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课程思政“金师”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11-07
手机版

  作者:董国文(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图书馆书记,上海高校智库专家,上海市阳光学者)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六方面完整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当前,课程思政建设已进入内涵式发展新阶段,作为“主力军”的教师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做到德才兼备、道术兼修,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增强课程思政的穿透力和感染力。涵养理想信念,擦亮育人育才底色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的精神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是教师的必要品质和价值底色,是做好课程思政的必然要求。从“引路人”到“‘四有’好老师”;从甘当“人梯”和“铺路石”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到要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今年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中,更是把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放在了教育家精神内涵的首位。教师能否完成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恪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具备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标准。学问高下、专业素养与能力固然关键,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必然是理想信念。只有筑牢信仰根基,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把教师职业发展的“小我”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我”之中,葆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才能更好地涵养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最终实现新时代更高标准的育人目标。教师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对于课程思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于任务是立德树人的教师而言,就是要以“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引领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内心恒久的育人育才目标,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自我学习和自我熏陶的内在需求,在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中,准确把握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争取修炼成为政治素质强、教育站位高、国际视野宽、“五术”精通的教育者,促进政治素养、育人能力与学术水平的全面提升,提高教育教学的精度、量度和质度。争做大先生,提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能力《礼记》中有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各种知识技能和谋事之才,更要向学生进行道德教化,传授学生立世之德。当下的课程思政理念与此优秀传统育人观念一脉相承,其中,“教之以事”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喻诸德”是价值塑造,它们的有机统一,是课程思政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手段的应有之义。一方面,课程思政能力与水平的增强与提升,需要教师教有“术”、育有“道”,需要教师提高对教育的价值、意义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的基本理论、原则和规范的掌握与笃行和对教育的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认知与遵循。“道”可以理解为客观规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一定要善于分析矛盾、把握规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根据新时代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来灵活运用,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术”。另一方面,教育家精神的本质在于立德,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做到对学生的行为示范、言传身教,在工作和生活中“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理念,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统一的大先生。这就要求我们自觉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既要加强对“道”的层面的研究和学习,又要善于运用合理的“术”,两者相融,以各异其趣而又殊途同归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引领人、温暖人、凝聚人、感召人、教化人的课程思政精神力量,最大程度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坚持胸怀天下,增强弘道自觉教育家精神的品质在于“弘道”,“胸怀天下”的天下大道和“以文化人”的教育教化大道。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教师心怀“国之大者”,立足新时代新使命,贯彻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诚实守信的学术精神,更要善于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在天下时事、国家大事、生活小事中撷取素材,有选择有计划地引入授课,让学生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认识世情国情,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引导学生铭记肩上的担当与使命,牢固树立家国情怀,志存高远,努力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而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师,是教师决定了课程。建设一支课程思政育人意识强和育人水平高超、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教师应该深刻领会、科学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尤其是关于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实质。只有不断锤炼立德树人基本功,努力锻造成为课程思政“金”师,才能守好课程建设“主战场”、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构建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育人体系。来源:光明网-党建频道举报/反馈

上一篇:什么条件才能确定会晤?外交部回应
下一篇:绥宁:以考提素养 赋能教师队伍建设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