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三大价值观失落,未来教育该如何发展?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02-20
手机版

我们研究未来教育,前提一定要认清"本体"是什么,所以未来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人的培养上。

在第三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深圳站)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如平,围绕未来学校的价值,提出了在建设未来学校的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并分享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以下内容根据陈如平报告口述整理。

未来学校在哪里?未来教育究竟是什么?未来教育的价值又体现在哪些方面?随着未来学校形态变革的不断推进,当中的困惑也一直伴随着我们探索的脚步。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分享对未来教育价值的思考。

教育价值体现在人的培养上

我们研究未来教育,前提一定要认清“本体”是什么,所以未来教育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人的培养上,必须正视和回答为什么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由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与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紧密相关。

学理上的四种教育价值表现

我们谈教育价值,说的是教育对任何社会的意义或作用。从学理层面分析,它可以有四种价值表现。

第一,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毫无疑问,内在价值与教育的价值是契合的,谈的是教育根本任务、教育使命以及学校本位、学校本职、教师本分的问题。在人的培养这一问题上,要更多的从身心角度发展来看。

第二,教育的理想价值和现实价值。目前学校的评价导向一直聚焦在成绩上,而教育的现实价值更多的表现为:已经解决了什么,培养了哪些素养,教了哪些有用的知识,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面我们做了多少。

第三,教育产品价值和教育过程价值。我认为在教育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育过程价值讲的是通过哪些方式和手段甚至技术来实现育人目标,而不是追求人最终在社会上的贡献价值。

第四,教育中的价值和教育的价值。前者谈到的是我们追求的价值取向、确定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的问题,而教育的价值本身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最后我们实现教育的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融合。

教育中的三大价值观失落

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有三大问题值得我们重视并深思。

第一,市场与资本的冲击,导致“拜金主义”。近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学前规范的文件,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种拨乱反正、矫枉过正的做法,回归到教育本身,更好的完成教育本分的问题。

第二,基础教育体制性缺陷,导致“功利主义”。具体表现为哪个有用就学,这不是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教育体制。在某种程度上,通过良知的教育来引导社会、引导家长,科学的、理性的认识教育问题,十为必要。

第三,全球化多元价值观的碰撞,导致“个人主义”。这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比较的方法、联系的观点来看待教育当中的个人主义。

在未来教育、未来学校建设以及推进未来学校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我们认真去落实。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谈及教育价值:“教育应该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这些问题恰恰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及在全国教育大会之后,我们要在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进行重点推进的领域。

此外,在整个教育中,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数、成绩、教材、几个活动、几个特色上,还需要加大力度去拓展,尤其要瞄准未来社会、未来经济、未来技术发展中最前沿的东西。

教育价值取决于课程的建设

学校和教育发展的形态主要体现在课程形态和课程变革上,一所学校提供的课程,最终对人的培养、以及对这所学校培养人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未来教育的价值大小,取决于课程的供给水平和实现质量。

教育的核心是课程

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育工作的核心和依据、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保障。所以,课程非常重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也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领域。

美国课程论专家菲利普·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因此在未来学校的发展当中,我们一定要建立一种未来课程的意识,形成独有的未来学校发展的观念。

课程的核心是人

学校的课程建设一定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展开,要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去设计课程体系,因为课程的核心是人,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学校的课程改革建设中,存在基本的内在逻辑:

  • 逻辑一是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学校要提供相应的课程;
  • 逻辑二是由于学校提供并实施了这样的课程,所以培养出学校要培养的人。

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在进行课程建设当中,两个循环要形成回路。

其中,学校育人目标的概括、提炼和设计是一项关键工作。这个工作蕴含三个问题,第一是学校想要什么;第二是学校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第三是学校是否真正培养了想要培养的人。

对这三个问题,一定要做系统的、清晰的、具体的梳理、描述甚至阐释。要从每所学校现有的基础、地域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生源结构等方面认真思考,将人变成这所学校培养的人。

