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执浩出新书《不如读诗》:写诗让我步伐轻快,比起学者我更愿意当诗人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最近,张执浩上新书了,这次不是诗歌集,而是一本诗学随笔集。《不如读诗》从纵向的维度,选取了中国数千年诗歌史上具有节点性意义的诗人——宋玉、陶渊明、庾信、王维、李白、岑参、孟浩然、杜甫、白居易、李贺、杜牧、李商隐、鱼玄机、苏轼、辛弃疾、龚自珍,将他们的性情和命运与自己的生活生命观投注在一起,让今天的诗人与古代的诗人一起对话。该书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成书之后,张执浩意犹未尽,又用“体制”“友谊”“漫游”“登高”“悲秋”“死亡”等15个关键词,从横向的维度,书写了自己对中国数年前古代诗人群体的认知,另一本诗学随笔集《传告后代人》也将于今年下半年与读者见面。
《不如读诗》新书分享会上的读者
写这些古代诗人时,我把他们当作我日常生活中的朋友
极目新闻:为什么选择开始写一本回望古代诗人的诗学随笔?
张执浩:作为一名当代诗人,我专注于写诗30多年,一直想写一本诗学随笔。刚开始写的是现代诗学随笔,写了七八万字之后,觉得不太对劲,只是谈对现代诗歌的观感和认知,就像无根的浮萍,很难谈透彻。这部现代诗学随笔集就被搁置下来了。2020年疫情之后,我居家期间又重读了清人沈德潜所编的一部唐以前的历代诗歌选集《古诗源》,读得入迷,很多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让我感同身受,于是,我就想写诗学随笔何不写古代诗人?我想起很多年前《深圳特区报》约我写过纪念杜甫的文章《两山之间》,当时在报纸上发表了4000多字,现在又有了许多新的想法,便把这篇文章再写了一遍,一下写到了8000多字,《两山之间》就是《不如读诗》这本书中我写的第一篇。写完16位诗人,我用了一年多时间。
《不如读诗》
极目新闻:读《不如读诗》,感觉您在专业性和通俗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恰当的平衡点。
张执浩:《不如读诗》凝结了我这么多年阅读古诗的经验。但我又不想写成学者解读古诗的专著,这类写作太多了,这不是我的专业,也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作为一名创作者,我写这样一本诗学随笔的目的,是与古代诗人对话,从古代大诗人身上找到我们汉语诗歌的精神存在根源。我一边写一边就发现,当代诗人都可以在古代诗人身上找到命运的重合点。写每一位诗人,我都是从他们的性情和命运出发去写,而不是从文本出发去写,这就和学者专著拉开了距离。同时,我也不想像现在网络上流行的写作那样,去戏说古代诗人的生活和轶事,臆想古人的生活,我的写作尽可能做到有史有据,但又不完全拘泥于信史,有文学性的发挥。
比如写孟浩然,他家境富裕,将近40岁才萌发去长安考科举的志念。我分析他的出身,他的性情,他为什么考不取功名,如果他考取了又能做什么,这样一个游历于江湖的诗人,为什么民间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包括李白、王维都是他的粉丝。我认为孟浩然是唐代最有亲和力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人设的诗人。
说到李白、王维两位大诗人,同时居住在长安一个城市长达十年,两人互相不来往,但他们同时都是孟浩然的朋友。与其说他们故意为之,不如说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和我们当代诗人在生活中的表现也很相像。
写这些古代诗人时,我把他们当作我日常生活中的朋友,沉浸其中。那段时间经常半夜失眠,白天晚上脑子里全是他们。白天看诗人的资料,晚上诗人就会来到我的梦里。
《不如读诗》
生活在黄鹤楼下,诗人需要一种强大的定力去化解焦虑
极目新闻:这本书的有个副标题叫《在黄鹤楼下谈诗》,这个副标题是怎么来的?
张执浩:这本随笔集,没有序,也没有后记,但是在最后一篇文章《我见过黄鹤》中,我讲了为什么必须要写这样一本书的原因。我到武汉来生活之后,一直住在武汉音乐学院的家属院,这个地方离黄鹤楼非常近,不管是我出门买菜,去江边散步,或者以前送女儿去省实验中学上学,始终都是在黄鹤楼下走来走去,抬头可见黄鹤楼。作为一个文人,特别是一个诗人,生活在黄鹤楼下是有压力的,有一种传统与现代的紧张的对峙感。这种焦虑感,当年李白登上黄鹤楼面对崔颢写的诗,同样也有。李白的这种压力也传导到了当代诗人身上。中国已经有了这么多光耀千载的诗歌了,我们还写诗干什么呢,会有一种虚无感。所以,我常说,生活在黄鹤楼下,需要一种强大的定力和心力去和这种虚无感作斗争。当代诗人该怎么化解焦虑成为自己,我的这本书也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极目新闻:找到答案了吗?
