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做到这4点,才能培养出优秀孩子,不要再做“管制”父母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2-20
手机版

在很多家长的观念里,“听话”是一种赞赏,并把听话作为教育孩子的标准。如今很多的父母似乎走入了一条教育岔道,那就是——只有管制,才能让孩子听话,其实,培养好孩子,要学着尊重孩子,和孩子成为朋友,那么一切都会顺其自然,父母要记得,“零管制”才能教育出好孩子。

放下父母权威的架子

教育孩子,不是管制孩子,很多人对童年的“大棒教育”还心有余悸,难道孩子非要在父母的管制下才能成长吗?

还记得央视儿童节目主持人杨谨,曾在《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中》

写下这么一句话:

父母的责任不只是把孩子养大,而是陪孩子一起长大。

一起长大,也就意味着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的地位,其实都应该是平等的

可惜,平等这一点在很多父母眼里,根本是无关紧要的。

说到对孩子平等相处的家长,第一个想到的是——陈小春。

在《爸爸去哪儿5》当中,完全被这个不摆架子的家长给圈了粉。

虽然他的脾气很急,但是只要意识到自己做错了,或是语气重了,一定立即向儿子Jasper道歉,或是用其他温柔的方式重新说话。

比如有一次:Jasper在路上东张西望,陈小春催促儿子走快一些。可儿子完全被周围吸引了注意力,陈小春火了,大喊:Hurry up!(快走!)

Jasper被吓到了,陈小春马上降低音量,重新跟他沟通。

还有一次,儿子穿着袜子在地上走路,陈小春看到,马上大怒,指着床对Jasper大声吼了句:

“上去!”。

儿子哭了,解释自己只是想喝水。

陈小春马上就发现自己太凶了,换了语气,说:

“不穿鞋就下地会把袜子弄脏。”

虽然陈小春一直表现出来的,都是很强势的样子,看起来冷冷酷酷,却从不会在“爸爸”这个身份上乱用权威,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处处从孩子出发,和孩子进行平等的沟通。

他的教育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Jasper,让Jasper能比同龄人更懂事和理性,甚至还安慰落单的其他小朋友。

父母总觉得,自己的架子大过天,

可对孩子来说,架子只会撑破天。

所以教育孩子孩子的时候,不要拿出“我人高马大,你就得听话”的气势,以为这样便可以树立威信,只有成功的父母,才知道如何获得真正的威信——尊重孩子、关爱孩子

“你不听话,就把你送人”,不要再吓唬孩子

吓唬孩子,仿佛是父母教育孩子时通用的“必杀手段”。

“做不完作业不准吃饭!”相信这样的话,一定会让孩子感到心惊胆战。

其实,这样恐吓式的“教育手段”,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比如“你再不听话,就把你送人了”。

当孩子调皮捣蛋时,很多家长为了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会跟孩子说:“如果你再调皮捣蛋,警察叔叔会来把你抓走,你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了......”

有位妈妈说:我婆婆经常用大老虎来吓唬女儿,动不动就说“再不睡觉,老虎过来吃你了”有次幼儿园做智力测验,给出一些图片,里面有狼、狮子,老虎,我女儿看到大老虎的图片就吓得开始哭。

奶奶为了不让孩子去河边玩,就告诉孩子,河里头有妖怪,专门拖小孩进水里淹死。这之后,孩子被吓的再也不敢去河边了,看见小水池都绕着走。

总是拿这些莫须有或原本很正常的动物来吓唬孩子,不仅会让孩子更胆怯,甚至会让孩子从此害怕睡觉、黑暗、水等一些,经常被吓的事儿。

被“恐吓”着长大的孩子,会留下一辈子的心理阴影,孩子时常被这么恐吓着,就很可能担心这些事情会真的发生,由此变得焦虑不安,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即使遇到无理取闹的孩子,我们也不应该选用这种恐吓的方式,完全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式,暂时不理会孩子的无理要求,当然,“冷处理”过后向孩子说明道理,让孩子明白自己的错误行为。

恐吓式教育,只能给孩子带来焦虑和压力,让孩子变得懦弱、胆怯,甚至形成天不怕、地不怕的极端性格,所以父母不要总是摆出一副凶巴巴的样子,让孩子的童年在紧张和焦虑中度过。

跟孩子当朋友一样相处

许多父母在谈及自己的孩子时,总会这样义愤填膺地说:“这孩子,不管就是不行!我家那孩子,有时我问他点什么,他还往后躲,你说,我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其实,孩子“躲”的没有错!因为,你总是摆出那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怎么能不让人畏惧?孩子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帮助自己、可以说说心里话的好朋友。

