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刚出生就被送人,23年后副部级的母亲找到他当个农民挺好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7-17
手机版

在井冈山江西干部学院,曾有这么一个传闻,在这里工作,就连门卫的关系都十分深厚,有这么一个60多岁的老门卫,据说他的祖母官至国家副部级别高官。
按理说,家里有这层关系,只要稍微提携一下,也不至于当一个门卫。然而,事实就是这样的,尽管他的祖母的官职做得很高,却从来没有为子嗣后代开过后门,儿子务农,孙子当保安。
那么,这位可敬可爱的老奶奶是谁呢?她就是曾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功臣,曾经担任过中组部副部长,中顾委委员曾志。
曾志的儿子石来发是井冈山的一个普通农民,一辈子很少走出过井冈山。后来,石来发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石金龙在老家种植苗木,另外一个儿子就在江西干部学院当一个门卫。
说到这里,很多人就很纳闷,为何一个国家高级官员的儿子,仅仅只是当一个农民,孙子也仅仅是当一个门卫?这一切的原因,还得从曾志本人革命历程来说起。
曾志是湖南人,1911年出生于宜章县汪家冲的一个农户家庭,父亲给她取名叫曾昭学,在那个年代,特别是在农村,封建思想还很浓厚,很多人家都是重男轻女的。
因为曾昭学是个女孩,以后还是要嫁给别人家,因此,曾昭学和同村其他姑娘的命运一样,早早地就跟随父母一起下地干活。
不过,曾昭学又和村子里的其他女孩不一样,她非常喜欢读书,也非常渴望学习。但是想要学习就得过父亲这一关。父亲不想在她身上浪费太多的钱,就拒绝了她上学的要求,甚至威胁道:如果不踏踏实实干活,以后早早地就把你嫁出去。
曾昭学并没有被吓到,反而做起了母亲、叔叔、伯伯们的工作,在曾昭学的软磨硬泡下,母亲、叔叔、伯伯们都站出来替她劝告父亲,在众多亲人一顿劝说和开导之下,父亲终于松口了,答应她去上学,此时的曾昭学年纪还未满10岁。
14岁时,曾昭学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湖南当地看来,能进入这所学校读书的姑娘,前途都是非常好的,非富即贵,甚至湖南许多达官贵人都常常跑到这里为家里的孩子物色媳妇。
在这些达官贵人的眼里,这所学校出来的姑娘,无论是教养、还是学识都配得上自己家的公子,娶个样貌和涵养都不错的姑娘回去,脸上也十分有光的。
不过,曾昭学并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早早地就把自己的终生托付给这些达官贵人后代,相反,她积极参加了校内开办的各种宣传新思想的协会,这些协会所宣传的新思想:包含了反帝反封建以及反封建礼教、反对男女不平等。
接触了这些先进思想,也让曾昭学早早地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改变国内的种种不公。
曾昭学在学校读书还不到一年,湖南的农民运动就掀起了热潮,她在这场运动中意识到,农村是当时中国的根基,只有最广大的农民参加的革命,才能改变中国。
她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投入工农运动中去,并参加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当初,到讲习所报到时,工作人员让她填写个人情况,曾昭学拿着笔在姓名一栏上写了一个新名字“曾志”。
曾昭学想通过改名字让自己下定决心,要为女性争气!而自从她使用了这个名字,之后的人生,曾志就成了她正式的名字,相反,原名曾昭学却无人再提。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中,尽管曾志和同志们竭力地要改变湖南的现状,但胳膊还是拧不过大腿,由于种种原因,湖南农民运动最终以失败,被迫转移而告终。
不过,在此期间,曾志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男人:夏明震,夏明震的哥哥是著名的《就义诗》作者夏明翰。
夏明震的家庭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朝的进士,父亲是清朝二品大官,母亲也是诰命夫人,在这里封建思想如此根深蒂固的家庭中长大的夏家子女们,却和家族走上了完全对立的道路,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哥哥夏明翰的影响。
夏明震在结识曾志时,他担任讲习所的教务长,曾志性格直爽、开朗,并且说话极具感染力,再加上容貌很漂亮,性格也很讨喜,夏明震对曾志很有好感。
后来,曾志担任班级班委,和夏明震的接触就多了起来。而说起来也是巧,曾志心目中的伴侣形象恰好就是夏明震这样的,长得高高瘦瘦,又志同道合,于是,两人从师生关系慢慢的变成了情侣。
当两人到了谈婚论嫁之时,曾志直接一纸书信告诉父母自己要跟夏明震结婚,并要求父母废除很久以前指定的婚约。
父亲对此十分生气,要知道,曾志擅自毁掉婚约,不仅让老父亲的脸没地方放,还让家庭蒙羞,恼羞成怒的父亲,甚至扬言自己没有这样忘恩负义的女儿。
在寄给曾志的书信中,父亲直接和她断绝了关系,并表示自己从没有生过她这样的女儿。看着这封断绝信,尽管曾志很难过,但她认为这是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婚姻负责,对自己的革命理想负责。
1927年,曾志和夏明震喜结连理,这一场新式婚约,没有盛大的结婚仪式,没有酒宴,甚至没有父母的嘱咐,就这样曾志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婚姻。