课程体系的“三化”路径

在课程建设过程当中,要提出“三化”路径,尽可能将课程理论落在可操作化的层面。

第一是教育内容“课程化”。围绕育人目标,要把学生应该学的、必须学的知识、技能、能力以及相关的学习素质课程化。

第二是核心素养“校本化”。要明确哪些是学校必须学的、哪些是学校可以提供的。

第三是课程结构“体系化”。当育人目标被描述解释清楚之后,接着把它转化为学校课程目标,再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相适应的一些内容,最后把这些内容进行逻辑分析,形成一个结构化的课程图谱,用这个图谱来反映学校课程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需要做很多工作。比如“课程化”,必须要按照课程的规范、设计路径、方式手段来完成。此外,还有三项具体任务亟待落实:

  • 第一,围绕课程建设和发展,编制学校的课程建设规划方案;
  • 第二,每一门课程都要编制课程指导纲要,或者课程标准、活动建议;
  • 第三,要选用、编写教材或活动方案,将课程实体化、教材化、活动化。

在课程的整体推进中,我们需要关注近年来出现的五种新变化,包括学科课程基地化、功能教室主题化、学习空间场馆化、特色课程博物馆化、校本课程乡土化。

教育价值最终由课堂教学实现

未来教育的价值最终通过课堂来实现,我们必须要抓牢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

课堂教学的四种价值要素

其中,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因素有很多,一般在研究课堂的时候,会分成四方面要素来看。

一是课堂认识。这是一种课堂观念,比如说课堂里有哪些要素,除了学生、教师、教材、教法手段等,在课堂当中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新的要素。要素越多,思路就越开阔,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就能够更好的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要害。

二是师生主体。在课堂当中,应该怎样理解、认识教师的角色行为或教师的地位作用。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但实际上在进行课堂研究的时候未必是这样。

三是教学过程。可以按照几个环节,在每个环节里面确定目标、内容、情景、方式方法、手段、技术等等,来完成教学过程的推进。

四是课堂价值。课堂结束后,老师感觉如何?老师在授课的时候解决了什么问题?老师是否找到了一种好的交流方式?这些都涉及到课堂的价值问题。

课堂价值中的思维训练

这些年来,我们越来越关注价值当中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水平。教育目标分类学中,从记忆到创造之间有6级水平。需要思考的是,在教学和教学落实的过程当中,我们处于哪个水平。

去年,韦伯提出“知识深度(DOK理论)”,这套理论有利于落实目标分类学的设计,整个DOK至少有4个层次。

  • 第一个水平称之为回忆和重视,要求学生能够对事实、定义、用语,或简单过程以及简单步骤和流程的应用,通常只需要一步思维活动。
  • 第二个是技能和概念,超越知识回忆和重现的思考,观察并作出推论和解释。
  • 第三个是策略性思考和推理,包括复杂和抽象的甚至逻辑推理的认知需求,常常需要多步的思维过程。
  • 第四个是拓展性思考,需要高阶的认知行为,涉及到复杂的概念和跨学科领域的思考。

在学科教学当中如何落实DOK理论,需要我们对教学作进一步的改进。特别是围绕着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纳入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框架中去。

最后,在未来教育中,技术创新很重要,但最终还是要决定于应用它的人以及实际的应用水平。因此,一方面要提高教师对技术运用的熟练程度和应用水平,另一方面要在传统教学手段和新技术之间不断进行融合。与此同时,我认为还要考虑整个传统教学手段当中的应有价值和内在价值。

总体来说,技术、新技术、工具、新的方式方法终究只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新技术的使用关键还是要看最终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否能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

本文转自中国教育智库网,文章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司立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广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课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里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课堂,挖掘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分享你最关注的热点话题。

上一篇:乐观察 | 未来教育与未来学校的 13 种新图景
下一篇:未来教育将从“教”转向“学” 教育机构如何回归教育的本质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