张执浩:回望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够找到这种答案。一人一命,每个人的命运必须自己去领受。古代诗人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入仕,有一番作为,但真正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诗人极少极少,除了苏东坡。比如杜牧,我写他是应该有所作为、但最终没有作为的诗人,主要原因是乱入了党争,耗散了他的精力;杜甫也一直想当官,后来如愿以偿,但他身处乱世,在仕途上没有大作为;李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官,也当不好官,只有雄心和愿景而已。
清代诗人龚自珍,他如果生活在唐朝,绝对是像李白一样的大诗人,但他生活在清末,《红楼梦》诞生之后颠覆了中国古典文坛以抒情为主导的文学风格,开创了叙事文学时代,古典格律诗退隐到文坛的边缘。龚自珍作为一位这么有才华的诗人,面对时代的发展也无能为力。对应到当下,在生活如此丰富的当代,甚至连小说都开始边缘化的时代,诗歌更加边缘化,这个时代的写作者又该承担什么,我从龚自珍那里感受到了当代诗人同样的命运。
如果我们读懂他们是怎么领受自己的命运的,我们就能从古代诗人那里可以领受一份力量,变得更加豁达。
《不如读诗》
作为写作者我佩服的是杜甫,但作为中国人我又非常推崇苏东坡
极目新闻:在你写的16位诗人中,你最想成为哪样的诗人?
张执浩:李白唤醒了我们心中想成为诗人的种子。李白拥有可以在横行天下的才华,有多少人读了李白的诗不想当诗人的呢?年轻的时候,我们都想成为李白。当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之后,我们发现永远不可能成为李白。谁想学李白,谁就会成为一个小丑,李白是天才,是不可学的。
但是有一个诗人可以学,杜甫是可以学的。为什么我们读杜甫的诗感到亲切呢?因为杜甫在用他的血肉之躯领受他所经历的唐朝的命运。我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一种“与时代玉石俱焚、与日常生活同归于尽”的力量。杜甫在成都生活的五年,写出了大量与生活同频共振的好诗。他既可以发高音,也可以发低音,他从来不背叛自己,忠实于自己。
张执浩在自己的书房
作为写作者的身份,我最佩服的是杜甫。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又非常推崇苏东坡。苏东坡不仅身上背负着巨大的才华,还有把想象变成现实的能力。
极目新闻:以前出新书都是诗集,今年一连出两本诗学随笔,是否意味着以后您要在诗学方面倾注更多精力?
张执浩:这两本诗学随笔,是我近三年的写作成果,是我疫情居家期间的产物。但我不想当一个学者,我还是想好好当一个诗人。写诗是对我内心的解放,让我卸下所有的压力,步伐轻快。如果你看到一位诗人,精神状态萎靡,那肯定是诗人这段时间没有写出好诗。如果诗人写出了好诗,即便再辛苦,也步伐轻快。
(本文部分图片由长江文艺出版社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上一篇:铭利达2022年净利润增长171.93% 下游光伏、储能等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
下一篇:755天后,“更懂车”的魅族同时颠覆了手机圈和车圈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
- 打通通关“最后一公里”,青岛海关助力即墨服装产业发展擦亮“针织名城”名片
- 「人社日课·10月20日」试用期未签劳动合同,劳动关系成立吗?
- 还没入学就做课题?大工这波操作很有“未来感”!
- 宜都荣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 海报时评丨口碑是“好客山东”最好的名片
-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丨喜看豫东好“枫”景——商丘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 “以每一位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创新型人才
- 新电商赋能开启“数智新时代” 数字化平台从业者达2.4亿人
- 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发布 相关产业链迎重大发展机遇
- 上海宝山180米、150米超高层项目已开工,轨交江杨南路站将建地铁TOD
- 做细做实“三个强化” 提升老干部归属感、幸福感、使命感
- 68所网络教育都有什么学校 网教有什么优势
- 26岁女孩咳嗽咳痰,以为是感冒,没想到是心脏出了大问题,万分凶险!
- 湖南怀化:房企可给予备案价下浮20%优惠 公积金贷款金额提升至60万
- 自学考试考籍办理要求是什么?
-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区块链技术应用赛河北保定开赛
- 银龄教师发展 提质增量为要
- 科德教育三季度净利润增58.2%,中昊芯英已成参股公司
- 紧密团
- 福建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向好 前三季度全省投资同比增长3.0%
- 上海已步入重度老龄化阶段!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553.66万人 占户籍总人口的
- 相聚医圣故里,感受仲景文化,探析交流医药零售发展新挑战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是新生,也是新市民!这所大学的始业教育别样精彩
- 计划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