婚后,夏敏镇带头组建了彬县苏维埃政府,同时担任彬县县委书记,中国工农革命家第七师党代表等职务。正当这对新人的婚姻和事业都在蒸蒸日上之时,1928年,彬县爆发暴乱。
反动派包围了夏明震办公室,还没等同志们赶过来营救,夏明震就被反动派残忍杀害,年仅27岁,敌人把他尸体抛到河里。
丈夫的惨死让曾志第一次感受到革命的残酷性,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革命,反倒是更加坚定革命信念,她要为丈夫报仇,要为中国百姓谋得一个美好的未来。
丈夫牺牲后,曾志只能跟着队伍转移到井冈山。
初到井冈山,曾志还没有从痛失丈夫的痛苦中走出来,每天都过得浑浑噩噩,一直到自己发现怀孕了,曾志才重新振作起精神,她要好好抚养这个孩子,这是丈夫的遗腹子,也是自己和丈夫爱情的结晶。
井冈山上的生活条件不比衡阳、彬县,曾志日子过得十分清苦,好在第七师的领导们都对它比较照顾,这才让生活可以勉强过得去。
后来,第七师来了一名接替丈夫工作的年轻人,叫蔡协民,蔡协民和曾志的遭遇很是相似,他的妻子和孩子都被反动派残忍杀害了,两个遭遇类似的年轻人,在一起有了共鸣,渐渐地两人越走越近,相互取暖,相互鼓励,后来,在组织的撮合下,两人走到了一起并结婚。
不久,曾志在井冈山生下了一个男孩,然而,没过几天,国民党集结部队对井冈山实施合围,曾志意识到部队随时都可能要转移,同时她也知道一旦部队转移,那就意味着大家都得做好吃苦的准备。
曾志不忍心让孩子跟着自己受罪,于是,她和丈夫蔡协民商量后,打算把孩子送给当地农户抚养。
在多方寻找后,曾志把孩子送给了为自己接生的一个大姐赖凤娥。赖凤娥是当地人,她和丈夫石礼保(副连长)曾经有个孩子,后来,病死了,两人也想过再要孩子,但不管两人怎么要孩子,就一直生不出来。
曾志把出生仅仅26天的孩子,含泪地交给了赖凤娥之后,还没来得及多来看看孩子几眼,就在这时,红军开始向赣南转移,曾志接到毛主席的通知,必须离开井冈山,跟随部队转移,这一年是1929年。谁知母子这一别,再见面后竟是23年之后的事情了。
石礼保夫妇收养了孩子后,就给孩子取名叫石来发,一直当作自己的孩子照顾,后来,石礼保在老家被国民党逮捕,被特务活活打死。得知消息的赖美娥积郁成疾,很快也跟随石礼保而去。
养父母都去世了,石来发成了孤儿,好在赖凤娥的母亲石根妹把孩子带回了家,这才让石来发活了下来。
然而,外婆石根妹的处境也很艰难,由于年纪已高,石根妹没有能力在耕田养活石来发,于是只能带小石来发到处要饭谋生,可以说,石来发是靠着吃百家饭才活到现在的。
曾志把第一个孩子送给农民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中去。曾志跟着丈夫来到福建工作,为丈夫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夭折,一个送到别人家寄养。
然而,更加不幸的事又向曾志袭来,丈夫蔡协民在福建被叛徒出卖而牺牲,曾志第二次经历丈夫离去。
曾志与第二任丈夫蔡协民生有2个孩子,1931年,曾志生下第二个孩子后,由于革命的需要,曾志不得已将孩子送给一名医生家庭抚养,谁知,不到两个月,这个孩子得病过早夭折。
1933年,曾志生下了自己的第三个孩子,这也是蔡协民的遗腹子蔡石红,然而,当孩子刚13天时,就送给了一个曾姓人家抚养,改名为曾春华。
还没等自己走出痛苦之时,组织又派她前往厦门与陶铸假扮夫妻开展地下工作。
陶铸是个善良细心的男人,他知晓曾志的痛苦,很想安慰这个多灾多难的女人,陶铸对曾志可谓是百般照顾,渐渐地在陶铸的帮助下,曾志也成功走出了痛苦。
做地下工作是要承担着很大风险的,随时都有可能牺牲,在这种压力之下,两个革命战友渐渐日久生情,最终,在组织的牵线下,结为了夫妻。后来,曾志又为丈夫陶铸生了一个女儿陶斯亮。
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解放军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三大战役后,胜利的天平已经倒在了人民的一边,随着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新中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在武汉担任中南工业部副部长,后来,因为工作出色,又被调到广州市担任市委副书记。当革命取得成功,国家稳定,生产秩序恢复之后,曾志的生活也渐渐地稳定了下来,他开始想起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于是她开始托人到打听儿子的下落。1950年,她和蔡协民的儿子曾春华被找到,曾春华因为早年患病,养父母实在没钱给他救治,最终落了个残疾。
曾志找回他后,非常心疼,想要抚养他一辈子。但曾春华却拒绝了母亲的好意,他想自力更生,于是,曾志就把他送到了学校学习,毕业后成了一名工人。
自己的大儿子石来发,一直到1952年才找到,此时的石来发已经娶妻生子,并在井冈山当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井冈山当地的党组织派人告知他与曾志的关系,时隔23年,这对苦命母子才得以在广州见面,曾志看着儿子脸上的沧桑,她心里十分不是滋味,她看到儿子从小就缺少教育,目不识丁,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内心非常愧疚。
就提出让儿子留在身边,留在广州,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去夜校学习知识;但是,儿子石来发拒绝了母亲的邀请,他说道:
“我已经娶了媳妇,家里也有了土地,我的根在井冈山,我还是回到那里吧!”
