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停止对孩子的数落:挑剔和焦虑的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养成“巨婴”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2-26
手机版

说起来,父母对孩子的挑剔似乎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从小到大没有被父母挑剔过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上大学以前,父母对我们学习成绩的挑剔,应该是很多人心中不可说的痛。

就连周六周日我们不想上兴趣班,都会被父母数落为不上进;但如果报了个作文班,却没有写出值得被张贴在班级墙上的范文,我们又会被说是“浪费钱”。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父母对我们的挑剔之处,会变得越来越多。

在南京工作的小彭,就被爸妈“逼婚”逼到麻木了。

她每次回家,爸妈总是要给她安排相亲,这让她感到很苦恼。

其实她也不是没有谈过对象,只是父母都对男方不满意,还动员家中亲戚,要为小彭找一个更好的,结果闹到小彭和男朋友分手了。这让小彭很心累。

很多年轻人就是害怕被父母和三姑六婆挑剔,而选择留守在大城市里,不回家过年。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便有了“恐归族”一词。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挑剔还都情有可原,那么下面这个新闻中母亲的挑剔,实在是让人“无语凝噎”。

美国德克萨斯州34岁的妈妈凯勒妮·鲍恩,一度宣称儿子有癌症晚期,需要肺移植等,在8年内让儿子上医院超过323次,做了13次大手术。

然而,据美国儿童保护机构和检察官称,8岁的克里斯托弗根本就没有病,他接受的大多数治疗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母亲凯勒妮和儿子克里斯托弗

调查显示,妈妈凯勒妮很可能患有代理型孟乔森综合症。

该病指的是,照料者为获取他人关注,捏造被照顾者(通常为老人、孩子或残疾人)有病的情况,甚至直接造成被照料人真的受伤或患上疾病。

这种“你妈觉得你有病”的挑剔,本身就是一种可怕的病。

一、挑剔的父母会把“爱”变成“害”

其实,挑剔的父母,更容易把孩子培养成“巨婴”。

与我们表面上所看到的不同,父母挑剔的本质,其实是一种无微不至的照顾。

父母通过挑剔孩子的种种,达到告知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目的,但这就等于直接扼杀了孩子尝试的可能性。

明明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地做“人生选择题”的权利,可有人却偏偏因为挑剔的父母,还没“做题”,就已经被告知哪些选项的答案是错误的。

久而久之,孩子便失去了自主判断的能力,凡事都依赖于父母的意见,“巨婴”、“妈宝男”、“妈宝女”就是这样被培养出来的。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身边有“妈宝男”的受访者高达61.0%,而有57.5%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妈宝女”。

此外,有71.0%的受访者,建议父母要学会适时放手,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人生。

“巨婴”现象泛滥,的确与父母过多地给予意见有关。

前几年播出的婚恋节目《爱情找对门》中,主选男嘉宾无视掉大数据的客观推荐,坚持相信妈妈的选择,连他对理想的另一半的选择标准都非常符合妈妈的审美:女方要懂事乖巧。

在与女嘉宾交流的同时,男嘉宾可谓是对他的母亲言听计从,不称母亲心意的女嘉宾,很快就被淘汰出局了。

的确,小时候,我们的三观尚未健全,需要父母的提点,方能不走上歪路。

而如今,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经历,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价值观念,足够去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一个人的好坏,而非事事都要依据父母的意见。

一个人的成长,不是见于年龄的虚增,而是体现在自我意识和价值判断体系的完善。父母过多地指摘,很有可能扼杀掉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完全有违初衷。

电影《黑天鹅》中的女主角妮娜,是一个完全听从母亲意见的乖乖女。妮娜的母亲埃里卡,总是把妮娜的房间布置得充满粉红色,连吃的早餐都是粉嫩的西柚,她甚至还帮妮娜剪指甲。

