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祝福不如送金句!请收下2020年第一波教育金句

栏目:家庭教育  时间:2020-02-07
手机版

  全文长 28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

  精彩导读

  过去一年,北京市中小学校长给现代教育报贡献了不少家庭教育的好方法、好理念,也涌现出不少金句。如何正确看待亲情、看待成绩、看待孩子的成长……让我们一起来品读他们怎么说。

  ”

  家教观念得“扫盲”

  李明新(北京小学校长):有人说,今天的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但广大家长对教育的所谓“重视”,大多还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种“重视”加重了孩子的负担,课外班成风问题成了教育的心头病。

  为什么治不了这个病?原因太复杂,不过有一个重要原因:家长的育子观念出了问题。所以我说家庭教育要“扫盲”,是指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扫盲”。

  首先是成长观要“扫盲”。不能把孩子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生命成长窄化到学科,又窄化到分数。

  其次是培养观要“扫盲”。我认为儿童需要慢养、顺养、牧养、素养和调养。慢养,就是要尊重儿童生命的成长规律;顺养,就是承认差异,因材施教;牧养,就是要为儿童开发主动、积极、自主发展的教育资源和时空;素养,就是重视童蒙养正,重视养成教育的落实;调养,就是重视儿童的和谐发展,扬长补短,辩证施教。

  地球可以去流浪

  父子亲情别流浪

  田国英(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火热上映时,刷爆了朋友圈。作为教育者,我的注意力也集中在由吴京饰演的刘培强和他儿子刘启的父子关系情感主线中。片中由于刘启母亲的病亡和刘培强因执行任务而离去,使得孩子的成长过程因缺少陪伴,导致父子关系疏远。这也是刘启在长大后叛逆的主要原因。“地球在流浪”,刘启的童年、父子亲情也在流浪。

  放眼这个社会,其实有着千千万万个类似刘启的孩子们,他们的父母可能忙于工作、忙于生意、忙着赚更多的钱为孩子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也无视孩子成长所需的亲情和陪伴,更是忽视了对孩子叛逆期的支持和引导。

  让父子亲情不再流浪,需要懂得尊重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必要的时候敢于主动承认错误。

  不管啥育儿派别

  都离不开控制和放手间的探讨

  李志欣(北京市育英学校密云分校校长):目前的家庭教育有几大派别。一是无为派。主张顺其自然,凡事以孩子的意见为主,坚持言传身教,奉信树大自直。二是从严派。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说一不二,坚持严格的家教和成长规划。三是渗透派。父母有远期目标和规划,以细水长流的方式将家教和学识渗透给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向目标靠拢。

  面对家庭教育的诸多流派,有的父母会左右为难。更多的父母会急于找方法解决自己当前遇到的难题,而不去考虑长期的育儿规划。其实,不管是怎样的育儿派别,都离不开控制和放手之间的探讨。

  控制不是要一直管着孩子,而是教会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父母有原则地控制,就是以“应该做”为标准,而并非“我想让你做”为标准,更不能任由情绪左右。

  “别人家的孩子”

  别成自家娃的绊脚石

  陈雪芬(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副校长):有一则新闻曾经引发热议。内容是一位妈妈因儿子考上北大,开设了一个收费群,分享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她对群里缴费的VIP家长进行为期一年的指导,每位家长收取会费9980元。这位妈妈自称,“只要跟着学习一年,一定会学有所得,比上任何培训班对家庭的改变都有明显和深远的影响。”

  育儿路上,学习别人的家庭育儿成功经验是否是一条捷径?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要让“别人家的孩子”成为自家娃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家长们要知道,没有什么教育方法是万能的,适合所有孩子的。他们会因性别、神经类型、性格表现出较大差异。如果强行照搬,也可能适得其反。还不如一面提升自己,一面对孩子因材施教。

