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普照》:三个角色,三个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2-24
手机版

有多少对父母,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观念,这些观念就是我们去理解、认知这个世界的框架,它奠定、影响、塑造了我们的感情和行为。——《原生家庭》

电影《阳光普照》是台湾导演钟孟宏2019年的新作品,电影上映即获高口碑,长期霸榜豆瓣热门,更是成了金马奖的黑马,获得11项提名、5项大奖,一举成为观众票选年度最佳影片。

电影讲述了一个平凡又支离破碎的中国式家庭故事:父母做个普通工作但很少关心两个儿子;大儿子阿豪成绩优异被全家给予厚望,却选择了自杀;小儿子阿和是个混混,被父母忽视,和兄弟菜头意外砍人后进了少年辅育院,被放出后逐渐改过自新……

和许多讲家庭故事的台湾电影一样,《阳光普照》的节奏不急不慢,娓娓道来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却又通过平凡的故事延伸出无尽思考,关于家庭、关于成长。

影片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来书写深刻的原生家庭的课题,不同人物折射出不同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不同的人生命运。今天我就以三个人物来解读三个不同的命运及其背后的家庭教育意义。

01 阿豪:在“苛求成就型”父母教育下,“好孩子”人设让他逐渐却失去了自我

大儿子阿豪的人设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外形好、乖巧懂事、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在补习班也深受老师喜欢。爸爸阿文把全部的爱和期待给了阿豪:驾校每年的笔记本都留给阿豪,每次驾校学员问起有几个儿子,阿文也从来只说一个。

美国亲子关系专家斯蒂芬·波尔特指出:苛求成就型父母母注重外表和成绩,他们需要通过成就来判断是否优秀,孩子会开始重视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感觉。

正是因为父母的过分苛求和期待,让阿豪逐渐活在了“好孩子”的人设中:高考因为没有考上第一志愿而选择复读,对家里人都是毕恭毕敬,从来不敢说出自己的烦恼。

心理医生哈丽雅特在《取悦症》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类不懂拒绝老好人:当他们感觉到失望、沮丧时,他们不允许表达愤怒,时刻保持愉悦,时刻保持乐观。

阿豪就是被这样的好孩子人设压垮了,正如阿豪对女同学所说的:“这世界唯一公平的就是阳光,但炙热的阳光其实没有那么容易拥抱,你会发现所有人都躲在阴影下。可是我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阳光大男孩”阿豪永远活在父母和老师的期待中,永远把温暖和阳光带给别人,但是哪有什么懂事的孩子,他们只是把不开心藏了起来。

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说过:“当有毒的父母给我们施压,控制我们时,通常有两条路可以走:投降或者叛逆。”最终,阿豪最终选择了叛逆,选择了做出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事情:跳楼自杀。

“苛求成就型”养育方式残酷的地方在于,父母自以为给了孩子关爱和目标,但孩子却无论怎样做都无法觉得自己足够好,双方在期待和被期待中,逐渐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02 阿和:在“缺席型”父母教育下,导致性格缺陷,逐渐走向叛逆

小儿子阿和,是二胎家庭中被忽视的那个孩子。父母从小因为哥哥成绩优异以哥哥为骄傲,但对阿和从来都是不闻不问,于是便有了妈妈所谓的“阿和上小学时就不快乐,问他也不说原因,到了国中就变了一个人。”

像阿文、琴姐这样的“缺席型”父母,他们不仅仅在情感上没有付出,而且根本就没有兴趣和意愿和孩子进行交流。

阿和从小的不快乐,源于原生家庭对他的忽视,特别是爸爸对他的厌恶和忽视,爸爸不承认他的存在,数落他的时候,他开始讨厌他们偏心哥哥,变得叛逆。

美国亲子专家斯蒂芬·波尔特曾说过:

生命中缺少父亲会让孩子自发地产生一种深深的失落感,如果不对这种失落感加以缓解、治疗和理解,会使其进一步恶化。他们长大后,如果忽视了这种关系的重要影响,会面临愤怒控制或者暴力人格倾向的问题。

父亲角色的缺席、母亲对他的忽视,使得阿和逐渐走向了叛逆、暴力倾向,最终因为砍人事件到了少年辅育院。直到阿和入院,父母也不知道儿子是从什么时候变成这样的,这就是我们教育的可悲之处。真正有害的是情感忽视的父母对成长中的孩子的情感需求一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而是要尽量去弥补自己的缺席,正视孩子情感需求,这样才不会错过孩子的成长。

03 菜头:在失去双亲的隔代教育下,永远活在阴影里,最终走上了绝路

比起阿豪和阿和,菜头更是影片最为悲剧的一个人物:从小到大只跟奶奶生活在一起,从来没有感受过完整家庭的爱,把阿和视为兄弟,阿和被欺负后毫不犹豫拿到砍人。因此当他出狱后,发现奶奶被送去疗养院,兄弟阿和也对他敬而远之,他彻底成为了社会抛弃的那类人,最终被阿和爸爸在雨夜中开车撞死。

