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分化的中国式家庭教育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国家,中国人重视教育,更重视学以致用。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崇高的理想追求。因此,极少有不重视小孩教育的中国家庭,但是,重视小孩教育的中国家庭却出现了多级分化。

同一家庭,两种结果

我身边的事,两个亲兄妹。

哥哥资质尚可,但初中未上完就辍学,经常撒谎,博取长辈信任,同时又不断令长辈失望,年纪轻轻就失去了年轻人该有的那股子奋斗精神,令人惋惜。

妹妹腼腆、胆子小,但学习极好,经常名列前茅,在长辈的印象里是一个只要好好学习就能上名校的小孩。

这两兄妹的成长环境是一样的,家境虽然贫穷,但是父母都非常重视两个小孩的学习。只要是这两小孩有学习上的需求,父母都会尽量满足,需要智能手机就给买智能手机,需要拉宽带就拉宽带。但因家贫只买了一个智能手机,两个小孩只能换着用。结果是哥哥拿手机玩游戏上瘾,就不给妹妹用了。妹妹想用手机查资料,每次只能求哥哥但哥哥还不一定给。

于是,哥哥和妹妹的矛盾在手机事件中开始爆发。父母介入和哥哥反复交涉,但是最后就不了了之了,最后兄妹两每人配了一部手机。

然而,手机事件只是一个导火索,两个小孩之所以有这么大差异是有两个原因的:直接原因是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的分歧,根本原因是父母婚姻关系存在巨大裂痕影响到了两个小孩的健康成长。

两兄妹的父母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在吵架,当着孩子的面也会吵架,而且不光是吵架,有时还会打架,这两兄妹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除此之外,两兄妹父母长期分居,妹妹一度跟随母亲生活,受母亲严格管束,因而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觉意识。哥哥则跟随父亲生活,但父亲外出打工,常年不归,哥哥就由他爷爷奶奶抚养照顾,但爷爷奶奶年迈根本无法约束他,哥哥就开始变得像一个野人,到了后来,连他父亲都难以约束。

这两兄妹还有着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留守儿童。

不同家庭,理念迥异

如果有人问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父母是否打过他?那么有一半以上的回答肯定都是“打过”。我正是农村长大的孩子,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父亲打自己的小孩,第一是出气教训小孩不听话,第二是保证小孩对自己的服从关系。这是传统的三纲五常,也是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不存在父母和子女的对等关系,只存在服从与被服从、依赖和被依赖的关系。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小孩性格相对就比较封闭。他不会把父母当朋友,更不会向父母倾诉自己的某些事情,在遇到某些问题时,可能也不会去主动求助父母,父母和小孩之间就会存在隔阂。

有相当多的父母会认为,打自己家的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并且有一部分父母还虐待自己家的小孩。他们认为小孩哭闹不听话就该挨揍,却从很少反思自己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

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会导致家庭教育方式的截然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又会影响孩子接下来的性格和命运的好坏。

打小孩真的要慎重!

不讲理想,只讲功利

父母愿意发现小孩的兴趣,并支持小孩发展自己的兴趣,进而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理想,鼓励孩子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和学习,这样的家长是真正高明的家长。因为这样的家长不给孩子的发展设定限制,只是作为孩子的后盾,孩子才是自己发展的主导者。

中国的家庭教育目前正在向上述教育模式转变,一个现象是兴趣班越来越多,家长培养小孩兴趣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另一个现象是中国经济发展为有才华和理想的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好的创业环境。

与此同时,父母教育孩子只讲功利的现象仍然存在并且还占据着主流。父母要求小孩学习成绩必须好,要求小孩不能如何如何,那么小孩就会在父母圈定的框架里照猫画虎,不问小孩喜欢不喜欢,只问做这件事有没有利益,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小孩,即使学习十分优异,但是却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

北大教授钱理群说,“我们的大学,也包括北大,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

功利当然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应当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应当是既能报效祖国又能实现自己的兴趣和理想。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教育理念的转变,中国式的教育模式将从多级分化的现状向科学化和人性化迈进重要一步。

2019年11月20日

查看全文,奖励更多

上一篇:胡适家庭教育理念,应该以母亲为核心:“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
下一篇: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容易教出“学霸”?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