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教育现代化的8大挑战,决定了未来教师的趋势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01-21
手机版

站在2020年的开端,眺望2035年的教育。



纵观人类文明进程,教育和技术的赛跑是其中一个横切面。面对社会焦虑、信息爆炸、技术创新、全球一体的新时代,教育更需要回归初心,重新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命题,用实践与探索回答以下8个问题,让教育回到“人之为人”的根本上来。


01

挑战一:

如何实现“有教无类”,走向全纳教育?


有教无类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光辉。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增加普通高中招生名额的分配比例。比例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带来入学政策的调整,高中就近入学、中考逐步淡出将会成为趋势,校园生态也将发生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让学校教育回到“有教无类”上思考应对之策。在全纳教育背景下,为差异化的学生提供适切的教育方式,为每一名学生创设适合的成长跑道就势在必行了。


02

挑战二:

如何提供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实现因材施教?


教育是帮助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因此,学校教育需要抽取社会生活中的典型部分,并通过浓缩和提纯,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种情境变成学校的课程,让每一名学生可以安全地试错和探索,帮助拥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生体验不同的成长路径,以及有可能遇到的社会情境。


同时,教育也必须担当起个体启蒙的责任,通过课程的选习,帮助学生唤醒自我、发现自我,最终成为更好的自我。丰富可选择的课程才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入口。


03

挑战三:

如何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走向核心素养?


现代学校采取的教育模式,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但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传统的知识和常规的认知已然过时,人类的手脚被释放,头脑也通过搜索引擎、人工智能被外包和不断延展,而这些趋势还将以我们无法预知的方式和速度继续塑造未来。


因此,学校教育要实现从教走向学,把学习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高阶的问题解决与思想创造层级上进行自主性学习,逐渐沉淀下发展的核心素养,使学生把学习变成有趣的搭积木过程。


04

挑战四:

如何通过组织结构的变革,实现育人模式的转型?


当前社会普遍流行的观点是,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充分说明了学校这一组织结构中领导者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不合格的领导者也会给组织带来消极影响。


学校的未来的启示应该是:把学校组织视作一个生命体,让其在生命周期内保持健康与活力,通过组织结构调整,促进学校育人模式的真正转型。


05

挑战五:

如何从传统教室走向学习社区?


现在的学校空间和100年前的学校空间有什么不一样?工业1.0时代的模式无法培养出适应4.0时代的人才,时代需要富有创造力和适应性的主动学习者。


教育从传统教室到学习社区的转型是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学校要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社区的空间和任务设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应对真实世界的挑战。



06

挑战六:

到底多大规模的学校才能支持学生更好地学习?


近年来,小微学校的教育备受世界瞩目,学校规模大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开始被审视。当前中国大规模学校居多,主要脱胎于苏联班级授课制模式。


如何在解决优质教育均衡的集团化与支持学生更好学习所需要的小规模之间取得平衡,仍需要我们用更长远的目标去调整和改进,创造更加适合每一个孩子成长的学校环境。


07

挑战7:

教师如何应对工作性质的变化,成为情绪劳动者?

近年来,关于教师是否会被人工智能替代的话题热度不减。其实不必惊慌,答案是否定的。


未来教师的发展趋势是从单纯的脑力劳动者转变为情绪劳动者。未来教师将会在设计学习体验、领导学生学习、评估学习结果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教师负责读懂学生、辨识行为、引导情绪、创造学习的巅峰体验。只有这样,课堂上以学为中心才能真正展开,教师也将在个别化和差异化的指导中获得职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08

挑战八:

学校如何与院墙外的教育者进行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学校的围墙坍塌了,线上教育日益火爆。由此可见,终身学习已成趋势。线下校外教育机构也热度空前,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学业应试,在课程内容上都越来越接近传统学校。


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应该何去何从?答案是,学校应该协同合作,化危为机,找到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可以让孩子安全试错的校园环境、足够丰富的选择性课程,让学校成为孩子的人生主题乐园,成为孩子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作者丨李希贵(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

上一篇:“公益,让教育更美好”2019环球网教育盛典在京隆重举行
下一篇:到底什么是未来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明确这几个方向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