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44名坚持无偿献血至60岁志愿者获“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6-22
手机版

表彰活动现场。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汪昊 摄

长江日报6月14日讯 6月14日是第18个“世界献血者日”,当天,武汉市纪念第18个世界献血者日暨无偿献血表彰活动在武汉会议中心举行,来自武汉三镇的无偿献血者代表齐聚一堂,长江日报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3位献血者献血超300次,新增32位200次无偿献血者和70位百次无偿献血者,并有44名坚持无偿献血至60岁志愿者获“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

6月10日,湖北省暨武汉市纪念第18个世界献血者日主题宣传活动拉开序幕,为无偿献血的爱心人士打造的“热血英雄大道”揭牌仪式在东湖绿道举办,致敬所有无偿献血者,来自全省各地市州的51位无偿献血英雄受到重点表扬。

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是“献血,让世界继续跳动”。过去一年,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武汉市无偿献血人次仍达到17.4万,献血总量为27.9万个单位,其中成分献血为4.3万人次,机采血小板采集供应量为6.2万个治疗量,采集新冠肺炎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400人次,共计77万毫升,充分保障了全市临床用血需求。武汉市连续十年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荣誉称号。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无偿献血者的无私付出。在活动现场,陈涵薇、陈龙奇、高志成、杨汉卿等44位长期坚持无偿献血至60岁的献血者荣获“武汉市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14位坚持10年捐献全血者、70位百次无偿献血者、32位200次无偿献血者及3位300次无偿献血者受到表彰。

“我见证了许多成分献血者的成分献血历程,从壮年到花甲,他们珍惜生命,奉献爱心,与他人分享健康”,2021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业务督导陈涵薇在发言时哽咽,“感谢你们,用奉献、用热血,给了全世界最好的回答,助人为乐莫过于定期献血”。2018年、2019年武汉自愿无偿成分献血人次数和机采血小板量连续两年双双摘得全国第一。即使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武汉血液中心自采的血小板仍满足了临床80%的用血需求,位于全国第三,并建立起“新冠肺炎恢复期血浆储备库”,助力全国战疫,陈涵薇说,这离不开全体爱心献血者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医护人员为爱传递的日日夜夜。

血液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半年来,中心持续推出无偿献血服务便民措施;智慧化“旗舰献血屋”投入使用、“全国首个一站式献血者服务中心”挂牌、专为无偿献血设置“爱心停车位”、打造“红色教育爱心号”献血车……都是将“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

6月14日19:30至20:30,在武汉江滩将开展“点亮江城”特色活动,两江四岸楼宇定制灯光秀将为献血者点亮,向所有无偿献血者致敬。(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通讯员肖莉娇)

陈涵薇。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摄

陈涵薇(“武汉市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献血34次,其中全血5次,总计11900ml

“献血者就是我们的家人,我们这里永远是他们的家”,2021年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武汉血液中心成分献血科业务督导陈涵薇用38年的热血岁月,见证了武汉市无偿献血事业的飞速发展。

去年9月11日,陈涵薇坐上采血椅,完成了第34次献血。当天是她60岁的生日,按照国家规定献血年龄的上限,这是她最后一次参与无偿献血。在众多武汉及外地献血者心中,陈涵薇及她带领的“热血女团”成为激励他们长期献血的原因之一。

1994年,陈涵薇在武汉开始了机采血小板的艰辛“创业之路”,她积极宣传、动员,奔波在武汉各大医院,普及机采血小板的临床运用。当时,成分献血服务没有经验可循,陈涵薇和团队从零起步,不断摸索,总结出成分献血服务的“32条铁律”,细致到献血者的衣服袖子怎么挽都有严格规定,就连为献血者准备的餐食和水果,陈涵薇都要亲自把关。

2018年、2019年,武汉自愿无偿成分献血人次数和机采血小板量连续两年双双摘得全国第一。即使在疫情最艰难的时刻,武汉血液中心自采的血小板仍满足了临床80%的用血需求,位居全国第三,并建立起“新冠肺炎恢复期血浆储备库”,助力全国战疫。

自2004年1月起,陈涵薇身体力行加入无偿献血,16年里她坚持不懈,34次参与无偿献血,几乎每次都是在寒暑两季临床用血紧张的时候。2020年1月23日,“封城”当天,陈涵薇带领团队一起坐上采血椅,共捐献了28个治疗量的血小板。仅“封城”的76天内,陈涵薇个人献血就达4次之多。如今,她依然坚守在无偿献血服务的岗位上,“希望一直为献血者提供最好的服务”。

