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企业数字化转型,都被“牛鞭效应”给拖垮了?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3-01-25
手机版

  前几天,跟一位零售行业的CIO朋友交流数字化转型,他给我讲了发生在他们公司的一件事情:

  上个月,运营部同事跟产品经理提了一个需求:在已有App里,做一个套餐购买功能,赶在“年货节”之前上线。于是产品经理完善了需求,梳理出12个功能页面,交给开发人员预估工时,开发说做这个需求,需要开发一套支付系统、套餐管理系统,测试说涉及到钱,还要增加40%的安全测试工作......

  一番沟通下来,结论是:在已有App里做一个套餐购买功能,需要280人日。也就是说,3个开发和1测试做这个功能,需要3个多月。

  CIO很是崩溃,这只是他们几百个项目中的其中一个,他觉得整个研发团队已经失控了,问我怎么办?

  我说,这是“牛鞭效应”,这个现象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非常普遍。

  什么是“牛鞭效应”?这是经济学的概念,指的是供应链当中,信息流从客户端传递到供应商端,被层层放大、扭曲的现象,就像一条扬起的“牛鞭”,最终导致生产预估严重脱离实际需求。

  在企业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开发需求在部门间传递的过程当中,被层层放大、扭曲,导致工时预估严重脱离实际需求。

  “牛鞭效应”对企业危害很大,既浪费了IT成本,又使企业丧失了机会成本,不论规模多大的企业,都很容易被拖垮,要格外警惕。

  之前的文章里,我们探讨了许多数字化转型Why和What的问题,本文就来聊一聊,数字化转型如何更好地在企业当中落地,即How的问题。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战略,任何一个战略的落地,都离不开5个要素:组织、人才、制度、技术、文化。下面我们分别从这5个方面来探讨,企业数字化如何落地。

  01

  组织:塑造企业数字化能力模型

  要想让数字化战略顺利落地,就必须打造数字化组织,这个组织必须包含5种能力模型:

  战略能力。企业数字化要上升到战略高度,而不是通过一两个IT项目就能够完成转型。数字化战略的关键在于,要有战略定力,要一点长期主义精神,把数字化融入企业DNA当中,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

  变革能力。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场变革,就像鸡蛋一样,必须从内向外打破,才能换发新的生机,而从外向内打破,就是灾难。

  组织能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是组织升级的过程,肯定会动到个别人的利益,引起一部分人强烈的反对,这时候要有大局观,也要尽量兼顾员工的个人发展。

  创新能力。没有对业务模式进行创新再造的数字化,是没用的数字化,要么降本增效,要么驱动业务创新,归根结底要为企业提供价值增量。

  执行能力。企业员工的执行力,几乎决定了数字化转型的成败,因为员工好比企业的每一个细胞,数字化就是要激发每一个细胞的活力,让组织充满无限动力。

  打造数字化组织,就是要建立一套数字化能力模型,并且通过这套模型,快速培养员工的数字化能力。

  02

  技术:抓顶层设计,从场景切入

  数字化转型,要从企业顶层架构设计入手,梳理各业务板块的战略、关键业务流程、核心系统模块等。数字化转型的4大架构包括:业务架构、数据架构、应用架构、技术架构。

  

  简单来说,在厘清业务架构的基础上,对应用架构进行梳理,界定各系统间的业务域划分,方案很多,如:领域建模等。进而对数据架构进行整体梳理,进行数据资产的统一定义、统一管理。最后是企业技术架构规划,包括云架构、网络架构、存储架构、安全规划等等。

  离开了应用场景的数字化,都是“伪数字化”,每个企业的业务模式存在差异,那么数字化的应用场景也应该不同。K哥梳理了零售、批发、制造、物流、医药、金融等行业,总结了数字化转型的6大场景,对于各行各业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CIO对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把握不准确,或无从下手的时候,不妨考虑从这6个场景切入:

  一、产研数字化:重新定义产品

  许多以产品研发为主的企业,通过对研发过程进行数字化升级,缩短idea to market的时间,降低试错成本,全渠道收集用户反馈,实现了“软件定义产品”,重塑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比如瑞幸、小米、海底捞等企业,都是产研数字化成功的典范。

  二、生产数字化:智能制造

  在这一波数字化大潮当中,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生产数字化,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我国是制造大国,许多企业正在经历从低端代工到高精尖制造的转型,数字化作为主要的手段,决定了制造企业未来的路究竟能走多远。

  三一重工的“灯塔工厂”、特斯拉的“超级工厂”、上汽的“数字化车间”,已经成为智能制造的标杆企业。

  三、供应链数字化:松耦合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能力,是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数字化就是要建立一个松耦合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速度和敏捷性。