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系教授杰弗里·E·杨指出:“童年时家人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比如抛弃、过度保护等,会造成性格缺陷,并影响一生。”

童年就失去父母的菜头几乎没有受到真正的家庭教育,因而导致了其性格的缺陷,成为标准意义上的“混混”。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菜头出狱后频繁地找阿和:没有亲情的菜头,只剩下了友情,他对阿和一次次“找麻烦”只是为了填平内心对阿和从来没有联系过他的愤怒,当他发现他仅剩的兄弟也视他为“麻烦”,这才是真正可悲的地方。

悲剧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如果孩子早年缺乏真正的教养哺育,那么长大后就会采取不健康的方式去索取。

菜头的悲剧也是这个社会的悲剧,在青少年犯罪率日益上升的当今,”菜头式“边缘人群,家庭、学校、社会该给予怎样的关怀和爱,来抚平他们童年的创伤,让他们拥有一个”正常“的童年和青春期呢?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要通过影片,给我们带来的深刻思考。

04 浅析《阳光普照》中三位少年的人生遭遇给家庭教育带来启发及现实意义:

《阳光普照》把在三个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下的三个少年的命运娓娓道来:大儿子阿豪在父母不断苛求和期待,最终抑郁至死;小儿子阿和因为被父母忽视而叛逆,最终出狱后逐渐得到了父母的关爱,一家人逐渐走向了和解;阿和的朋友菜头失去双亲而叛逆,最终想要从友情中得到救赎,却也被兄弟视为仇人。

如果我们对孩子太严格,那么他们会在青春期叛逆;如果我们对孩子太放纵,会导致逃命不懂得行为的边界,会让他们更加放纵;如果我们太过忽视孩子,他们会拒绝和我们交流。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塑造什么样的孩子。看完电影,不禁让人唏嘘,家庭教育对于青少年的性格和行为有着至深的影响,也让我对家庭教育有了3点更深的认识:


1.好的教育不是靠苛求,而是放手

每年考高前夕,都能看到很多好学生压力太大而轻生的新闻,许多孩子在父母的高要求高期待下,压力无处排解,心事无人倾诉,最终失去了自我,正如《阳光普照》中父母对阿豪的过分期待,让阿豪不知所措。

心理学博士沙法丽·萨巴瑞指出: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身为父母,要认识到,当孩子出生后,他们就是独立的个体,而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身上。正如纪伯伦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首诗中的那句“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放下对孩子的过多苛求和期待,去让孩子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哪怕与我们最初的期待并不吻合,不能因为我们是孩子的父母,就要他们抱持我们的愿望,我们的愿望只属于我们自己。

2.真正的爱不是靠用力,而是用心

《阳光普照》中的父亲阿文对阿豪用力过度给予太多期待,因此阿豪内心抑郁走上了绝路;在阿和出狱后阿文害怕菜头再找阿和惹事,开车把菜头撞死……阿文至始至终对孩子的爱,都用力过猛。

做父母的很多时候总以为把自己掏空,把自己能给孩子的都全盘交付给孩子,这就是爱了。其实不然,从始至终,父母都以自认为合适的方式在爱着孩子,却不知孩子真正想要什么。

何为用心的教育?用心就是父母在陪伴孩子游戏的时候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而不是在旁边玩手机;用心就是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去走进孩子的内心,而不是轻描淡写地表面关心……

用心地关注与陪伴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在这样的用心陪伴下,将来无论孩子走到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境,他都会无所畏惧。


3.好的家庭不是靠“关心”,而是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自以为是的关心,是看到孩子不开心的时候随口问一句你怎么了,却从没有走进过孩子的内心。

《阳光普照》中,父母并不知道阿豪真正想要什么,妈妈也不知道阿和什么时候变坏的、什么时候学会撬自行车锁的,一家人形同陌生人,从来就没有好好坐下来沟通过,从来没有用心地交流彼此的内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在《用心教养》一书中写道:”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交流,将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使其养成一种处理人际关系、掌控自己情绪的智商即情商。“

一个健康的家庭,不是表面的关心,而是一家人之间,能够真正进行情绪交流、真诚沟通,没有什么心结,是无法通过沟通解开的,想必在这样的沟通氛围下成长的孩子,成年以后必定能够很好的处理各种关系。

结语

《阳光普照》整部电影并没有像片名所述充满了阳光,而是通过一个琐碎的家庭故事,讲述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片中每个人物的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厚的意义,关于家庭教育、关于家人如何相处、关于友情。

片中三位少年的命运和背后的家庭教育,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也值得每个为人父母的去反思自己过往的教育方式。

刘若英在看完《阳光普照》后花了一周沉淀心情,她说“我的眼泪不是从眼眶里流出来的,是从心里痛出来的,这个痛,后座力很强。”相信看完的你也会得到不同层面的启发。

上一篇:好的家庭教育浓缩为6句话
下一篇:7-9岁孩子第二“反抗”期:当矛遇上了盾,父母怎么办?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