  陪娃写作业

  要陪伴而不是陪绑

  牟成梅(黄冈中学北京朝阳学校校长):关于陪娃写作业,每隔一阵总有新段子,各种花式“家庭吼”不像是陪伴,倒像是陪绑。

  这两个“陪”,前者关注的是“孩子怎么了,我该怎么帮助TA”,后者关注的是“事”,如作业怎么还没完,怎么还不睡觉。这两个“陪”,也反映出家长两种不同的心态:前者是出于责任,认为教育好孩子是父母这辈子最重要的事业;后者是出于厌烦,认为自己上班都累了一天了,回家还不能休息。

  同样是这两个“陪”,给孩子的感受也完全不同:前者让孩子觉得“我”不孤单,“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后者让孩子感觉,你这是在跟我“斗”。孩子从陪伴中感受到的是信任、是温暖,从陪绑中感受到的是“厌烦”、是“埋怨”。所以,陪娃写作业需要的是“陪伴”,而不是“陪绑”。

  赏识代替斥责

  收起食指竖起拇指

  郝朝阳(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对孩子伸出食指时,是家长和教师批评、指责、否定他们的时候;而对孩子竖起拇指时,是家长和教师夸奖、赞赏、肯定的时候。我希望的是:面对孩子,父母和老师都要收起自己的食指,竖起自己的拇指,即用赞赏教育代替斥责教育。

  所谓赞赏教育,是指成人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挖掘、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予赞美和赏识、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一种人文色彩浓厚、最能体现当代教育理念的一种教育方式。

  赞赏孩子,要准确地把握尺度,既不能“不及”,又不能“过度”。“不及”的赞赏不能触动孩子的心灵,给他们以敷衍应付的感觉;“过度”的赞赏有可能会让已具有一定判断力的孩子产生虚假失真的感觉,其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亲子阅读

  是家庭最高级的仪式

  崔建梅(中国教科院北京大兴实验学校校长):半个多世纪以来,风靡全球的漫画《父与子》带给太多人无尽的欢乐、温情与感动。对于家庭阅读,作为教师、校长、家长多重身份的我,期盼家庭阅读从“同阅读”开始,走向“同悦读”,在阅读中增进感情,在阅读中感受价值、领悟道理、共同成长,最终,助力读书成为一个家庭仪式、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样的阅读,包括要为孩子选择适合的图书,协商好每天或每周固定的阅读时间,另外还需要父母的积极参与。

  “与书相伴”是一种幸福,与家长一起共享阅读是孩子们最幸福的时刻,也将是他们一生中最重要的美好回忆。

  孩子阅读这件事

  不能急功近利

  刘建伟(清华附小昌平学校校长):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家长不应带有任何功利性,要鼓励孩子读“闲书”。

  亲子阅读中也要放平心态,避免走极端。有些家长只读不问,有些家长却总是提问,生怕孩子读不懂、没收获。其实,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家长不断地提问不仅打扰了孩子连续的逻辑思维,而且还会让孩子对书籍本身产生疲倦。

  即便提问题,家长也尽量试着以好奇的口吻问孩子:“我看你看得入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给我讲一讲呗。”无论孩子是否愿意,作为家长,都不必强迫。因为他们现在所有看过的书,都会在日后与他人的交流、谈吐中自然流露出来。

  所以,父母捧起书静心阅读,或者使用一些激励手段,都会给孩子良好的熏陶和引导。一切从孩子视角出发,把阅读坚持到底,让整个家庭尽享读书之乐、读书之美。这样的阅读,才是家庭教育的应有之义。

  往期精彩

  ?荐读丨刘可钦:学校为什么需要特色?凝心聚力,引领全局!

  ?荐读丨一名人民教师的年度个人总结?荐读丨教师威信靠什么树立

  编辑丨校长派

  出品丨校长智库教育研究院

  版权说明丨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上一篇:普通父母和智慧父母,你们都属于哪一类?下面九张图让你更了解!
下一篇:大数据结果告诉你,学习好的孩子都出生在这些家庭,很现实

最近更新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