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奖反看教育,家庭教育多么重要,自我修养又多么重要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从小到大一直都认为教育很重要,但是从未仔细思索过它为何重要,它重要的地方在哪里。似乎我们和传统教育一样都陷入了一个怪圈,教育只是为了普及知识。

其实教育之路从来不是那么简单地,没有笼统之分,只有具体个例具体分析。

你若把所有的公式都用于所有问题上,总有一天你会唱到苦果。正确的办法是知道缺什么,然后去分析它,修正它,而不是“毒打”它。

杨振宁的求学之路

杨振宁于1922年10月1日在合肥县城西大街西古巷降生。

1923年秋天,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因考取了安徽省官费留学美国名额,去往美国旧金山留学深造,从而杨振宁的教育就落在了母亲罗孟华身上。

四岁开始罗孟华就开始教他学认字,五岁时给他请来私塾。

1929年秋,杨武之一家举家北迁,到北平定居。

十一岁杨振宁考进质量享有盛誉的崇德中学,为他的数理化等自然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且杨武之知道很了解杨振宇的学习进度和学科偏好,但没有在这方面进一步推进,教他几何与微积分,反而暑假安排人教他《孟子》。父亲的“慢慢来,不要着急”思想对他影响很大,让他领悟到以后的物理理论研究不要操之过急,总是循序渐进的稳步前进。

十五岁时因“七七事变”逃难到昆明,抗战中的八年是他们一家生活最艰难的日子,但是在困难中他们依然没有落下任何学习的机会。哪怕1941年,日本空军针对西南联大展开破坏性的轰炸,一众师生也誓死抵抗侵略者。

二十三岁的他去到美国芝加哥大学读博士,这才开始了他研究工作的新篇章。

试想下,如果杨振宁在关键的几个点上有所放弃,是不是可能就不会取得以后的成就。

李政道的求学之路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在上海市一个名门望族。

父亲李骏康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不仅请来家庭教师给子女教英文、数学和国文,还请来武术教练强身健体。

小学在私立清心中学附小度过,中学则进入上海东吴大学附中就读。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十五岁时因受不了日本占领上海后的屈辱生活,于是与二哥李崇道去往江西,想去赣州联合中学读书,险些没能读成书,好在机灵认识了吴大猷教授才入了学。

十七岁那年秋天,李政道就从江西联合中学毕业,考上了浙江大学物理系。

不过因为战争开始,整个大学为躲避日本侵略者,从杭州经过广西的宜山、贵州的遵义,迁到贵州的湄潭。途中他患上了痢疾和疟疾,高烧、恶心、腹泻等一系列症状把他弄得死去活来,最后是凭着坚强的意志硬是走到了贵州。

因为是躲避战乱,很多教学器械都没法搬走,连物理实验都只能在破庙里做,其他的很多器材只能另外想办法替用,比如将水桶放在高高的木凳上,产生落差提供水流,组成循环系统里关键的一个环节。

十八岁那年,日本侵略军逼近贵州,李政道差点投笔从戎,最后还是吴大猷的劝解下才打消了顾虑,最后随束星北去了西南大学物理系就读。

在西南联大,李政道与杨振宁相识。

1945年抗战胜利,蒋介石有了制造原子弹的想法,给了吴大猷两个去往美国学习的人员,李政道1946年7月才得以出国。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诺贝尔奖,那年李政道31岁,杨振宁35岁。

纵看两位的求学之路何其相似,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又是何等的重要,假若没有父母的悉心引导也就没有他们在成长中的优秀表现,所以说天赋很重要,但家庭教育也格外重要。

有人说家庭背景也很重要,比如财富!毕竟她们两位家庭都很殷实,从而从小接收到的教育都是最好的。

这不可否认!但是我想这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因为我会讲一位农村出身的诺贝尔获奖者,他的成就几乎完全是靠着自己奋斗出来的。

他叫崔琦,199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崔琦的艰难求学之路

1939年2月28日,崔琦在河南宝丰县肖旗乡范庄村出生,他是家里最小的一位,上面有三个姐姐。

1947年宝丰解放后,崔家被划分为富农,但是只有两间破草房,十几亩地和一头小毛炉。其父亲崔长生干活都是光着背,赤着脚,冬天才能穿一件破棉袄,由此可见贫穷程度了。

10岁时崔琦从新宝镇石桥区高皇庙小学毕业,当地没有中学也就辍学了两年在家。父亲是不想让他读书了,因为过几年家里就有壮劳力了,而母亲执意要他继续去读书。

12岁,由三姐崔璐带着他到北京的大姐崔颖家小住,在二姐崔珂和三舅的帮助下去到香港,进入六年级接受正规教育。

他离家也是永别了父母,1958年,他父亲患重病,1959年夏天他父亲去世。为了不影响他学业,母亲从没告诉他。1968年他母亲也孤单离世,当时只有大姐崔颖在身边。、

13岁他考进以理科著名的香港私立培正中学,他很快成为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靠着努力获得全额奖学金,这才完成中学学业。

18岁那年是他最特殊的,因为从那年开始,香港中文中学毕业生经校长推荐可以参加香港大学的入学考试,这是他一直的目标。

当时克莱门蒂的副校长王秀明自愿教他们这群备考的学生的化学,而物理老师实在没有着落,只能自学。

经过一年的奋战,崔琦和另外两同学终于通过了香港大学的高级物理和化学的入学考试,取得了进入香港大学深造的资格。

只是他终是没有进入香港大学,因为有更好的选择等着他。崔琦信奉基督教,他的外国教友会牧师刘先生与其母校有很好的关系,所以推荐了崔琦进入奥古斯坦纳学院。

十九岁的他收到奥古斯坦纳学院的通知书,并获得一整年的全额助学金,开始了他的新的奋斗之旅。

经过后来的重重困难与艰苦研究,直至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98年10月13日宣布,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霍斯特·斯托尔默、美籍华人科学家崔琦和美国科学家罗伯特·劳克林,以表彰他们为量子物理学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

从杨振宁、李政道到崔琦,我们不难看出,一个人的天赋非常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个人的自主奋斗历程的重要程度,这些综合起来才能造就一个人最后的成功与否。

倘若其中一个环节有错漏或许很多东西就不是我们能看到的了,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众人看到背后的心酸史。

人生每个人都是:“坎坷波折关,何处无心酸。”

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希望借助三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求学之路,来引起一些对教育的反思。

上一篇:《小欢喜》继《青春派》开播,家庭教育题材,为何深受国民喜爱
下一篇:孙俪说“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优秀的家庭教育离不开这几点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