但妮娜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她并不需要母亲这样过度的关怀。

在努力靠近黑天鹅形象的过程中,妮娜内心压抑已久的叛逆,渐渐爆发,甚至分裂出了另一个自我。

在电影的结局里,妮娜追求的光明和黑暗共存的“完美”,最终毁掉了她。面对这悲哀的结局,母亲埃里卡事事都要监管的培养方式,实在难辞其咎。

当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挑剔的父母有时候是能够教育出优秀的人才的。

然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名人之所以能够成名,是因为他们有着与之相称的才华和能力。他们极佳的先天条件,能够让他们承受住父母的期待和挑剔。

而普通人则不然。在遭遇父母持续的挑剔之后,心理较为脆弱的孩子,可能会承受不住,继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2016年夏天,成都达州市渠县中学18岁的学生小斯,在高考过后的几天里自杀了。

他的个人QQ空间里,有长达2800多字的留言,他试图通过文字来“控诉”父亲经常打自己的行为,并称自己感受不到家人的爱。

小斯的妈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孩子回到渠县上初中后,她答应过孩子,如果他考好了就奖励他一台笔记本电脑,结果是孩子考得不错,但家里并没有应允买电脑的承诺。

原因是夫妻俩害怕买了电脑之后,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想要等到他考上大学后再考虑买电脑的事。同时,他们也承认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

小斯自杀的悲剧源于,在他的角度,确实很难感受到父母严厉和挑剔的背后,隐藏的是寄予他的深深厚望。

作为一个孩子,他觉得自己一路以来的努力得不到重视,就会渐渐地对父母失望,进而对自身也产生了怀疑。

挑剔的父母,未必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却很有可能培养出低自尊的孩子。

低自尊的人格的形成,会使人不容易快乐,不敢轻易相信自己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美国日前一项研究显示,12岁至13岁的青少年最容易受到父母的影响,那些从未或很少被父母视为“骄傲”的孩子,产生自杀想法的概率会高出常人5倍,尝试自杀的概率则高出常人7倍。

那些口口声声说“严厉都是爱”的父母,很有可能把“爱”变为对孩子的“害”。

二、父母都不觉得这是挑剔

其实,父母不是真的想挑剔孩子,他们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挑剔。

1、父母的挑剔,很多是自我焦虑的结果。

中国式父母焦虑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对自己孩子的未来期望太高,曾经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摧毁了所有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是个孩子就希望上北大清华,最差也是复旦同济,完全不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孩子的可能。导致学习一好遮百丑,只要学习好其他无所谓。

同样,由于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养成了孩子许多不好的习惯,导致大量的少爷、小皇帝、小公主的存在,从而培养出了一些中国式巨婴。而中国式巨婴的存在又加剧了父母的焦虑,从而恶性循环。

2、父母的挑剔,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们的心理预设。当我们偏离他们期待的时候,挑剔也就越来越多。

这也是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还小的时候,觉得他可爱得像个天使,恨不得天天将他捧在手心上,但当孩子逐渐长大之后,又觉得越来越看他不顺眼,哪哪都不对的原因。

主持人陶晶莹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谈到母亲对自己的挑剔,因为她的母亲曾经是播音员,所以出于职业习惯,她的母亲总爱纠正她的发音,尤其是后鼻音发音。尽管陶晶莹已经是知名的主持人了。

3、父辈的价值观念往往不同于晚辈的价值观念,他们依仗着固有的审美、判断对后辈进行提点,便成为了挑剔。

比如,“你妈觉得你冷”这个梗。年轻人追求新潮时髦,觉得秋冬穿个破洞牛仔裤出门也没什么的,好看就行了,大不了偷偷地多贴几个“暖宝宝”。

然而,这种穿法,多会受到父母的挑剔,他们觉得大冷天出门,不穿秋裤就是不科学的,然后必定要苦口婆心地教育年轻人,不穿秋裤容易得老寒腿,要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养成养生意识。

