学在句式以及音韵方面的追求,也能够感受到司马迁在语言方面的创造。

  司马迁在写周昌口吃的时候,曾这样写道:“期期不可”。

  并未直接将周昌口吃一事言之于口,而是通过文学的创造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

  《史记》多写历史人物,虽然其中并没有太过华丽的语言,但是其中表现人物心理刻画、夸张修辞、讽刺艺术可谓是应有尽有。

  司马迁还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先驱。

  在司马迁之前,中国的文史哲处于一片混沌之中,如今我们经常听到文史哲不分家,其实在司马迁之前它们三者真的不分家。

  然而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时候考虑到这一点,并未跟随当时其他各家学说,而是自成一家,在《史记》之中既有理论,也有一定的主张。

  司马迁的文学理论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四个方面。首先是要注意文学以及学术之间的界限。

  其次是重视文学家以及文学创作,司马迁非常关注文学家,并选择为他们立传。

  再次强调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讽刺作用。

  本身文学作品就具有一定的讽刺作用,但是过去人们只关注到了文学作品的内在价值,而忽视了讽刺作用,讽刺作用主要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屈原以及司马相如的作品中多含有讽刺意味,司马迁肯定了他们作品中的讽刺意味。

  最后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应该与作家的思想相一致,内容与形式也应该实现统一,并关注其中的语言美。

  司马迁对中国的贡献并不仅限于以上三个方面,其对于训诂学、历史档案学等方面都具有重大贡献,若没有司马迁,我们根本无法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因此西汉可以没有汉武帝,但是不能没有司马迁。

  责任编辑:

上一篇:新加坡率先总结三年疫情:不是秋后算账,有必要未雨绸缪
下一篇:李嘉欣恋爱史,把香港富太气到肝疼的过去,依然能嫁入豪门的原因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