看过一个节目《少年说》,其中有一位女同学吐槽。说的是她的身边有这样一个男人,会在半夜三经的时候把她拉起来看世界杯,也会在夜深人静睡不着的时候拉着她聊天,聊的内容大都是六七十年代的爱情。而这个男人就是她的父亲。还说她的父亲并没有把她当女儿,而是当兄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做父母的不要总是以家长的身份来压制孩子,动辄打骂孩子,伤害孩子的自尊,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与孩子进行沟通,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想法,成为孩子不设防的朋友。

我们想和孩子成为朋友的根本出发点,是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去对待,和孩子有一个平等的对话,不以父母的权威对孩子进行专治和控制,但是,和孩子做朋友并不是对他无限制的纵容和“不管”。

除了朋友,我们更是孩子的父母,需要对孩子教育和引领,与孩子做朋友,是有选择有底线、有规则地做,而不是任其发展、没有原则的妥协。

孩子需要的是尊重和平等

现在有很多的父母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觉得现在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他们要吃有吃,要穿有穿,生活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接受正规的教育,在家里有长辈和亲朋好友的呵护和关爱,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喜欢用“痛说革命家史”的办法教育孩子:“想想我们小时候,哪有你们现在这么幸福!那时候吃个蛋糕,一年只有生日那一次,再看看你们现在,你可要知足啊!”

但是,孩子心里怎么想的,父母是否明白?答案是否定的,以为绝大多数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说话的权利。

在同学眼中佳佳是性格开朗、聪明活泼的,但是她的父母一致认为佳佳是一个性格内向、很少说话的女孩,这是因为平日父母对佳佳也是爱理不理的,总是会自作主张的替佳佳说话,比如路上遇到熟人,佳佳正要回答熟人问的问题,妈妈已经替她说了,再问别的问题,妈妈同样还是替她回答,渐渐地遇到外人,佳佳就不怎么说话了。

在平常生活中,佳佳和父母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问父母问题,得不到解答,和他们讨论得不到认可等等。

像佳佳这样的事例,现实中有很多,父母并不了解,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心理发育的逐渐成熟,他们不止需要物质上的优越,更希望父母能够正视自己的成长,注重自己的话语权,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与自己沟通,这也是精神需要。

父母的身份使我们很容易忽视去用心倾听孩子。很多父母不把孩子作为独立的人进行尊重,而是作为一个附属品,摆出长辈的架子,采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发号施令。不习惯于把孩子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而是习惯于把孩子当做一个受教育者。

所以父母应该学着尊重孩子,平等的对待孩子,认真去倾听、理解孩子,让孩子觉得你是真正重视他们的。

为人父母,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爱不用学习,尊重却要学习。在成人世界里,尊重是:我虽然不同意你的想法,但我不会打断你把话说完。在亲子关系中,尊重就是:听孩子把话说完。如果想让尊重加分,请蹲下来或者弯下腰来

不做专制型父母,给孩子适当的限制

中国素来有这样一种传统:对孩子要专制。

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孩子绝对地听从自己的意见,“我养大了你,你就得听我的”,在专制型家庭里,孩子的自由是极其有限的,因为父母希望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受到保护和监制。

在我们那个年代的小时候没少听到父母类似的言论:

1,女孩子追求的是稳定,要那么高学历干什么呢?只有在一个地方稳定了,谈婚论嫁才方便,成家立业有了小孩,就是有了依靠,爸妈死了才能瞑目。

2、你这个专业太冷门了,爸妈都没听过,肯定不好找工作,以后我们想帮忙也帮不上忙啊!

3、爸妈走的路太多了,肯定是为你好的,才为你选择这条路的。如果你以后走歪了,爸妈可就后悔死了!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神明,被束缚在各自的肉身里,给了我们肉身的父母,也给了我们一生最核心的束缚。

有个朋友说,我妈是一个控制欲超强又很偏执的人,从小到大必须按照她的想法做事,从发型衣服、生活细节到人生规划都要按照她的意思来执行。说实话我一直活在我妈的阴影下,对生活失去乐趣,差点换上了抑郁症。幸好我执意考了外省的大学,才能脱离我妈的束缚。

他们善于通过道德绑架来迫使子女屈从自己的意志,这种专制型教育下培育出来的孩子容易具备自私、懦弱和胆小的性格,难以脱离原生家庭的阴影。

所以成功的父母教育孩子,不是采取专制手段,而是利用适当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制止孩子不合理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限制≠专制,好孩子并非是高压政策下管出来的,更不是事无巨细的监视出来的,所以,给孩子相应的自由,在适当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教育。

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父母责无旁贷。

上一篇:李玫瑾教授:这才是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们不要再错下去了
下一篇:想考上高中,哪怕是普通高中,百分制的话,初一初二不能低于80分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