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不是孩子屡教不改,而是你不会引导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3-09
手机版

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曾经说过:所有的错误,都是行动方向的错误。意思是一个问题行为通常包括两个部分: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手段。需求通常都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只是满足需求的手段或行为。比如,有个人因为想发财所以去抢了银行。在这个问题行为中,“想发财”的需求是正常的,但是采用“抢银行”的方式来满足“想发财”的需求就是有问题的。因此,在面对一个问题行为的时候,要把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分开,先肯定正面需求,然后再引导对方用正确的方式或手段去满足需求,这样对方就会觉得你很理解TA,从而更容易选择配合而不是对抗。

比如,看到玩具被别人抢了,小男孩动手打了那个抢玩具的小女孩。这个时候,如果大人只是告诉小男孩:打人是不对的。通常情况下你会发现这样说没用,同样的情景过不了多久又会发生。因为当你说小男孩“打人不对”的时候,等于把他“想要回玩具”的需求也一起否定了,而他“想要回玩具”的需求并没有错,所以你越这么说他心里越不服。

要是大人能换种方式引导,小男孩会更加容易合作。你这样对小男孩说:看到玩具被抢了,你很生气,想要回自己的玩具,所以你才动手了(肯定需求)。孩子一听,觉得大人挺理解他的,心理上也就不会产生抵抗的情绪了。接下来你可以进行第二次引导:那你觉得除了动手,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然后大人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哪些方式是合理的,那下次当小男孩再生气的时候,他就有了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仅仅只是动手打人。

再比如,青春期的孩子留的长发把眼睛都遮住了。通常情况下大人的做法都是批评或者训斥孩子:看看你留这样的头发像什么样子,越来越不像话了,明天赶快把头发剪了。

这样的沟通不但没用,很可能还会起反作用,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都比较叛逆,一方面是因为大人在体力上没优势了,大人掌握的资源孩子也不需要了,所以没办法再强迫孩子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是“我成人了,需要得到尊重”,所以,大人的压迫在哪里,孩子的反抗就在哪里:你反对的,我就赞成;你赞成的,我就反对。总之一句话,就是要和你对着干,看你能把我怎么样?其实到最后,大人也不能把孩子怎么样。

那么针对这个所谓的问题行为该如何引导那?同样是先肯定孩子的需求:我理解你留这样的发型是希望让自己显得独特一点,能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先通过肯定需求来消除孩子心理上的对抗和抵触,然后接下来可以这样引导:其实我以前上中学的时候也留过比你还长的头发,不过最后我发现,头发剪短一点更精神,并且别人也不会误以为我眼睛有毛病。你觉得呢?

因此,在和孩子相处过程中,要学会先肯定孩子的需求,然后再引导孩子采用合理的方式来满足需求,孩子的行为就会更容易发生改变。就像一个空的葫芦,你想要它沉到水里面,你只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你使劲的按,虽然按进去了,但只要你一松手它又会浮起来;还有一种方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把葫芦灌满水,然后放到水面上,它自然就会沉下去。

上一篇:家长该如何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兴智教育推荐阅读
下一篇:来谈谈在家里如何教育孩子,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古法育儿师分享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