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着家人复读12年,33岁还在高考:了解背后的真相你就不会意外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1-06-17
手机版

01

6月8日17点,2021年高考正式拉下帷幕。

在这场千万考军中,唐尚珺已经是第12次征战了。

时间追溯到2010年。

那一年,唐尚珺和很多考生一样,都满心怀揣着对名牌大学的向往。

很可惜,分数未达到本科线。

可在那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村落,能考上大学,便已是圆了庄稼人的梦。

于是,父母满心欢喜地为他筹备学费,盼他能在专科院校学到一技之长,再不用回家种地。

但另一边,唐尚珺却悄悄地拿着这笔钱,去找了复读学校,这一读便是6年。

这6年征战,不乏有名校伸出橄榄枝,第五次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第六次考上吉林大学。

但,唐尚珺都不满意,继续陷入“复读-高考-复读”的怪圈。

直到第七年,早该大学毕业工作的唐尚珺,再也圆不了谎,无奈向家人坦白这一切。

然而,家人不仅没一句责怪,反而对他这种行为大为赞赏。

可是,当《高十》这部记录唐尚珺十年高考历程的记录片播出后,网络舆论却出现了两极化:

一种是将唐尚珺奉为考神,对他大加膜拜;

另一种,却是给他扣上了逃避责任的帽子,对他极力抨击。

但纵观唐尚珺的整个人生经历便会发现,任何一种评价对他来说,都算有失偏颇。

这12年,于外人不过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唐尚珺来说,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痛苦挣扎。

02

唐尚珺一家,世代为农,靠着几亩薄田求生。

没钱修排水沟,暴雨天屋前屋后都是积水,踩一脚全是泥泞;

唐母不过六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每日在田间地头忙农活。

我们设身处地去想一下,便能理解,唐尚珺迫切考名校改命的初衷。

对于自小农村长大,除了读书和干农活,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的唐尚珺,高考是他为数不多的选择里,最好走的一条路。

第七次考取中国政法大学时,唐尚珺本打算就读。

只是,天意弄人。

唐尚珺拿到录取通知书同时,父亲也得了癌症,收到了医院病危通知单。

此时,一家高中为升学率以2万元奖学金,请唐尚珺去复读。

唐尚珺考虑到可以拿钱给父亲治病,他心动了,虽然这2万仅仅是杯水车薪,但他也要试一试。

就这样,唐尚珺与高校擦肩而过。

遗憾的是,父亲没过多久便病逝了;

唐尚珺此后高考成绩也呈下坡趋势,与当初报考中科大的意向越来越远。

直到第十次高考,考取了重庆大学,这所985全国重点大学,已算是很多人圆梦之选。

可唐尚珺却陷入非中科大不可的迷局中,和一届又一届考生拼时间、拼体力。

能量君很难去评判这个决定对错与否,只是觉得这件事,也许还有更优解。

不得不说,唐尚珺身上有很多优异的品质:

有天分,纵观全国千万考生,能考上政法大学凤毛麟角;

有毅力,能一如既往地备考十二年,确是常人所不能;

有孝心,在梦想和亲情抉择中,毅然地选择了亲情。

这些难得的品格,即便脱离高考战场,依旧能让他在工作岗位中脱颖而出。

但是,唐尚珺却没有给自己多一种可能。

其实,如果站在整个人生的维度去思考唐尚珺当下的迷局,高考这一步既然无法达成阶段最优解,那就把目标放长远一些,努力在下个阶段赢得大满贯,达成人生的最优解。

破除了高考唯一的局限性,他以后的路便会宽阔许多、选择也会更多元化一些。

若论改变命运,高考之外,只要有坚持向上的学习力,在人生任何一个岔路口,都有可能逆袭翻盘。

03

相信很多人都了解过北大保安张俊成的故事,他的人生经历,或许能给唐尚珺的困局提供另一种可能。

和唐尚珺一样,张俊成也是苦出身。

张俊成家的土坯房

家有七兄妹,从小没吃过一顿饱饭,冬天最冷时,脚上没穿过不露脚趾的鞋。

最左边为张俊成

因为穷,张俊成初中毕业便去打工,炸山洞、捡铁石、背矿都做过。

后来,有了去北京当保安的机会。听说按训练成绩分配工作地点,张俊成没日没夜地加训,在500名保安中博得第一。

别人做保安混时间,他却用军队站姿要求自己,最终成了北大一张活名片。

张俊成照片被印在北大地图

他还“多管闲事”,做起外国游客的学院导游,从零开始学习英语;

因努力精神可敬,北大英语教授鼓励他去和学生上英语强化班;德语教授利用晚上给他开小灶,授课哲学。

就这样,张俊成通过旁听拿到北大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证,其中勤恳与艰辛可想而知。

但张俊成的人生并未止步于此,在北大高薪挽留时,他毅然回乡,用一己之力托举更多寒门学子走出山村。

从中专院校老师到科技职业学院校长,张俊成每一步都是奋力拼搏后的馈赠,他不是天生的锦鲤,却是逆天改命的王者。

同样作为寒门,如果张俊成执着于高考翻盘这条独木舟,便不会在工作几年后拿到北大毕业证,更不可能在五年里,以一校之长教育初心,向企业和社会输送数千人才和大学生。

高考的确是一条相对公平、晋升上层社会的通道,但却不是唯一通道。

世人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底层上升通道真正需要的,是一颗永不停止的进取心。

正如张俊成所说:不跟别人攀比,先想办法超越自己。

因为每一次超越,都是向更好的生活再进一步。

而在人生任何一个维度有太多执念,只会陷入自我困顿的死局,失去了向前一步的大把时间和适时机会不说,还有可能因此背负更多的压力,一辈子都在挣扎中彷徨不前。

更可况,当下社会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再局限于学历,能力同样成了评估的标准。

04

2020年6月,李佳琦作为“特殊人才”完成了上海落户。

2020年12月,临港新片区有20位技能人才入选“临港工匠”,他们没有高学历,却凭着精湛的技术成功落户上海;

不仅如此,全国各大二线城市也相继出台了人才落户的政策。

这种评判标准的多元化,也恰恰说明了社会对于非高学历人才的包容性。

唐尚珺的困局,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成长环境的影响,家里祖祖辈辈为农,生活圈又极为封闭狭小,高考是他们能想到的唯一一条走出农村的道路,所以才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坚持;

当然,也有唐尚珺的性格使然。

十二次高考路,让他从一开始地执着,发展到非中国科技大学不可的执拗。

推测一下,在唐尚珺复读的众多原因中,也许还有着对父亲的愧疚。

父亲在世时,没能让他看到自己去北京上大学,成了唐尚珺一辈子的遗憾。所以才会在后来的五年间,再次用复读麻痹自己。

这样的唐尚珺,其实代表着我们一部分努力却又偏执的人。

但跳出这种非名校即失败的角度,生活依然不乏各种高考大学不如意、专业不称心,却仍在日后有所作为的人。

他们大多没有拘泥于高考这一站的失意,而是用奋发向上的态度,最终博出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人生是有限的,要想在有限的生命内完成既定目标,最好找到概率最大的通道去实现,而高考绝非是唯一一条通道。

所以啊,切莫因为一时的执念,而忽视了人生中更宝贵的东西,让无限的价值局限于生命中的某个阶段。

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金榜题名,追逐自己的星辰大海;即便未能如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属于你的辽阔,岂止这一方考场?

人生漫漫,巅峰相见。

上一篇:悲情明星王宝强,39岁才活明白,为何看重亲情的他,此时更动人?
下一篇:中国首位女乒大魔王,43岁仍气质出众,如今身居要职生活幸福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