  苹果就是一家以极致供应链著称的公司,他们管理着分布在全世界数万家供应商,通过打造数字化供应链,不断提高企业间的协同效率,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之一。

  四、营销数字化:持续成交力

  数字化营销,是一种营销模式的变革,帮助企业从被动方变成主动方,建立企业持续成交的能力。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人工智能,以数据整合为核心,重塑客户价值。

  国内有许多专注于营销数字化的厂商,产品涵盖了:品牌互动、客户管理、消费者运营、精准营销等等领域。

  五、财务数字化:业财双向赋能

  财务数字化,一直以来都走在所有数字化应用场景的前列。“业财一体”也逐渐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国内,以金蝶、用友为代表的企业,深耕财务领域几十年,已经是当之无愧的规则制定者,行业中的头部玩家。

  六、经营数字化:数智化管理

  马云曾发表过企业经营数字化的看法:“以前的数字化,是用互联网营销、互联网管理、互联网运营,它只是让企业活得好,而今天,数字化是让企业活下去的关键。”

  以数据驱动为抓手,以商业洞察为辅助,帮助企业管理者提升决策质量、提高决策速度,让企业全面实现数智化管理。

  03

  人才:用数字化思维武装每一个人

  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难的就是员工思维的转变,就是要用数字化思维来武装员工的头脑。什么是数字化思维?这是一种复杂性思维,包含多个不同学科的思维,具体可以拆解为6种思维:

  

  数据思维。企业决策过程从原来的拍脑袋、凭经验,转向数据决策、商业洞察指导的科学决策方式,以提升整体决策的质量。

  系统思维。数字化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视图,从用户反馈、经营分析、财务分析、企业成本、行业竞争对手数据,对企业进行全局视角的思考。

  敏捷思维。借鉴互联网公司敏捷迭代的思维,在不确定的时代,快速反应,不断完善自身。

  用户思维。传统企业从市场导向、营销导向,转变为以用户导向、以产品导向的思维,让客户价值驱动企业发展。

  产品思维。以产品为中心,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大规模定制为主要生产理念。

  生态思维。构建良好企业生态环境,实现上下游产业链的共生。

  要想让数字化人才在企业数字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离不开制度建设。

  04

  制度:让数字化“有法可依”

  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为企业数字化建设提供机制上的保障,让员工做起事情“有法可依”,把数字化建设写进制度里,写到企业章程里。

  需要注意几个原则:

  一、需要原则。建设体系要符合实际需要,不要假大空,不指望一个体系治好所有病。要联系实际,不做表面文章。

  二、适用原则。所建制度应具有实际内容,不搞模糊数学、神秘哲学。

  三、稳定原则。制度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

  具备了组织、人才、制度等软性条件,企业数字化就可以真枪实弹地进行了。

  05

  文化:用数字化“刷新”企业

  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对文化的全面刷新,将数字化理念注入到企业的DNA当中,以数字化驱动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变革,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让数字化成为企业的护城河。

  微软现任CEO纳德拉,在2014年走马上任以后,提出“刷新”的数字化转型理念,带领微软向云服务、移动、企业赋能等领域进行深度业务转型。微软公司本身就拥有强大技术实力、优秀数字化人才,在全面“刷新”企业文化之后,只用了几年时间就突破了万亿市值,让科技巨头微软再次走在科技行业的前列,焕发出新的生机。

  结束语

  小结一下,本文聊了企业数字化转型How的问题,从实操的角度讲了企业数字化战略落地的组织、技术、人才、制度、文化等5个方面。

  企业数字化转型,要警惕“牛鞭效应”问题,从顶层设计出发,从企业经营管理的5个场景作为抓手切入;在组织层面建设数字化能力模型;将数字化思维武装每一个员工;用机制来保障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不变形;通过数字化文化全面刷新企业,最终实现企业数字化变革。

  最后,以曼德拉的一句名言作为结尾,与你共勉:“我没有失败过,要么赢得胜利,要么学到东西。”

  作者简介

  Mr.K,国内知名IT管理专家,「顿悟山丘」创始人,科技媒体「技术领导力」创始人。畅销书《技术人修炼之道》《技术管理之巅》作者,曾担任壹药网 技术VP、1号店技术总监。分享个体成长、团队管理、企业数字化转型、IT热点评论。

  公司》

  12月份中标信息:

  6、

  

上一篇: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目录(通用项目)
下一篇:什么样的大学才是重点大学?看看一本和重点有哪些不同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