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文化教学的育人机制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原标题:“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文化教学的育人机制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思政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社会的稳定发展。“大思政”的提出,标志着思政教育已成为维持社会稳定、应对时局变化的重要举措。“大思政”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内涵和意义。第一,“大思政”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地位及其重大作用。它从理论上着重强调了思政课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直接途径,是教育并引导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基石。第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大思政”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总结和汲取中国在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引导学生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第三,“大思政”还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需要建设一批政治素养高、学术水平强、教学能力优的教师队伍,在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中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总之,“大思政”的意义在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从思想上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确保思政课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理论修养、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影响并指导着实践,只有搞好“大思政”,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国家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培育更多的优秀人才。“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文化教学的现实症结对“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和诊断,是搞好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关键所在。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文化教学存在以下现实症结:其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足。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血脉的重要基因,只有对本土文化产生高度的认同,才能对民族的未来产生高度的自信心。目前而言,由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存在较大的断裂与隔膜,许多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相对减少,有的不了解传统文化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甚至会有“盲人摸象”式的误解。高校思政课程在传授传统文化方面存在短板,没有系统全面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解读,没有让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一个正确的、清晰的、宏观的、系统的认知,不利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其二,教学实践环节不足。搞好思政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并行,既要关注理论探讨,更要注重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验到思政的魅力,加深学生对思政文化的认同,同时巩固和提高其理论水平。目前,思政课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机会,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在实践中无法将思政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降低了思政课程的教育效果。实践环节的不足,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过于单一和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往往偏向于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方面,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思政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思考方式的养成,涉及各个学科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在某一学科范畴内。另一方面,思政课程需要具有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来承担。然而,现实中存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对教师队伍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培养,以致于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其三,评价体系不合理。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体系往往偏重于考试成绩,并未摆脱“应试”思维,忽视了思政课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此外,评价体系往往过于功利化,给学生带来过重的学习压力,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面对这些现实症结,高校需要改革创新思政课设置,以提高思政课的教育质量和实效性。“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文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路径基于高校课程思政文化教学的症结,高校应积极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改革策略与创新路径,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其一,强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点挖掘传统优秀文化,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同时,通过调查高校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文化心理,有针对性地开设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和体验。其二,增加实践环节。高校思政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将理论需要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以真正发挥思政课程作用。具体而言,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话题,设计出相关的主题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理论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譬如,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以提升思政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其三,拓宽课程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程应该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并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审美需求多样性,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同时,让各个学科之间的学生互相学习交流,如鼓励政治理论与法律法规、人文社科、科技与创新等领域人才的交流沟通,以形成良好的思政大环境。具体而言,可引入多样化的教材、案例和文献,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引进优秀教师、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等,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其四,调整评价体系。改革思政课程的评价体系,从注重考试成绩转向更加综合全面的评价方式。可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课外社会实践表现、思辨能力和道德素养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譬如组织分组讨论课,通过举办辩论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等。高校课程思政文化教学在改革与创新的同时,还应建立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确保思政教育的成果持续发挥作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是基于数据信息新技术的应用,通过全面收集、分析和利用大量的数据信息,从而有效促进和支持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的长期发展。具体而言,可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探索:其一,加强数据信息收集与分析。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群体的数据信息收集系统,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课程评价、课堂互动等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的各类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和困惑,为改进教学提供数据支撑。其二,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利用所搜集的数据信息,创建相关的数据库,并利用新技术建立起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网络学习平台,让学生通过该平台随时随地接触到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内容,并进行互动和讨论。其三,推进数据驱动的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分析数据信息,为高校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推动他们在课程思政育人方面提升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管理和评估。总之,要结合数字信息等新技术,构建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长效机制,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更加科学有效,推动高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不断发展。(李岩,副教授,大连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新时代雷锋文化大数据构建与价值研究”(编号:21DWYB10);辽宁省教育厅2021高等学校基本科研项目“大数据时代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问题研究”(编号:LJKR0201);辽宁省2022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 (编号:1D9A015C)来源:中国旅游报举报/反馈

上一篇:自考生对10月自考成绩有异议怎么复查?
下一篇:自学考试大专报考要求是什么?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