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遭全网吐槽:家庭教育中,别做“霸道总裁式”父母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最近热播的《中餐厅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如果没有看过,也应该有所耳闻,黄晓明自创的“明学”学派,频频被网友吐槽上热搜。

比如,他们刚到中餐厅时,杨紫、秦海璐两人在讨论分房间的问题,他直接就以一句“听我的”强行秀自己的安排。


杨紫手受伤了,她本人也表示涂点药膏就可以了,可黄晓明霸道的就以一句“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让画面瞬间停滞。


起初,因为担心没有客源,黄晓明一个劲地拉客人,当林大厨表示“食材不够”时,黄晓明依然不容回绝的下达命令“我不管,全部做”。


当大家一块坐下来总结经验时,他一开口就批评林大厨做菜太慢,始终认为自己的决断没有瑕疵,通过否定别人来抬高自己。还时常亮出店长身份压人,从内心里所传递出来的理念就是:你们都得听我的!


自命不凡、傲慢、自负、爱面子、缺乏共情、特权感、剥削别人......让人有种想逃离的冲动。

心理学家曾奇峰讲过:“面子”太重的人,往往存在一种自恋型人格,他们的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而黄晓明在节目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就与这种人格特征有很多相似之处。

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也是这样的。他们利用父母的角色,忽略孩子的感受和想法,自认为给孩子的就是最好的,总习惯于兴奋的把孩子带进自我导演的剧本里,只想着自己按个一键启动,孩子就能随自己的思路翩翩起舞。

不在乎你飞的累不累,只在乎你飞的高不高。

01 自恋型父母,不允许孩子做自己

在《自私的父母》一书中,作者尼娜·布朗讲述了自恋型父母的五类特征:

夸大自我,我都是为你好;

渴望关注和认可,贪心的父母;

对别人要求颇高,爱发脾气的父母;

喜欢攀比,诡计多端的父母;

孩子不能失败,爱表现的父母。

在自恋型父母的逻辑关系里,他们认为:我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你理应听我的话,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 比如前段时间的热播剧《小欢喜》中,宋倩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自恋型母亲。

在她眼里,女儿乔英子就是她的附属品和价值体现,什么都管,恨不得替她呼吸。她给英子打包好了生活和学习上的点点滴滴,大到孩子要考哪一所大学,小到必须要吃令人作呕的海参。 放飞梦想,写愿望的时候,她要求孩子写700分;


孩子想去天文馆演讲,三番五次求情,她依然不允许;

孩子要去南京大学,她也是想尽办法让女儿留在北京。

后来英子得了抑郁症,在跳海时声嘶力竭的对妈妈喊道:“你从来都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决定我的人生,对不起,是我没有变成你们心里想要的那个样子。”

几句话,说透了她在妈妈控制下成长的不易,她根本就不能做自己。要不是因为失眠34天逃离到深圳,她也没有一次机会可以让自己回到自己的轨道里。


自恋型的父母,虽然也爱着孩子,但这种爱是有腐蚀性的,孩子只能在看不见光的角落里独自暗伤。

演员朱雨辰也是被自恋型母亲深深禁锢住的,40岁未婚。在生活上他母亲依然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朱妈妈甚至说道:“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

在这样一种压抑的母爱下,本来很独立的他,因为母亲的过多干涉,他已经不太敢反抗,生活技能也退化了。而朱雨辰的姐姐也因为在母亲的影响下对婚姻不看好至今未嫁。

朱妈妈这所谓的爱,看上去是无私奉献,可带给孩子的却是千疮百孔。

很多时候,父母都以为是为你好,听他的准没错。怕你做的选择是错误的,怕你成为坏孩子,怕你未来毁掉。殊不知,这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

日复一日,孩子只会渐渐迷失自我,变成你真正的附属品,而不是独立人格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给爱以放手,而不是给爱以紧箍咒。

02 自恋型父母,拨乱孩子成长的道路

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条评论:年迈的父母在等你说一声感谢,长大后的你在等他们说一声对不起。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父慈子孝,抚育赡养这么简单。对于出生在破坏性自恋型家庭里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一生是与自己家庭赋予的一切在抗争。

深以为然。 本来是一场养你成人,望你成材的旅行,可有时候,父母的爱非但不是最美的风景,反而成了羁绊,促使孩子们抗争、逃离。 邻居王姐也是一个自恋型的母亲,在她眼里,孩子桃桃就是“属于”自己的。

5岁时桃桃喜欢画画,却偏偏送她去跳舞,逢人还说自己女儿多才多艺。

15岁时,偷看桃桃的日记本,发现孩子有早恋倾向后,情绪爆发到了极点,又打又骂。这使得桃桃对爱情产生了极度恐惧,勉强的两次婚姻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21岁参加工作时,桃桃本来想去设计公司上班,也很有天赋,却被母亲硬逼着去考了公务员,最后由于不喜欢,自己偷偷辞了职,一度跟母亲要断绝关系。

自恋型的父母,总习惯于对孩子的人生“动手动脚”,让孩子成为他眼里有光的人,可这样的安排,只会换来孩子无尽的反抗,甚至让孩子成为自己讨厌的那一种人。

在央视《客从何处来》第二季宣传片中易中天说过一句话:“我最大的恐惧就是成为我父亲那样的人。” 对于在自恋型父母庇护下成长的孩子,他们一生都在用力拒绝成为“父母的样子”,他们想要的是属于自己的天空。

可遗憾的结局是,孩子爱他们,却不愿成为他们。

03 培养翱翔天空的孩子源于尊重并陪伴孩子共同成长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认为,做父母的,应该经常问自己一句:这样做,真的是为了孩子吗?还是为我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最好的关系应该是平行线。父母懂得宽容尊重孩子,并陪同孩子一块成长。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黄磊的女儿多多想要把一只小狗带回家养,但是怕妈妈不同意,就打电话向妈妈询问。 起初,孙莉也是不太同意的,但是没有直接拒绝。她的做法是先让多多说出想养小狗的理由,然后又让多多保证,会照顾好小狗,最后答应多多可以把小狗带回去养。

简单的一波操作,却透漏着教科书一般的教育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黄磊和孙莉也允许多多染头发、打耳洞。这在大多数父母看来俨然是不行的,但黄磊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从未把她当作孩子,她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秘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

她不属于我,我们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个体,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她,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

父母的尊重和理解,是多多更自信,更会照顾人的源泉和底气。 相比,自恋型的父母,通常会认为自己选择的就是对的,从不会考虑孩子的感受。就如黄晓明在节目中的那样,只管自己的想法去安排别人,根本不顾合不合理,一旦出现了问题,就认为是对方没有按程序来。

诗人海桑在《给我的孩子》中写道:

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它们与你无关吧,你何妨做一个全新的梦。

我们和孩子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孩子该有自己的成长路径,父母也该有自己的空间和追求。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句句听我的,一次次我要求,你必须;

好的家庭教育,也不是一次次控制,给孩子安排你认为最好的人生;

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懂得放手后的平衡共进,与孩子共同成长!

上一篇:为什么以色列这么强大?外嫁的中国媳妇道破:家庭教育
下一篇:到2020年 济南计划投资200余亿元 新增学位34万个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