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父亲为了女儿自学通过法考:最好的教育,从不“讲道理”

栏目:未来教育  时间:2020-01-13
手机版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和孩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

你是不是还在为孩子不爱学习而气到发抖?

你是不是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诉你的孩子,现在吃不了上学的苦,将来就要吃生活的苦?

你是不是也会大发雷霆地对孩子吼,如果他不去上学,就把他赶出家门?

可是就算你软硬兼施,就算你气急败坏,你的孩子却并不愿意听你的,反而和你渐行渐远。

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真正的有效的教育是让孩子自己去看见,去体会,他才会理解,继而悟出道理。

1.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

前不久,一位父亲为了和自己学法律的女儿有话可说,硬是在零基础的情况下,通过自学一次性通过了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他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学生朱林啸的爸爸。

朱爸爸今年49岁,他本科专业是理科,在工作中也几乎不涉及法律。为了备考,不论工作有多忙,几乎都保持着每天5小时的学习时长。

朱爸爸主要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和下班后的时间进行学习,晚上经常是学到10点。周末更是会集中精力全天学习,刷网课、做真题、背知识点。 最终父亲主观题得到116分,顺利通过最担心的科目。

与此同时,在备考过程中,朱爸爸跟女儿的沟通交流明显增加了很多,父女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了。 考试通过后,朱爸爸对于法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还跟女儿交流过备考心得。朱林啸更是告知记者,对于法考自己十分有信心,爸爸能通过自己也一定可以。并且明年还有爸爸给自己做指导,一定没问题。

朱爸爸取得佳绩的同时,朱林啸也取得了好成绩,目前其已经被推免到北京大学,攻读法律硕士研究生。 据悉,朱妈妈也是一个学霸,计算机专业跨考了CPA,平时,全家人最喜欢的就是聚在一起聊天,交流学习内容。

朱林啸还说,自己现在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成绩离不开父母从小的教育和家里的学习氛围。

用行动的方式让孩子看见、感受,力量远比讲道理大得多。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关于这点,心理学家李雪的一段文字总结得特别到位:

想要孩子好好刷牙?自己去享受刷牙的美妙过程。

想要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去享受食物的万千滋味。

想盯着孩子写作业?自己去拿起本书享受阅读。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自己下楼去跑两圈。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嘴上功夫,而是身体力行,只你的行为符合道理,孩子才会真的明白道理。

2.最有效的教育是理解和爱

《孩子是个哲学家》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 一天,爸爸准备带孩子和朋友吃午餐。餐厅已经订好了,爸爸也不喜欢迟到。可临出门时,孩子突然说:“我想吃个油桃。” 虽然着急,爸爸还是允许了孩子的要求。 好不容易等他吃完,孩子又平静地宣布:“我还想再吃一个。” 再吃一个?天知道爸爸有多焦灼、生气、不满、无可奈何……

可他不想破坏大家吃午餐的心情,所以还是勉强同意了。 终于,第二个油桃也吃完了。这时,孩子问道:“再来一个好吗?” 故事讲到这里,爸爸像大部分家长一样暴怒,然后,孩子的大哭,场面的失控,迟到的午餐,这一切都让爸爸焦头烂额,他很想恶狠狠地教育一顿孩子,这时,他想起了对孩子的爱。

于是他努力平静地说:“好吧,再吃一个油桃。安心吃,多长时间都可以。” 最后,你猜孩子会一直这样没完没了下去吗?事实上,第三个油桃只咬了一口,他就说:“我们走吧”。 是的,爸爸用对孩子的爱换来了和平收场,也换来了和孩子好好沟通的基础,我想,当午餐结束后,或是晚上睡觉前,爸爸再跟孩子谈谈关于吃油桃的事,孩子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了。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段话: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受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当我们试着理解孩子,理解他的需求和感受,理解他的局限性时,我们会发现,面对孩子的问题,讲道理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

让孩子知道自己被无条件爱着,他们会更愿意静下来听我们说,不是吗?

我们要的不是孩子某一次的屈从,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同,认同规则及其背后的深意。唯有这样的认同,才能让孩子真正自律。

3.有方法的教育

才能事半功倍

李嘉诚说: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

这句话也适合放在教育上:如果没有确切把握好孩子的心理动机,再好的建议和道理也是毫无价值。

但是,我们并不是全盘否定和孩子讲道理,而是强调讲道理的时机和方式,只有这样,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才能够事半功倍。

有些道理根本不需要讲

孩子的错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长辈必须予以立即纠正的,如有生命危险的、会致病的、不懂得公共规则、不懂得爱护公物等;另一种是孩子能够自己纠正的,比如如何适应环境、生活、挫折等,对于这样的“错误”,父母不应该止步于“讲道理”,而是要让孩子体验代价。 孩子在学走的时候,放手让他不断跌倒,再不断爬起,然后他就学会了走路;

孩子学洗碗的时候,放手让他摔碎几个碗,再加以指导,然后他就学会了洗碗; 孩子淘气的时候,放手让他闯几个小祸,付出代价,然后他就学会了谨慎; 孩子上学时,让他自己解答习题,不断演练,不断更改,然后他就学会了思考。

类似这样的道理,家长足可以少说多做,顺着孩子的好奇、倾听孩子的意见,在可控范围内先让孩子体验代价、吸取教训,这时候再讲道理才能让孩子长记性。

讲道理要找准时机

话说“打仗要讲究战机,播种要讲究时机”,凡事都要讲究时机,才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家庭教育也是如此。 教育孩子是一门很有哲理的学问,即使同一种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时机,发挥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有时甚至会截然相反。 一般来说,最上出门时和一起吃饭时不适合给孩子讲道理,因为这样很容易影响孩子的心情和食欲,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好。

父母和孩子的情绪都不太好时,也不适合讲道理。这种时候讲道理容易引发亲子之间的正面冲突,甚至会引发不可挽回的悲剧,就像前段时间17岁男孩跳桥事件。

因此,只有抓住教育孩子的优佳时机,家长说的道理孩子才能最大限度地接受。

“不讲道理”不是“不讲理”

有一些家长确实很少对孩子讲道理,他们要求孩子对自己完全服从,一旦孩子犯错,他们也很直接,就是把孩子骂一顿或打一顿,这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不讲道理”,而是不讲理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有一次应邀去某大学演讲。他走进教室便把一只公鸡放在讲台上,接着又掏出一把米撒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让公鸡吃米,可是公鸡却只叫不吃。陶先生干脆掰开公鸡的嘴使劲往里塞米,公鸡拼命挣扎,死活不吃。

很多家长,就是用这种不讲理的方式要求孩子、强迫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要么让孩子越来越叛逆,要么让孩子完全失去自我。

卢梭说: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上一篇:教室的未来:8个K12教育的新兴趋势
下一篇:未来20年时间,50%的工作岗位;将消失?

最近更新未来教育