郑凯。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摄

郑凯(武汉市100次无偿献血者):献血105次,其中全血8次,总计40900ml

45岁的同济医院急诊科医生郑凯坚持无偿献血27年,从未间断,累计献血105次,捐献全血8次,捐献成分献血97次,总计40900ml,他先后荣获了“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银奖和“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等称号。

郑凯第一次献血是1994年读大学的时候,后来他收到血液中心的电话,提出急需O型血,他便再次献血,此后献血渐渐成了他的习惯。2004年,他开始在同济医院工作,每天坐在120救护车上,奔走在抢救病人的第一线,他明白血液对于患者的重要性,愈发坚定了希望通过无偿献血来挽救更多病患的信念,他说,每当收到自己捐献的血液被送往医院的短信,幸福感和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

疫情期间,坚守在急诊科第一线、连续工作十几天的他仍然惦记着来血液中心献血。因担心他过度劳累,血液中心工作人员婉拒了,让他好好休息。2021年,因担心受疫情影响武汉的医疗逐渐恢复临床用血压力大,他毫不犹豫地选择新年第一天到血液中心献血,这是他第100次献血。面对荣誉,他轻描淡写地说,“这是所有献血者都在坚持的事,只是我们的习惯罢了。”

潘迎春。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摄

潘迎春(武汉市200次无偿献血者):献血208次,其中全血3次,总计87700ml

作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潘迎春,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主讲老师,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3岁的她尽管工作繁忙,仍坚持无偿献血,今年已是第17年。即使在疫情期间也从未间断,她先后5次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献血。

2004年8月,潘迎春在中南商场的献血车上完成了第一次无偿献血。2008年1月她开始参与成分献血。由于成分献血(捐献血小板)的过程分为采集、分离、还输三个部分,多数献血者都是一个手臂采集,另一个手臂还输,而潘迎春只有左臂的血管符合采血条件,加上她每次都会捐献两个治疗量的血小板,所以每次献血要花费的时间比别人多出近一倍。

2020年11月15日,在完成了第200次献血后,她的善举登上热搜,截止到这天,她共献血84900毫升。实际上,在潘迎春看来,这一天仅是献血生涯里平凡的一天。她常说,献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并不是什么英雄壮举。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作为长期献血者,潘迎春很快意识到,往日献血的主力军大学生不在武汉,血液库存必然紧张。“封城”期间,她先后5次前往武汉血液中心江南分中心,经体检确认,成功献出8个治疗量的血小板。

面对网友的称赞,她依旧低调,“不过是举手之劳就能挽救他人生命”。在她的感召下,武大许多师生加入献血的行列中,她还曾陪伴学生共同献血,为他们加油打气。潘迎春也是马拉松爱好者,她说,自己的例子证明了献血不会影响到身体,是值得长期坚持的善举,只要身体允许,她会一直坚持下去。

吴方柱。长江日报记者刘晨玮 摄

吴方柱(十年生命守护奖):献血36次,均为全血,总计14400ml

51岁的吴方柱是武汉市公交集团第二营运公司员工,坚持无偿献血19年,捐献全血36次,每次献血400ml,总计14400ml,他曾荣获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2002年5月,吴方柱从新闻中得知全市临床用血比较紧张的消息后,前往武汉广场的献血车上第一次献血。第一次献血后,因害怕家人担心,没和他们说起。当家人得知时,已经是半个月以后,看到吴方柱的身体没有任何不适,他们也打消了顾虑,支持他献血。此后,献血成为吴方柱的习惯,每次独自赶来献血后,又赶回去工作,他常说,没觉得自己做了多了不起的事情,只是尽了普通市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不仅自己献血,还鼓励周围的亲人、同事和朋友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中来。

为了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吴方柱坚持骑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我的身体各项健康指标一直都很正常”。对于献血,他准备一直坚持下去,直到60岁。

【编辑:余丽娜】

上一篇:小作坊到万亿大产业,校外培训野蛮生长44年!监管升级,新东方等市值跌3700亿
下一篇:河南一民警倒在工作岗位上年仅44岁,生前的一句话让人动容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