儿子的一番话让曾志大为感动,最终,她留儿子在广州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回到了井冈山,她告诉儿子:当个农民也挺好。
此后的日子里,石来发继续踏实当着自己的农民,后来,曾志的孙子石金龙和石草龙出生,曾志也当了奶奶。
随着两个孙子逐渐长大,孙子们觉得一辈子在农村种地始终混不出头,于是,就想到找奶奶曾志求帮助。
据石金龙(曾志的孙子)回忆到,他是1985年,第一次见到奶奶的,那时候奶奶曾志是中组部副部长,而石金龙是井冈山垦殖厂的放映员(赤脚的,没有编制),当他知道奶奶做这么大官后,想通过奶奶改变一下命运,于是,孙子们就找到奶奶,希望奶奶能够帮他们解决户口问题,想要把农村户口转为非农村户口。
曾志听完后,想了一会对他们说:“当农民有什么不好?我们吃的饭菜不都是农民种出来的吗?”
曾志拒绝了他们的要求,兄弟俩最初还有些不理解,随着年纪渐渐大了,他们才明白奶奶是个党性很强的人,从此以后,他们也断掉了找奶奶办事的想法。
后来,石金龙打了几年工,后来回来当了种植苗木。而石草龙也在外面务工了几年,后来回来当了一个门卫。
后来,由于特殊原因曾志被停止了工作,直到1977年,曾志又被恢复工作,此时,她就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1982年,当选中顾委临时副书记,此时她已经位列国家高官序列了。
尽管,曾志在国家高居官位,但一直到奶奶曾志去世,儿子和孙子们都没借上她一点力,根据石金龙回忆,在奶奶曾志的弥留之际,曾用微弱的声音问石金龙“奶奶这一辈子没有给你们留下值钱的东西,你能体谅奶奶吗?”石金龙听后,失声痛哭;但这些后代们都从没埋怨过曾志,因为她真的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和祖国。
曾志一生有三次婚姻共生育了四个儿女,曾志与陶铸的唯一女儿陶斯亮,一直以为石来发是蔡协民的儿子。
在曾志逝世的前几天,陶斯亮让母亲一定要告诉她:大哥(石来发)是不是夏明震的儿子,因为在这三任丈夫中,蔡协民有曾春华,陶铸有陶斯亮,而夏家几乎是满门抄斩,夏家人一个个那么年轻,都壮烈牺牲了,如果不留后代,那是多么的遗憾呀。
陶斯亮对母亲说:如果石来发真是夏明震的儿子,那么,对于夏明翰、夏明震这个大家族来说,是多么大的安慰呀。
曾志听后,沉思了良久,对女儿说“石来发长得和夏明震一个样子呀!”陶斯亮欣慰地问母亲“你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呀!”曾志,则告诉女儿“都是革命的后代!”
1998年,曾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根据曾志的遗愿,不搞遗体追悼会,不给国家添麻烦,她的骨灰分成两份,一份与陶铸的骨灰,合葬在广州,另一份被送回井冈山安葬,在井冈山的墓碑上镌刻着“回归故里——老红军战士曾志”的字样。
曾志为了革命,甚至能含泪将刚出生的孩子送人,在失散23年之后,已是高官的母亲,看着在农村务农的儿子,没有动用自己的权力对孩子有一丝的照顾,去世后,不麻烦国家,丧事从简,骨灰埋在井冈山的树下当肥料,她真正的做到了为革命献出一起的诺言。
借此文章,向老一辈革命家致敬!

上一篇:一代民国才女陆小曼,为何死后23年未能得到安葬?
下一篇:87岁老人当“裸模”20年,和24岁女孩同住,8个子女嫌丢人断来往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