又比如,前些年“空气刘海”流行的时候,爱美的女生们,怕是也没少因为这个受父母的嫌弃。“空气刘海”像“被狗啃的一样”是父母的审美所不能接受的。

再比如,现在大家都会称自己喜爱的明星为“老公”、“老婆”,上了年纪、思想较为保守的老一辈也是无法接受的,他们觉得以如此亲密、唯一的称谓来称呼一个可能从未面对面接触过的人,是不应当的。

当然,他们当年沉迷于他们的偶像的盛世美颜时,也没少遭到他们父母的挑剔。

再次,父母老是挑剔,不是不爱孩子,而是太爱,就想他们事事都好,便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发表意见,希望孩子少走弯路。

他们觉得自己当年掉进的坑、吃过的亏,没必要再让自己的孩子经历一次。

电视剧《亲爱的她们》当中,宋丹丹饰演的单身妈妈马卫华就是一个典型的虎妈,女儿顾嘉一快三十岁了,她还要对女儿严加管教,从女儿的工作到择偶都要干涉。这让顾嘉一大感不适,认为妈妈马卫华已经过分地干预她的生活了。而马卫华面对女儿要私人空间的“控诉”,却觉得女儿是“白眼狼”。

挑剔的父母,从来意识不到自己的挑剔。

三、别让父母的挑剔毁了你的人生

正如上一个部分讲到的那样,挑剔的父母总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挑剔,因此,想要改善这个两方皆心累的现状,作为子女的一方,有必要先迈出一步。

为人子女,理应明白父母的挑剔,不是他们的本意,既然父母挑剔的出发点是好的,就不要下意识地把父母和自己对立起来。父母也曾年少过,他们也承受过上一辈的挑剔。

当他们开始挑剔你的时候,你不妨说清楚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沟通的作用远远大于沉默。

就算经过交流之后,父母依然不认同自己的做法,他们起码也能够站在你的角度去理解你的举动。

美国女演员“石头姐”艾玛·斯通,从小就热爱表演,11岁就已经正式登台演出,在她15岁的时候,她决定要以表演为终生职业。

于是,她当即做了一份长达30页的PPT,并邀请父母观看。通过PPT的放映,她向父母表达了自己想要辍学去好莱坞闯荡的决心。

幸运的是,艾玛·斯通的父母同意了她大胆的想法。

虽然“石头姐”刚开始在好莱坞的经历并不是十分顺遂,但是她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和强大的信念,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如今更是凭借《爱乐之城》里的惊艳演绎,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演员。

如果“石头姐”在15岁那一年,不敢向父母提出辍学的请求,她的人生很有可能就要被改写了。

当然,子女主动地沟通后,父母也要有相应的自觉:因为害怕过度表扬孩子会导致他骄傲自满,而常打击他,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掌握适当表扬的语言艺术,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具备的技能。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叫我第一名》,讲述的是主人公布莱德因患有先天性妥瑞氏症,而屡遭打击,却依旧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默默努力,最终实现梦想成为出色的教师的故事。

先天的疾病,使布莱德会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这使他在小学时期,饱受老师和同学的冷眼,但是他的母亲却从来没有放弃过他,而是一直鼓励他,告诉他会成功的。

当听到布莱德求职失败后在电话中向自己抱怨,那些校长只能看到他的缺点,却忽略他的教学能力时,妈妈会安慰他说,错过像他这样优秀的老师,不是布莱德的损失,是学校的损失。

这位母亲用爱心、耐心和鼓励的艺术造就了伟大。如果她一路以来都对布莱德多加挑剔,这世界上就要少一个传奇了。

此外,比起挑剔,父母首先要承认自身的不足,不要把奢望当成合理的要求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要单一地以世俗的“优秀”来限制孩子。

用爱去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培养出自尊自重自爱的孩子,是每一个父母所期盼的,勿让挑剔伤了孩子的心。

上一篇:学霸妈妈给出这8点家庭教育建议,亲测有效
下一篇:爸妈一定要看的家庭教育100招,招招绝妙!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